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19: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方法。
3.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肪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周定舫(fǎng)(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采写及与人合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
作者简介
本文发表于1958年4月23日,即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的第二天,当时纪念碑还没有揭幕。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物,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它是中国革命历史一百多年的见证,是无数革命先烈生命的象征,更是广大人民对死难烈士的缅怀和崇仰的寄托。
写作背景
巍峨( ) 矗立( )
奠基( ) 镏金( )
上溯( ) 重幔( )
庑殿( ) 挑衅( )
旌旗( ) 逾越( )
天堑( )
读清字音
wēi
diàn
chù
xìn

liú
màn

jīng

qiàn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矗立:高耸地立着。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上溯:从现在往以前推。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解释词义
逾越:超越。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
重幔:重叠的帷幕。这里指重幔形状的浮雕图案。
庑殿顶: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屋面略微弯曲。
解释词义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民族解放、民主运动中牺牲的人民英雄,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之后,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彭真市长的领导下,由17个单位组成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持工程兴建事宜,并广泛征求设计图案。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委员会先后收到草案140多种。1951年国庆节,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在天安门前做成了一个1/5比例尺的大模型,同时陈列了有坡顶及有群像的两个较小模型,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后的设计图案在北京市政治协商委员会议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上陈列展览。中央决定于1952年建军25周年纪念日正式开工。
开工后,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仍不断收到群众和专家的新的修改意见。委员会又将设计经过及所有图案照片寄发各地建筑单位、建筑学校、美术界、文艺界,再度征求图案和文字意见,有收到图案30多幅、文字意见100多件。经多次座谈,将原碑形进行了修改。这次设计确立以双重须弥座来承托碑身,取消由旁门曲折而上的检阅台和台身内部狭窄、目的性不明确的陈列室。至此,纪念碑碑形雄朴、主题明确。同时提出,广场本身的建设计画线也须早日确定,从而使纪念碑立于广场之中,以显其崇高伟大。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经过
课后拓展
整体感知
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抒发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
怀念之情。
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分:(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
总体特征。
第一句告诉全国人民: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落成”表
明这一工程已胜利结束,内含庄重、庆贺之意。
第二句进一步点明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
心情:“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
印象,又概括出碑的总体特征;“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
的主要内容,也与“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扣合,体现全文感情基
调。
第二部分:(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后的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引出结尾,呼应开头;“默默致敬”不仅与开头“万分崇敬”呼应,而且深沉地表达了人民英雄的革命业绩感人之深以及群众对先烈的崇敬、悼念之情。
课文思路
点题,总领正文
(1节)
介绍纪念碑
(2—10节)
抒写瞻仰感受
(11节)
渗透着: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
阅读第2-5段
1.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走去
越过
踏着
走到
踏上
到了
东长安街
纪念碑台阶前
第二层平台
理清顺序
2.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的序来写的?


远处
近处
空间顺序
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
纪念碑


西

纪念碑台阶前
第二层平台
东长安街
政协礼堂


这部分是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绍纪念碑。
局部探究
1、试分析第2自然段所包含的内容。
①、交代了作者的第一个观察点,说明这是远望;
②交代了纪念碑的位置,突出了它的巍峨;
③第一次提到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④交代了作者由远到近的瞻仰顺序,并交代了第二个观察点——“纪念碑台阶前”。
2、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庄严隆重的奠基礼”、建造时的全民支援,强调碑的高度、石材的坚硬洁白,既具体而准确地说明建筑本身,又体现其象征意义。
3、分析第3自然段的说明方法。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度。
4、第4自然段中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 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时期;
“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 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由此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其中的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碑文虽短,字字千钧,铭刻历史,歌颂英雄。英雄为人民牺牲,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5、第6自然段段与后面四段是什么关系?
总说和分说的关系。第6段总说十幅浮雕,从位置、高度、全长、耐久年限等方面进行概括介绍,为下文详细介绍做准备。
逐一介绍十幅大浮雕,缓缓展开人民英雄奋勇抗争、前赴后继的革命历史全景图。
7、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纪念碑的结构图。
碑侧
碑顶
碑身
小碑座
大碑座
汉白玉栏杆
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
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3.既然文章第4、5两节是按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在写,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大碑座”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这样写是否混乱?
4.第六节与7、8、9、10有什么关系?
总分
合作探究
不混乱,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的。
5.为什么纪念碑大量使用花岗岩和汉白玉材质?
①象征先烈的丰功伟绩,标志全国人民的怀念之情;
②汉白玉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雄伟庄严;
③花岗岩坚硬,汉白玉洁白,象征先烈们坚强和纯洁的品格之美;
④这两种石材耐久度高,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垂不朽。
6.第五小节介绍碑身两侧,小碑座和碑顶的 _______与造型,揭示它的____________ ,点明纪念碑造型体现的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装饰
象征意义
民族风格
时代精神
7.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
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
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如果去掉后就太绝对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齐集”说明了什么?
说明学生运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有表达人心一致,队伍整齐之意。
品析语言
思考:1.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雄伟——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装饰花纹象征……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
作用: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形象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列数字
品析语言
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课堂小结
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形象典雅
文章在说明纪念碑的大小、材料时,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语言平实准确;在说明十幅浮雕的内容时,语言又生动形象。同时文中“落成”“瞻仰”等词,不仅使用准确,而且显得典雅。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先总写纪念碑的整体特征,然后分写纪念碑的具体内容,最后总写自己的感受。在第二部分中,文章先说明纪念碑的位置、体量、题字与碑文等;之后再详细说明十幅浮雕。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写作特色
2、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形象典雅
文章在说明纪念碑的大小、材料时,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语言平时准确;在说明十幅浮雕的内容时,语言又生动形象。同时文中“落成”“瞻仰”等词,不仅使用准确,而且显得典雅。
写作特色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由此上朔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B.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缦的小庑殿顶。
C.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D.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账,去和敌人战斗。
小试牛刀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说话总是滔滔不绝,一看就知道是个八面玲珑的人。
B.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C.比尔·盖茨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
D.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大家都已经淡忘,为什么你还是耿耿于怀?
小试牛刀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B.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一层阴云才消除;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C.“军运盛会,华夏荣光。国家使命,吾辈担当……”9月30日下午,军运会志愿者誓师大会在湖北洪山礼堂举行。
D.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我对你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小试牛刀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点题,总领全文
具体介绍纪念碑
抒写瞻仰感受
远景
建造(插叙)
题字、碑文等
十幅浮雕
首尾呼应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