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11:0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老张的散文文字优美,格调高雅,他的小说就相形见绌了。
B.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人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个杂技演员真有功夫。
C.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大家都说他是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
D.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他顽强地与命运做着抗争。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_________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2)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___________可见。
(3)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___________了。
A.的确 到处 温柔 B.确实 到处 柔和
C.确实 随处 柔和 D.的确 随处 温柔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到这个消息,他恼羞成怒,将桌子上的东西扔到地上。
B.我们是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相互帮助,而不应该袖手旁观。
D.虽然父亲在努力提高厨艺,但他做的饭菜依然味同嚼蜡。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句子中“更加柔和”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昆明的杨梅很大”一句中“很”是副词。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一句中补语为“真好”。
D.“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中“在我心中”作谓语。
5.下面句子的主干,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海燕飞翔)
B.细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菌发挥作用)
C.队伍靠着闪电的光亮辨识路径。(队伍靠着光亮)
D.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我看见过仙人掌)
6.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学校门口安装了红绿灯,师生进出校门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删去“和事故隐患都”)
B.一根稻草丢在大街上一文不值,绑在大闸蟹上却可以卖出大闸蟹的价格。谁能否认位置不可以对价值产生影响呢?(把“可以”前面的“不”删去)
C.《朝花夕拾》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撰写的一部散文集。(把“的作者”删去)
D.自6月1日起,我国将降低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把“护肤品”和“日用消费品”调换位置)
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B.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D.昆明的雨季是如少女的眼睛般明亮的,丰满而使人动情的。
二.语言运用(共4小题)
8.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2)密匝匝   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3)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   一声。
(4)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   投莲花池而死。
9.结合《昆明的雨》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10.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    (鲜腴 鲜活)。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   (柔软 柔和)了。
(3)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   (旺盛 旺季)。
11.下面的语段中有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问双脚,但是要问志向。②有了志向,人在路途中才能走得长远。③于是,我不断寻找更美的风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更为了争取一种光荣。④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的;⑤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更丰富,这就是不虚此生。
(1)病句   ,修改:   
(2)病句   ,修改: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伞铺街
李汉荣
①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常常是记不起伞的。所以先人才留下了叮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这句朴素的老话,被一辈辈人们重复着。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②就这样,叮嘱带伞的爹娘走远了,记着带伞的儿女也走远了,一代代的人都打着伞走远了。
③只有上苍把下不完的雨,藏在江里海里,存在云里雾里,准备在每一个人的路上,随时泼下来。
④所以,当我每一次走过伞铺街,我的眼睛似乎突然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我从临街的门里看到了更多的门,从院子里看到了更深的院子,从人群里看见了更多的人群,从已没有伞的门面上看见了很多的伞,很多年代的伞,很多样式的伞。我看见木伞、荷叶伞、棕皮伞、布伞、油布伞、尼龙伞;我看见了唐朝制伞的人,宋朝卖伞的人,清朝修伞的人,民国打伞的人,我还看见不知哪个朝代的粗心后生,可能是唐朝吧,那是个气魄宏大、情思奔放的年代,这后生有点大大咧咧,出门忘了带伞,走到半路下雨了,他衣衫都湿了,路途遥远,雨还在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在雨地里跑着,差点撞着了一个挑着一筐韭菜叫卖的老汉,他慌忙道歉,他终于找到了伞铺街,他走进了卖伞的铺子,当他谢过店家,打着伞上路,那雨点儿打在伞上,就有点平平仄仄的韵味了,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意境温润、对仗工稳的律诗,就在伞下问世了。我还看见,那是民国,新式的“洋伞”刚刚流行,伞铺街也突然洋气起来了。那一对年轻人紧挨着走在一个伞下,男的举着伞,女的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在雨点儿的掩护下,他们说着生活的烦恼和打算,倾诉着细微的情感。时大时小的雨落在伞上,时而砰砰飒飒,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一下子就把伞上的积雨洒下来,好像把青春的苦闷都洒下来了﹣﹣这变化着的雨声,恰到好处地掩护了他们一路的交谈和小小的秘密,他们就在那雨声里渐渐走远,走远。
