13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共2小题)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东皋 徙倚 犊
2.填空
(1)此诗选自《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共10小题)
3.选出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写仙人驾鹤杳无踪迹,此时已是人去楼空。一个“空”字表达出诗人的怅然与内心的孤独。
B.颔联中的“不复返”包含岁月不待人的无尽感伤,此联描写虽美,却有一种“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C.颈联继续用虚笔由虚幻的传说写开去。想像中的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D.尾联写出已是日暮时分,并以一个“愁”字收篇,以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 一特点
5.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6.下列诗句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C.晴川历历汉阳树,荒草萋萋鹦鹉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萧关逢候骑 C.都护在燕然 D.都护在燕然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 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9.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请选出下列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
B.白居易,字乐天,号华阳隐居。《钱塘湖春行》是他写的七言律诗。
C.《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埃德加 斯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范爱农、藤野先生、虎妞都是其中的人物。
11.阅读《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2.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此诗是诗人乘船出蜀入楚时所作,首联交代了出行目的。
B.颔联“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
C.颈联“天镜”是指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句写出了月下江水平静,天上云彩变幻多姿的奇妙美景。
D.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船已至楚,江入大荒,诗人却将这长江水视为“故乡水”,一路送自己远行,言有尽而情无穷。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13.解释下列词语。
(1)悠悠:
(2)晴川:
(3)历历:
(4)萋萋:
(5)乡关:
(6)烟波: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第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B.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3)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甲)
(乙)
五.作文(共1小题)
15.也许一个偶然的瞬间,你突然发现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一碧如洗的苍穹,那繁星点点的夜空,那涛声阵阵的丛林,那绿浪起伏的田园……无不轻轻地拨动着你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情怀。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将这久违的大自然化作笔端的文字吧。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13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共2小题)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东皋 gāo 徙倚 yǐ 犊 dú
【解答】答案:
gāo; yǐ;dú
2.填空
(1)此诗选自《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略
二.选择题(共10小题)
3.选出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写仙人驾鹤杳无踪迹,此时已是人去楼空。一个“空”字表达出诗人的怅然与内心的孤独。
B.颔联中的“不复返”包含岁月不待人的无尽感伤,此联描写虽美,却有一种“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C.颈联继续用虚笔由虚幻的传说写开去。想像中的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D.尾联写出已是日暮时分,并以一个“愁”字收篇,以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解答】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
ABD.正确;
C.有误。“颈联继续用虚笔由虚幻的传说写开去。想像中的一幅”错误。颈联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黄鹤楼外江上明朗之景,并非虚笔和想象。
故选:C。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 一特点
【解答】ACD.正确;
B.错误,《汉江临泛》尾联没有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好风日”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故选:B。
5.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做好重点词语或句子的积累,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ABC.正确;
D.有误,运尾联照应诗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没有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故选:D。
6.下列诗句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C.晴川历历汉阳树,荒草萋萋鹦鹉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答】A.有误,“落辉”的“辉”应写作“晖”;
B.有误,“归燕”的“燕”应写作“雁”;
C.有误,“鹦鹉州”的“州”应写作“洲”;
D.正确。
故选:D。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萧关逢候骑 C.都护在燕然 D.都护在燕然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这里的“都护”是官名。
故选:C。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 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解答】ABC.修改正确;
D.有误,前后不一致,应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
故选:D。
9.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答】A.运用对偶;
B.运用设问;
C.运用比喻,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
D.运用拟人。
故选:C。
10.请选出下列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
B.白居易,字乐天,号华阳隐居。《钱塘湖春行》是他写的七言律诗。
