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梦回繁华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B.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C.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蔬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D.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2.下列横线上应填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
_____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____绿水依旧绕人家,____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A.如果……因为……所以…… B.因为……虽然……但……
C.如果……虽然……但…… D.因为……纵使……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B.贺州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C.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
D.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4.下列句子去掉加点词语后意思变化最小的一项是( )
A.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B.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C.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D.《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汴梁 田畴 沉檀 遒劲
擅长 桅杆 冗长 舳舻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春寒料峭 无暇一顾
6.写出词义。
(1)跋涉: 。
(2)春寒料峭: 。
(3)摩肩接踵: 。
(4)络绎不绝: 。
(5)遒劲: 。
三.语言运用(共4小题)
7.下列语段中有三处画线句出现语病,请选择两处写出修改意见:
在今天,拥有一部电脑就如同拥有整个世界。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心含喜悦。①对纸质图书的命运,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而且,②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将会受到大众的钟爱。③目前,古典著作图书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印证。
修改 处:
修改 处: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诗清新闲雅,空灵淡泊。孟浩然的《春晓》借雨后的落花抒写淡淡的怜惜,王维的《竹里馆》借竹林的幽静表现内心的澄明。边塞诗雄浑开阔,悲壮高亢。高适的《别董大》写挚友离别,洋溢着前程万里的信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塞外奇观,表现雪中送客的不舍和为国戍边的豪情。山水诗派的牧歌情调与边塞诗派的英雄气魄,构成了盛唐诗坛的别样风貌。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对偶句。
田园骚客寄情山水, , ;
边塞诗人放歌风雪,《别董大》诉说离情,抒发戍边人豪迈雄心。
9.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为三坊七巷中衣锦坊的一副槛联选择恰当的下联。
在福州三坊七巷,曲艺文化是最时尚、最风雅的视听盛宴。观戏听曲历来是百姓的喜乐之事,有些富贵人家热衷于在自己的家里搭设独具特色的宅院戏台,时常唱演些福州的伬唱、戏剧等曲艺节目,为坊巷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
上联:春暖华堂人衣锦
下联: (只填序号)
A.管竹琴弦乐齐鸣
B.婉转莺歌凌紫烟
C.千秋雅调遥相闻
D.月明水榭客听歌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1.阅读理解
摩耶之艺魂
冯骥才
①摩耶精舍在台北的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门楣上不是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的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
②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③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④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矮矮的围墙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房子里边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绝妙山水了。
⑤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不见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更不是名利的展厅与文化的秀场,而是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这就更使我明白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大千先生,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千年壁画了。
⑥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了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
(1)作者在重点介绍后花园之前,为什么还要用简洁的笔墨介绍前园和中园?
(2)作者认为“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那么,请概要说说后花园“景”与“物”的构思理念是什么?
(3)细读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原文中选4个字精要概括张大千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主要做了一项什么工作。
张大千 。
(4)你认为张大千先生的精神之本和艺术之魂究竟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柯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橹;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栀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 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席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街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如“香醪”“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其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幅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汴河两岸的景物,展现的是美丽的田园景象。
B.本文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的,这样表述层次清晰,有条理。
C.《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散点透视”技法,将远近人物、城楼房屋、铺内刀剪,均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赞叹!
D.《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地位极高,实为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
(2)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门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3)下列场景没有出现在《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项是
A.—位农夫在田间劳作,眼前是一派早春的景象,麦苗在生长,杨柳青青。
B.城郊之外,商人旅客、达官贵人……往来不绝,热闹非凡。
C.画上的木质小桥为典型的中国拱桥,占据画的中心,桥上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
D.城内房屋密集,店铺林立,如酒楼当铺,酒肆歌吹。
1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作者主要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的?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五.作文(共1小题)
14.【学以致用】
生活中,你接触到很多事物,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以“××的自白”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22* 梦回繁华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B.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C.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蔬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D.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蔬密”的“蔬”应为“疏”。