⑤就这样,走在伞铺街上,我总是遇见世世代代在雨里打着伞走过去的人,我总是听见伞下的低语、细碎的脚步和小小的秘密,那遥远的过去年代的雨,斜斜地飘过来,一次次把我的心悄悄打湿。而更多的伞刚刚举过来,又匆匆走过去,就随着一个朝代走进了历史的深夜。
⑥我真想,让时光回流一小会儿,我要走进那个穿着一袭青衫的古代书生的伞下,与他交流对雨的看法和对时间的理解,然后,一起去赶考,去漫游,去登高望远,在高高的山顶,在雨后的白云上,写一卷新诗。
 ⑦可是,当我把心里的羽毛收拢,安静地站在如今已没有伞铺的伞铺街上,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安静地听着起起伏伏的市声,我听见的却不是高亢的浩歌,也不是豪华的话题,我听见的却是世世代代说了千百年的那些朴素的老话,从时光的门后,从历史的院落,从深深的天井,清晰地、恳切地、潮润地传过来: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1)用一个成语概括“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含义。
(2)第④段运用了点面结合、详略有别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3)第④段结尾有人续写了下面一段文字,恰当与否,请分析说明。
那是当年的母亲,擎一把油纸伞,站在有些许凉意的风里。古寺檐角的铁马挑出三两句轻叹,一丛野菊在细雨中露出数点浅笑。“当当”的钟声在校园的寂静里惊起几只鸽子,孩子们从门口飞出来,飞到母亲的伞下,飞进温暖的怀里。
(4)有一种写作方法叫“以实写虚”,如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文也有几处运用了这种写法,试举一例分析说明。
(5)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两次出现,请从结构、情感和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书》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
(3)赏析理解语句。
①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②说说第⑧段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但她总把它端端 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
14.阅读《吃莲花的》,完成下列各题。
吃莲花的
老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泥是由黄河拉来的。水用趵突泉的。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最初,我心里很难过。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友人可是很高兴。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友人笑了。“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桃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
这且不提。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1)“我”对“吃莲花”持怎样的态度?请综合文章分析。
(2)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专说“亭亭玉立”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请结合加点词分析这个句子)
②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境分析)
(3)“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误读的原因。
四.作文(共1小题)
15.真挚的情感是可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
请以“生命中   是可贵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17*昆明的雨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老张的散文文字优美,格调高雅,他的小说就相形见绌了。
B.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人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个杂技演员真有功夫。
C.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大家都说他是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
D.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他顽强地与命运做着抗争。
【解答】A.格调:味道;/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
B.功夫:时间;/功夫:本领。
C.聪明:反语,表示自己的愚蠢;/聪明:智力发达,理解能力强。
D.顽强:坚强;/顽强:坚强。
故选: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_________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2)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___________可见。
(3)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___________了。
A.的确 到处 温柔 B.确实 到处 柔和
C.确实 随处 柔和 D.的确 随处 温柔
【解答】(1)的确:真实,确实,实在。
确实:确切信实;真正。根据“亲眼看见”的提示,选“确实”恰当。
(2)到处:各处;处处。
随处:不拘什么地方。根据“可见”的提示,选“随处”恰当。
(3)温柔:指温和柔顺。
柔和:一般指性情或言行温和。根据“空气”的提示,选“柔和”恰当。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到这个消息,他恼羞成怒,将桌子上的东西扔到地上。
B.我们是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相互帮助,而不应该袖手旁观。
D.虽然父亲在努力提高厨艺,但他做的饭菜依然味同嚼蜡。
【解答】A:恼羞成怒:因气恼和羞愧而恼怒。是贬义词,符合语境;
B:气吞斗牛:形容精神旺盛,意气高昂。符合句意,成语使用正确;
C: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符合句意,成语使用正确;
D:味同嚼蜡: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属望文生义,是错误的。
故选:D。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句子中“更加柔和”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昆明的杨梅很大”一句中“很”是副词。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一句中补语为“真好”。
D.“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中“在我心中”作谓语。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在我心中”作状语,“回荡”作谓语。