C.《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埃德加 斯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范爱农、藤野先生、虎妞都是其中的人物。
【解答】A.有误;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B.有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C.正确。
D.有误;虎妞是《骆驼祥子》中的人物。
故选:C。
11.阅读《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答】ABD.都正确;
C.有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这一句写的是远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故选:C。
12.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此诗是诗人乘船出蜀入楚时所作,首联交代了出行目的。
B.颔联“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
C.颈联“天镜”是指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句写出了月下江水平静,天上云彩变幻多姿的奇妙美景。
D.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船已至楚,江入大荒,诗人却将这长江水视为“故乡水”,一路送自己远行,言有尽而情无穷。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ACD.正确。
B.有误,颈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
故选:B。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13.解释下列词语。
(1)悠悠: 飘荡的样子。
(2)晴川: 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3)历历: 清楚可数。
(4)萋萋: 形容草木茂盛。
(5)乡关: 形容草木茂盛。
(6)烟波: 暮霭沉沉的江面。
【解答】答案:
(1)悠悠:飘荡的样子。
(2)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3)历历:清楚可数。
(4)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5)乡关:故乡家园。
(6)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第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B.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3)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甲) 表现了诗人当时既苦闷,迷茫,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矛盾心理。
(乙) 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ACD.正确。
B.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了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又找到了奋斗的信心,体现了诗人积极昂扬的心态。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描绘的场面和作用。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行路难》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渡荆门送别》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首联叙事交代这次出游,颔联、颈联写景,写出在船上看到的景象,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的是拟人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
(1)B。
(2)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3)《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当时既苦闷,迷茫,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矛盾心理。
《渡荆门送别》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译文:
【甲】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乙】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五.作文(共1小题)
15.也许一个偶然的瞬间,你突然发现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一碧如洗的苍穹,那繁星点点的夜空,那涛声阵阵的丛林,那绿浪起伏的田园……无不轻轻地拨动着你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情怀。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将这久违的大自然化作笔端的文字吧。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解答】
开在石头上的花
初冬的早晨,我在操场上散步,刺骨的寒风肆意地翻卷我的头发,浓厚的白雾无情遮挡着我的视线。依稀间,一片黄绿色的花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对这迥然不同于白茫茫的一片黄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定睛细看,令我惊讶的是,它只不过是一簇黄绿色的纠缠在一起的树藤。它生长在这毫无营养的石壁上,竟然长得这样独特、热烈和动人。
它所经历过的秋是怎样的?我想这秋不同于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亦不同于刘禹锡《秋词》中的秋——豪迈、奔放与阳光。这个晚秋一定是悲凉而又壮美的,只有由深秋而入寒冬的肃杀才能孕育这一壁盘根错节的树藤。枯老、细小的藤蔓如同流动的血脉般爬满了石壁的整个身躯,洗去一切纷杂的铅华,显现出生命最自然、最苍老的容颜。它凋落了繁杂的修饰,散发着淳朴的气质。它无所畏惧地展示一簇簇拥挤的、枯黄的树叶,有的只是无限延伸的、坚韧的藤蔓。我情不自禁地抚摸这带有冰凉气息的石壁,它十分粗糙,沙砾突兀,可偏偏万物最美丽的形式——生命就出现在这向来冰冷坚硬的石壁上。
开在石头上的藤蔓,像花一样惹眼。在这被寒气所笼罩的季节里,在各式生命都感受到威胁而战战兢兢的恶劣环境中,这一簇平淡无奇、不知其名的树藤竟使我有一种感动与思索。我不由自主地轻抚了一下它可爱的叶子,莫非旁边的树叶感受到了我的爱意而黯然神伤?竟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方式“抗议”我——大片树叶成群地飘落,于那如轻纱般的白雾间以凌乱的舞步显示苦寒的威风。它们落得那么静,那么轻,那么悲凉,似乎在倾诉,又好像在呐喊。藤蔓的叶子只有一丝的颤动,它很坚定,也许只是微微地笑着甩了一下头发。我无法想象这些小小的尚带绿意的叶子是怎样努力地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以屹立于这严冬的墙壁上。一簇不起眼的树叶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这是低等植物对生命的敬畏吗?这种生命有着怎样我无法了解的高尚!它们或许不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那样盛开的热烈、芬芳;亦不如石缝间的生命那样坚忍不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始终为生命的存在努力着、坚持着。
初冬的风仍在刮着,弥漫天地间的雾还未散去,可在这天地间,我的心暖着,因为我遇见了生命。一丛藤蔓,它在春天不那么起眼,它在夏天不那么蓬勃,它在秋天不会高歌,但是,到了冬天,它是独特的,它的坚持和韧劲,使它成了石头上盛开的一朵花!身处困境中的人,我想亦是如此吧。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