故选:C。
2.下列横线上应填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
_____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____绿水依旧绕人家,____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A.如果……因为……所以…… B.因为……虽然……但……
C.如果……虽然……但…… D.因为……纵使……也……
【解答】“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是因果关系,“绿水依旧绕人家”“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是转折关系,用“如果……虽然……但……”连接恰当。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B.贺州客家围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建造者的别具匠心。
C.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的爱国情怀会油然而生。
D.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解答】A.错误。说长道短意思是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在这里说的是读好书的好处。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4.下列句子去掉加点词语后意思变化最小的一项是( )
A.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B.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C.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D.《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解答】A.若去掉“相传”,就表示《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同一人,和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B.若去掉“可能”,就表示《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间是确定的,和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C.若去掉“一直”,意思变化较小。
D.若去掉“基本”,就表示《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景物和文献中汴梁的记载完全一致,和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故选:C。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汴梁 biàn 田畴 chóu 沉檀 tán 遒劲 qiújìng
擅长 shàn 桅杆 wéi 冗长 rǒng 舳舻 zhú lú
摩肩接踵 zhǒng 络绎不绝 luò yì 春寒料峭 qiào 无暇一顾 xiá
【解答】此题要根据汉字,写出答案。“汴梁”的准确读音“zhú gāo”,“田畴”的准确读音“chóu”;“沉檀”的准确读音“tán”,“遒劲”的准确读音“qiú jìng”,“擅长”的准确读音“zhú gāo”,“桅杆”的准确读音“wéi gān”;“冗长”的准确读音“rǒng cháng”,“舳舻”的准确读音“zhú lú”,“摩肩接踵”的准确读音“mó jiān jiē zhǒng”,“络绎不绝”的准确读音“luò yì bù jué”;“料峭”的准确读音“qiào”,“无暇一顾”的准确读音“xiá”。
答案:
biàn chóu tán qiú jìng
shàn wéi rǒng zhú lú
zhǒng luò yì xiá
6.写出词义。
(1)跋涉: 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
(2)春寒料峭: 形容春天的微寒 。
(3)摩肩接踵: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
(4)络绎不绝: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
(5)遒劲: 雄健有力 。
【解答】答案:
(1)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2)形容春天的微寒
(3)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4)(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5)雄健有力
三.语言运用(共4小题)
7.下列语段中有三处画线句出现语病,请选择两处写出修改意见:
在今天,拥有一部电脑就如同拥有整个世界。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心含喜悦。①对纸质图书的命运,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而且,②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将会受到大众的钟爱。③目前,古典著作图书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印证。
修改 ① 处: “即使”改成“不管”或“无论”
修改 ② 处: 删去“随着”或“使” 。
【解答】①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即使”改成“不管”或“无论”;
②缺少主语,删去“随着”或“使”;
③主谓搭配不当,将“追逐”改为“青睐”(或喜爱)。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诗清新闲雅,空灵淡泊。孟浩然的《春晓》借雨后的落花抒写淡淡的怜惜,王维的《竹里馆》借竹林的幽静表现内心的澄明。边塞诗雄浑开阔,悲壮高亢。高适的《别董大》写挚友离别,洋溢着前程万里的信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塞外奇观,表现雪中送客的不舍和为国戍边的豪情。山水诗派的牧歌情调与边塞诗派的英雄气魄,构成了盛唐诗坛的别样风貌。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8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对偶句。
田园骚客寄情山水, 《竹里馆》描绘佳境 , 寄寓弹琴人优雅情趣 ;
边塞诗人放歌风雪,《别董大》诉说离情,抒发戍边人豪迈雄心。
【解答】答案:
(1)山水诗淡泊清新,边塞诗雄浑悲壮构成了盛唐诗坛两种风貌。
(2)示例:《竹里馆》描绘佳境 寄寓弹琴人优雅情趣
9.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解答】答案示例:高山收容每一块石头,不论其大小,所以雄伟无比
10.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为三坊七巷中衣锦坊的一副槛联选择恰当的下联。
在福州三坊七巷,曲艺文化是最时尚、最风雅的视听盛宴。观戏听曲历来是百姓的喜乐之事,有些富贵人家热衷于在自己的家里搭设独具特色的宅院戏台,时常唱演些福州的伬唱、戏剧等曲艺节目,为坊巷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
上联:春暖华堂人衣锦
下联: D (只填序号)
A.管竹琴弦乐齐鸣
B.婉转莺歌凌紫烟
C.千秋雅调遥相闻
D.月明水榭客听歌
【解答】首先看语境,“衣锦坊的郑氏宅院里保留着福州城内唯一流传至今的水上戏台,其设计精美,意境雅致。夜晚听戏,更以隔水听音的效果为人所称道”,抓住“夜晚听戏”“隔水听音”,进行判断;然后分析上联的结构,“春暖华堂”中“春”和“华堂”都是名词,“暖”在这里用作动词,“人衣锦”是说人穿着锦绣衣服,其中的“衣”是动词;A选项“管竹琴弦”都是名词,排除;B选项“婉转莺歌”是偏正短语,“婉转”修饰“莺歌”,排除;C选项“千秋雅调”是偏正短语,“千秋”修饰“雅调”,排除;D选项“月明水榭”中“月”和“水榭”都是名词,“明”是照亮的意思,是动词;“客听歌”中“听”是动词,“客”和“歌”都是名词,结构上与上联相同,而且语意符合背景语境,因此D是正确的。
故选:D。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1.阅读理解
摩耶之艺魂
冯骥才
①摩耶精舍在台北的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门楣上不是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的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
②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③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④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矮矮的围墙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房子里边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绝妙山水了。
⑤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不见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更不是名利的展厅与文化的秀场,而是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这就更使我明白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大千先生,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千年壁画了。
⑥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了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
(1)作者在重点介绍后花园之前,为什么还要用简洁的笔墨介绍前园和中园?