故选:D。
5.下面句子的主干,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海燕飞翔)
B.细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菌发挥作用)
C.队伍靠着闪电的光亮辨识路径。(队伍靠着光亮)
D.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我看见过仙人掌)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句子主干为:队伍辨识路径。
故选:C。
6.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学校门口安装了红绿灯,师生进出校门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删去“和事故隐患都”)
B.一根稻草丢在大街上一文不值,绑在大闸蟹上却可以卖出大闸蟹的价格。谁能否认位置不可以对价值产生影响呢?(把“可以”前面的“不”删去)
C.《朝花夕拾》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撰写的一部散文集。(把“的作者”删去)
D.自6月1日起,我国将降低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把“护肤品”和“日用消费品”调换位置)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护肤品”属于“日用消费品”,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D。
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B.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D.昆明的雨季是如少女的眼睛般明亮的,丰满而使人动情的。
【解答】A.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C.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二.语言运用(共4小题)
8.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xiān yú 。
(2)密匝匝 zā 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3)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 yāo he 一声。
(4)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 mù nián 投莲花池而死。
【解答】答案:
(1)xiān yú
(2)zā
(3)yāo he
(4)mù nián
9.结合《昆明的雨》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解答】答案:
(1)“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在这里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2)“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处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10.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 鲜腴  (鲜腴 鲜活)。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 柔和 (柔软 柔和)了。
(3)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 旺盛 (旺盛 旺季)。
【解答】(1)鲜腴 (2)柔和 (3)旺盛
11.下面的语段中有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问双脚,但是要问志向。②有了志向,人在路途中才能走得长远。③于是,我不断寻找更美的风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更为了争取一种光荣。④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的;⑤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更丰富,这就是不虚此生。
(1)病句 ① ,修改: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2)病句 ③ ,修改: 于是,我不断寻找更美的风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解答】(1)“不是”与“但是”搭配不当。
(2)语序不当,应该先争取光荣,在追求境界。
答案:
(1)①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2)③于是,我不断寻找更美的风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三.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伞铺街
李汉荣
①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常常是记不起伞的。所以先人才留下了叮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这句朴素的老话,被一辈辈人们重复着。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②就这样,叮嘱带伞的爹娘走远了,记着带伞的儿女也走远了,一代代的人都打着伞走远了。
③只有上苍把下不完的雨,藏在江里海里,存在云里雾里,准备在每一个人的路上,随时泼下来。
④所以,当我每一次走过伞铺街,我的眼睛似乎突然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我从临街的门里看到了更多的门,从院子里看到了更深的院子,从人群里看见了更多的人群,从已没有伞的门面上看见了很多的伞,很多年代的伞,很多样式的伞。我看见木伞、荷叶伞、棕皮伞、布伞、油布伞、尼龙伞;我看见了唐朝制伞的人,宋朝卖伞的人,清朝修伞的人,民国打伞的人,我还看见不知哪个朝代的粗心后生,可能是唐朝吧,那是个气魄宏大、情思奔放的年代,这后生有点大大咧咧,出门忘了带伞,走到半路下雨了,他衣衫都湿了,路途遥远,雨还在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在雨地里跑着,差点撞着了一个挑着一筐韭菜叫卖的老汉,他慌忙道歉,他终于找到了伞铺街,他走进了卖伞的铺子,当他谢过店家,打着伞上路,那雨点儿打在伞上,就有点平平仄仄的韵味了,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意境温润、对仗工稳的律诗,就在伞下问世了。我还看见,那是民国,新式的“洋伞”刚刚流行,伞铺街也突然洋气起来了。那一对年轻人紧挨着走在一个伞下,男的举着伞,女的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在雨点儿的掩护下,他们说着生活的烦恼和打算,倾诉着细微的情感。时大时小的雨落在伞上,时而砰砰飒飒,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一下子就把伞上的积雨洒下来,好像把青春的苦闷都洒下来了﹣﹣这变化着的雨声,恰到好处地掩护了他们一路的交谈和小小的秘密,他们就在那雨声里渐渐走远,走远。
⑤就这样,走在伞铺街上,我总是遇见世世代代在雨里打着伞走过去的人,我总是听见伞下的低语、细碎的脚步和小小的秘密,那遥远的过去年代的雨,斜斜地飘过来,一次次把我的心悄悄打湿。而更多的伞刚刚举过来,又匆匆走过去,就随着一个朝代走进了历史的深夜。
