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课题 第13课唐诗五首—— 《野望》《钱塘湖春行》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情 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的学习,了解了诗歌的不同体裁。本课主要学习律诗,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结构特点。
学习 目标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结合背景,品味诗句内涵,领会诗歌主旨。 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品味诗句内涵,体会诗人情感,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古名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不要忘了这段日子里我们共同感受到的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那是你们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远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讲 授 新 课 野望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初唐诗人。 王绩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贞观初年,因病去职,躬耕于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县东皋村),自号“东皋子”。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朗读诗歌 1、播放音频,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个人展示或全班齐读 品读诗歌 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诗歌中写了自己所望之景。请从诗歌中提炼词语,说出作者所望之景的季节、时间和地点。 明确:季节——秋,时间——“薄暮”,地点——“东皋”“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请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景物的诗句,并朗读。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画面: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东皋田园风光的特点? 明确: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远望、静态之景,侧重宏观描绘。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近看、动态之景。 颔联和颈联描写了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光。 齐读首联,体会作者野望的心情。 明确:“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鸟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因为首联中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所以原本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光,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境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这种情感在尾联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钱塘湖春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早期所作的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留连光景之作。 写作背景 穆宗长庆三年,即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当年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刺史任内,他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主持修堤,以蓄积湖水,用于灌溉,解除了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于石上,置于湖边,以便后人知晓,这对后来杭州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本诗写于823年春天。 朗读诗歌 1、播放音频,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个人展示或全班齐读 品读诗歌 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得知,作者描写了行于钱塘湖时所看的春景,首联的“孤山寺北贾亭西”交代了诗人的游踪,照应了题目。那么,诗歌中的哪些词体现了春景? 明确: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几处早莺”:早莺还少 “争暖树”:“暖树”指向阳的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的时候 “谁家新燕”:“新燕”是早春的代表性禽鸟;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乱花渐欲”:以“乱”修饰花,展现出西湖岸边不同品种的花儿层次错落的景象,画面更显层次感。“渐欲”说明花儿尚未达到缤纷绚烂以至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本句的意思是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开,会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才能”:以“浅”修饰草,说明芳草初生。“才能”说明芳草仅仅长到能没过马蹄的高度。本句的意思是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 “渐欲”“才能”:写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诗的前三联都选取了早春特有的景物进行描写,那么作者看到如何欣欣向容、生机盎然的景物,心情如何? 明确:作者通过“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结尾,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齐读两首诗歌,分析两首诗歌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野望》《钱塘湖春行》内容季节秋早春景物特征清冷、静谧欣欣向荣、生机盎然情感苦闷、矛盾、孤寂、落寞喜悦抒情方式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结构首联首联点题颔联 颈联写所见之景先从远景开始描绘秋天山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写人的动态先写动物,再转入植物的描写。尾联都是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小结:通过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初步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首联“起”,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续与延伸;“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 补充文常 按要求朗读诗歌,并进行展示 再读诗歌,从诗歌中提炼词语。 找出并朗读直接描写景物的诗句,概括所描绘的画面。 再读诗句,分析描写角度 齐读首联,揣摩作者心情 补充文常 按要求朗读诗歌,并进行展示 从文中筛选词语并分析 明确作者情感 齐读两首诗,分析两首诗歌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课堂 小结 《野望》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但是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钱塘湖春行》:着眼于“春”字,选举典型景物,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突出早春的特点,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诗人在尾联中通过“最爱、行不足”表达游览西湖时的喜悦之情。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特色作业:任选一首诗进行改写 要求:在原诗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可改变人称、体裁、叙述顺序或删减、补充某些具体情节,但是改写后的文章应体现原文的箕畚精神和中心思想。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