(2)作者认为“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那么,请概要说说后花园“景”与“物”的构思理念是什么?
(3)细读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原文中选4个字精要概括张大千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主要做了一项什么工作。
张大千 临摹壁画 。
(4)你认为张大千先生的精神之本和艺术之魂究竟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布局谋篇掌握情况。
文章主要采用详略得当、烘托铺垫等写作手法,说明对象是摩耶精舍,摩耶精舍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按照顺序,先略写前园和中园,再详写后园,这样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另外用前园和中园的小衬托了后园的大。
(2)考查学生提取相关信息解读关键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
与问题相关的段落为第③段,抓住关键句子“一任天然”作答。
(3)考查学生从长句中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
这个长句子的主语是大千先生,谓语部分是临摹壁画,注意要用4个字回答,所以是临摹壁画。
(4)考查学生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
文章的⑤⑥段说明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表现主题的句子也在这两段中,因为要用原文回答,所以从这两段中找原文即可。抓住第⑤段的句子“这里既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不见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更不是名利的展厅与文化的秀场,而是无时无处不体现着﹣﹣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
答案:
(1)因为文章的介绍对象是摩耶精舍,而不只是摩耶精舍的后花园,前中后园都介绍到才能给人以完整印象;另外介绍前园和中园的“小”与“一般”,是为了烘托后园的“大”与“特别”。
(2)融入了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
(3)张大千临摹壁画。
(4)对大自然和艺术本身真率的崇拜与神往。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柯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橹;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栀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 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席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街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如“香醪”“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其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幅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
A.《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汴河两岸的景物,展现的是美丽的田园景象。
B.本文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的,这样表述层次清晰,有条理。
C.《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散点透视”技法,将远近人物、城楼房屋、铺内刀剪,均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赞叹!
D.《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地位极高,实为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
(2)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门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3)下列场景没有出现在《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项是 C
A.—位农夫在田间劳作,眼前是一派早春的景象,麦苗在生长,杨柳青青。
B.城郊之外,商人旅客、达官贵人……往来不绝,热闹非凡。
C.画上的木质小桥为典型的中国拱桥,占据画的中心,桥上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
D.城内房屋密集,店铺林立,如酒楼当铺,酒肆歌吹。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文中说“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桥上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不符合文章内容。
故选:C。
答案:
(1)A
(2)B
(3)C
1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作者主要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的?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分析。由“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把长卷比作“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用乐曲行进的速度来比喻画作的布局,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的通俗可感,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
(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首先表明观点,然后指出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再说明去掉后变化,最后表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相传”指长期以来相互传说,并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变成了肯定的现实,与实际情况不符。“相传”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4)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细读文本可知,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大量四字短语的使用,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而内容精炼丰富,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味。
答案:
(1)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成三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2)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的通俗可感,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
(3)不能删去。“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去掉以后,就成了“《西湖争标图》为他所画”,可能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内容凝练、丰富,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五.作文(共1小题)
14.【学以致用】
生活中,你接触到很多事物,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以“××的自白”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解答】
环保铅笔自白
我是一支铅笔,我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环保铅笔”,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自己吧。
我高15厘米,宽不到1厘米。别看我样子很像普通铅笔,可我并不是你们想得那么“单纯”。普通铅笔是木头做的,而我却是塑料做的,正好合了“环保”这两个字。我身穿粉红色的外套,脚登粉红橡皮鞋,脸是圆椎形的,头上还戴着一顶小黑帽,特别漂亮。真是人见人爱。
不仅我的外表惹人喜爱,我的优点更多。普通铅笔的笔芯都有铅毒,可我却不是什么“蛇蝎心肠”的铅笔,我由内到外都是安全的、无毒的。普通铅笔需要削。特别是急着收书包时,再削铅笔,既麻烦又浪费时间。真不好!别忘了,时间等于金钱呀。我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麻烦。我是装铅的。有人可能要问:“铅那么细,断了怎么办?”放心好了,我可没那么娇弱,我不像自动铅笔那样需要摁再能出铅。把我的心里装上铅后,只要没头了,我才会出铅。这样,也保证了我的头不会被压断。
我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把橡皮鞋脱下来,就能看到我的心孔。把铅芯塞进心孔后,再帮我穿上橡皮鞋,摁几下我的黑色笔头小帽,铅就出来了,就可以写字了。如果出来的铅头用完了,你也不用管。接着写即可。我的笔头帽,只要一摁到纸上,就能自动弹出铅。怎么样?高级吧!
我虽然感觉我是现在最高级的铅笔。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更高级的铅笔同胞们出现。来帮助小朋友们写字。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