⑥我真想,让时光回流一小会儿,我要走进那个穿着一袭青衫的古代书生的伞下,与他交流对雨的看法和对时间的理解,然后,一起去赶考,去漫游,去登高望远,在高高的山顶,在雨后的白云上,写一卷新诗。
 ⑦可是,当我把心里的羽毛收拢,安静地站在如今已没有伞铺的伞铺街上,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安静地听着起起伏伏的市声,我听见的却不是高亢的浩歌,也不是豪华的话题,我听见的却是世世代代说了千百年的那些朴素的老话,从时光的门后,从历史的院落,从深深的天井,清晰地、恳切地、潮润地传过来: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1)用一个成语概括“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含义。
(2)第④段运用了点面结合、详略有别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3)第④段结尾有人续写了下面一段文字,恰当与否,请分析说明。
那是当年的母亲,擎一把油纸伞,站在有些许凉意的风里。古寺檐角的铁马挑出三两句轻叹,一丛野菊在细雨中露出数点浅笑。“当当”的钟声在校园的寂静里惊起几只鸽子,孩子们从门口飞出来,飞到母亲的伞下,飞进温暖的怀里。
(4)有一种写作方法叫“以实写虚”,如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文也有几处运用了这种写法,试举一例分析说明。
(5)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两次出现,请从结构、情感和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解答】(1)本题考查成语归纳能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意思是指虽然吃饱饭出门,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还是要带上雨伞。这是古人出行时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喻有备无患。
(2)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分析。点面结合即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概括和具体的关系。结合第④段内容可知,“历朝历代各式各样的伞和跟伞有关的形形色色的人”略写的“面”,“唐朝写诗的书生和民国伞下的情侣”是详写的“点”。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首先要了解以实写虚手法,景物为实,感情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愁”原为抽象之物,在句中却有重量,因此是以实写虚手法。解答本题首先虚实结合的部分,第⑤段“过去年代的雨”“把我的心悄悄打湿”中,心灵原为抽象之物,这里认为心能被打湿,赋予心灵以实体,也是以实写虚的手法。
(5)本题考查文章重要句段的作用。根据题目提示,可从结构、情感和主旨三个角度分析。
答案:
(1)答案示例:有备无患(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2)答案示例:历朝历代各式各样的伞和跟伞有关的形形色色的人是面的略写,唐朝写诗的书生和民国伞下的情侣是点的详写。
(3)恰当。当年的母亲与前文中唐朝的书生、民国的情侣形成时间上的自然延续,也分别代表了美好人生的三个方面:个人追求、爱情温暖、家庭幸福。文笔与原作也基本一致,贴切顺畅。(不好。本段点面结合,点的角度已有了唐朝的书生和民国的情侣,再写就画蛇添足了。语言风格与全文也略有差池)
(4)答案示例:⑤段中的“打湿”一句,作者赋予心灵以实体,被雨打湿,写出了曾经在伞铺街发生的种种往事,让人回味,让人感慨万端。语言新颖别致,意趣深长。
(5)答案示例:结构上,开篇引入写作对象,结尾形成照应,回环完整;情感上,一唱三叹,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主旨上,深化主题、回味无穷。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书》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
(3)赏析理解语句。
①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②说说第⑧段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但她总把它端端 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然后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三件事分别为:母亲的“橡皮”书中夹着外婆绣花的图样与父亲的信;母亲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出文段中母亲用黄历所做的事情,分析母亲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所以做事前都要看看黄历,表现母亲祈求平安度日;母亲教我念黄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表现了母亲用黄历等待父亲回来,期盼着与亲人的团聚。
(3)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第①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强调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的刺绣的水平之高。第②句可从词语入手分析,句中的“偶然”与“也”合在一起使用,强调了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是对《本草纲目》知道得却很多。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语境与前后文内容,分析出看似矛盾的双方出现原因即可。母亲确实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能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本草纲目》母亲说来头头是道,说明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所以说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用看似矛盾的语句写母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与自豪。
答案:
(1)①“橡皮树”书中夹着外婆绣花的图样;“橡皮树”夹着父亲从北平的来信。②母亲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③《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
(2)黄历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也是母亲在算计着父亲回家的日子(等待父亲回来)。
(3)①(运用夸张的手法,手法不扣分)突出强调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的刺绣的水平之高。(或者:表现母亲对外婆留下的东西,格外的珍惜)
②偶然”与“也”合在一起使用,突出强调了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是对《本草纲目》知道得却很多,(突出母亲通晓《本草纲目》里的许多知识)。
(4)不矛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的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本草纲目》母亲说来头头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我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14.阅读《吃莲花的》,完成下列各题。
