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4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4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3 10:4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初唐诗人。
王绩
王绩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贞观初年,因病去职,躬耕于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县东皋村),自号“东皋子”。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野外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地点、时间
远景、静态
近景、动态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地点、时间
内心苦闷与矛盾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远望、静态之景,静谧的环境
近景、动态,充满静谧、闲适的山野生活气息。
忧郁、孤独、清冷
用典。诗人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先贤寻找慰藉能,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叔齐。
首尾呼应,收束全诗
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小结:
本诗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但是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772-846)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早期所作的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留连光景之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823年)所写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乍暖还寒
新燕还未筑巢
渐欲:花儿尚未达到缤纷绚烂以至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芳草初生
欣欣向荣
才能:芳草仅仅长到能没过马蹄的高度
交代了诗人的游踪,照应标题中的“行”字。
直抒胸臆,用“最爱”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之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这早春的西湖美景之中了。
花儿层次错落
全诗着眼于“春”字,选举典型景物,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突出早春的特点,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诗人在尾联中通过“最爱、行不足”表达游览西湖时的喜悦之情。
小结:
齐读两首诗歌,分析两首诗歌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野望》 《钱塘湖春行》
内容 季节 秋 早春
景物特征 清冷、静谧 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情感 苦闷、矛盾、孤寂、落寞 喜悦
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结构 首联 首联点题 颔联 颈联 写所见之景 先从远景开始描绘秋天山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写人的动态 先写动物,再转入植物的描写。
尾联 都是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起



黄鹤楼
崔颢(hào)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著有《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神话传说起笔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隐含着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感。
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虚中有实
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登楼所见之景,
描绘出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画面。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乡
实写
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
诗歌题为《黄鹤楼》,但诗人没有将笔墨花在对这座楼阁的描绘上,而是将黄鹤楼作为立足点,写了自己登楼的所见所感。首联和颔联,并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慨。颈联到尾联描绘的画面由明丽转向朦胧、凄迷,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思乡愁绪。
小结: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说明诗人李白已离开自己家乡,出游在外。这首诗写的正是他乘船经过荆门山向楚地进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乘舟远游
叙事
移动的视角
化静为动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写景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比喻,描绘出水中映月图,写的是江上夜景,突出了江水的沉静明澈。
写景
叙事
写景
月夜俯视
黄昏远眺
天边云霞图,写的是江上日景,展现了云朵聚拢起来,云霞变幻多姿的美景。
一个“结”字,既可以写出云霞飘飞的动态美,又可以表现云霞变换后的结果,如海市蜃楼般。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写景
叙事
写景
拟人
抒情
诗人是借故乡水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由外出闯荡欣赏美景的喜悦、兴奋,转入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首联描绘了诗人乘船往楚地进发,途经荆门山,
颔联描绘的画面山峦逐渐退去,江水流入一马平川,颈联描绘的画面江映郎月云霞变换,以及诗人通过这些画面营造出的或开阔宏大或优美奇幻的意境,暗含了诗人外出游历欣赏美景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尾联中通过“怜”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意起了波澜。
小结: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使判官,实际上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孤寂
比喻,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首尾呼应
慷慨悲壮,达观
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诗中有画”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廖塞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有画”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本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