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3单元
13 唐诗五首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上)
第1课时 《野望》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
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有《王无功文集》。
背景链接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律 诗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点击播放
疏通文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徘徊
傍晚。薄,接近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泛指猎获的鸟兽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品味诗意
1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静结合
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牧歌式的田园生活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4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课堂小结
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于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退隐的落寞情怀。
板书设计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联:徙倚—彷徨
颔联:落晖—萧瑟
颈联:返、归—孤独
尾联:采薇—知音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