吃莲花的
老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泥是由黄河拉来的。水用趵突泉的。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最初,我心里很难过。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友人可是很高兴。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友人笑了。“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桃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
这且不提。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1)“我”对“吃莲花”持怎样的态度?请综合文章分析。
(2)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专说“亭亭玉立”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请结合加点词分析这个句子)
②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境分析)
(3)“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误读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找出文中作者对把莲花和菜放到一起的态度及看见朋友摘掉自己的白莲花时的表现,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及作用的能力。①“专说”特指自己使用的词语;“七十五次”说明用的次数之多。②由反问句的意思可知,“真”表达对朋友观点的否定,表现虽自己所种莲花的喜爱。
(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该句在文中结构和作者情感方面考虑其作用。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友人的做法和“我”的做法,比较二者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不同。
答案:
(1)“我”对“吃莲花”是不理解的(不赞同的、否定的等).文中写到,“我”看到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就觉得很难过;看到友人摘了“我”的莲花感到天旋地转,最后甚至因莲花被毁痛心到把诗篇全烧了;文章还借老田之口问是否是偏方,侧面表现“我”的不理解。可见“我”的对吃莲花的事、人及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不理解(持否定态度等)
(2)①“专说”表示“亭亭玉立”只是其中一个例词,“七十五”表示次数之多,可见“我”为莲花写了很多诗,表现了“我”对莲花喜爱的之深。
②“真”字表达了“我”对友人没有看上自种白莲而想买湖里莲花的不痛快,也暗含了“我”对自种白莲的欣赏。
(3)“这且不提”一句反复出现,一是使内容结构与情感脉络更清晰;二是为了强调“我”对莲花被扼杀的遗憾和痛心之情。
(4)例1:友人提出“云买点莲花来”时,本意是要买来吃;“我”误以为龙人要买莲花欣赏。
例2: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时,意思是这两盆花也能对付着吃了;“我”误以为友人赞同那两盆花也还可观。
例3:友人“静立花前”时,是在观察那两盆花哪些可以用来吃;“我”误以为友人也很难,正在欣赏那两盆花的美丽。
误读原因
第一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2分)
示例:两人喜爱莲花的角度不同。“我”喜爱的是莲花的外形;而友人喜爱的是莲花做成食物的味道。
第二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看待莲花的角度不同。(3分)
示例:两人看待莲花的态度不同。“我”把莲花当作欣赏对象;喜爱莲花的形态美,追求的是精神文化;友人把莲花当作一种食材,喜爱莲花的美味,追求的是物质之享。
第三层级:能分析出原因是“我”和友人在看待莲花上呈现的思想追求不同。(4分)
示例:两人的思想追求不同。“我”以欣赏的眼光年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从精神的角度看待(对莲花、对生活有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关注的是它们的审美性;友人以分析的眼光看待莲花,对莲花、对生活主要以物质的态度看待,关注的是它们的实用性。
四.作文(共1小题)
15.真挚的情感是可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
请以“生命中 亲情 是可贵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解答】【例文】
亲情是可贵的
  有一种感情,常常围绕你的身边却被你忽略,可它却永远呵护着你的心灵,使你麻木了它的厚重;有一种感情,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一直支持着你,以至于你忘记了珍惜……
  孩提时的我们,总是认为,父母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无所不能的。我们会眼光中泛着单纯羡慕的看着爸爸楼上楼下的搬着大米,白面;看着妈妈迷人的眼眸放着动人的光彩;看着爸爸疼爱的把我们举过头顶;看着妈妈乌黑柔顺的头发在风中肆意飞舞……这时的父母在幼小的我们心中简直就是神。但是无知的我们却没有想到,他们,终有一天会双双老去,在那时候,我们,就是他们的守护神。
  记得父母教导我们时,常说:“我们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还多,我们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长。”而我们总是那般年少轻狂,不以为然。我们忽略了当岁月无声溜走时在他们面庞和两鬓留下了痕迹,自然也会有许多无价的智慧经验在他们心田积淀。他们总愿意对我们倾之所有,而我们总固执的认为这已不合时宜。便像初生牛犊般的乱闯乱撞,直至遍体鳞伤,犄角流血,然后奔向他们,头枕他们的臂膊,舔舔伤口,又继续前行。
  我们常说:“我们的生命历程融进了亲情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组旋律,每一句叮咛,每一声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足印……。”然而天下第一情绝不仅指呵护,更重要的是教育,使智慧之炬的传递。
  亲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绿洲,当你落寞惆怅软弱无力干渴病痛时,看一眼已是满目生辉,心灵得到恬适,于是不会孤独。便会疾步上前,只需一滴水,滚滚的生命汪洋便会漫延心中。
  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曾经我们向目标追逐而忽视它的存在,直至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微微抬头,一束柔光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脚步。
  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就是亲情。亲情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我们一次次触礁时,缓缓驶入,这里没有狂风大浪,我们可以在此稍作停留,修补创伤,准备供给,再次高高扬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