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4单元
16 散文二篇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上)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导入新课
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字音字形
遏制( ) 飓风( )
濒临( ) 俯瞰( )
呼号( )
è
jù
bīn
kàn
háo
理解词义
【遏制】
【飓风】
【濒临】
【俯瞰】
【深不可测】
制止,控制。
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紧接,临近。
俯视。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无能为力】
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整体感知
点击播放
作者在标题中抛出自己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他在文中是如何回答该问题的?
1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请简要概括文章五个段落的内容,并说说本文的结构思路。
2
第1段:回答标题所设下的问题,“我”活着的理由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2段:具体阐释追求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到美好境界。
第3段:讲述知识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求知欲,给人带来无限乐趣。
第4段:写人类的痛苦促使着“我”不断努力,以期减少这痛苦,但“我”依然痴心不改,要为此奋斗。
第5段: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认为如此活着是有意义的。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采用直接说理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
理解课文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1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2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为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
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
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认识哲理性散文
①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来看,议论性散文应具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②从文章语言以及叙述方式上来看,议论性散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即用语形象,这也就意味着将抽象的说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能使读者获得感悟。同时,哲理性散文并非一味地说理,因而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有散文的抒情性特点。
课堂小结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就好!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总:三种感情
分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