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一单元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一单元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20: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单元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上)
导入新课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字音字形
国殇(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磅礴( )
彰显( ) 矢志( )
振聋发聩( ) 惨绝人寰( )
shānɡ

cuàn

dùn
pánɡ bó
zhānɡ
shǐ
kuì
huán
理解词义
【国殇】
【篡改】
【呓语】
【遁形】
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梦话。
隐藏形体。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沧海桑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通过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告诫人们勿忘民族灾难,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大意。
2
第一部分(第1段):
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
正反对比,一方面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表现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昭示中国人珍爱和平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4段):
第三部分(第5~6段):
深层探究
开篇引用铭文,结合文题和课文内容试叙述其作用。
1
内容上
结构上
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插叙
第1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第2段与第3段构成对比关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通过对比,揭示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行径,呼唤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4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6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仅要牢记这段耻辱,更应从中得到警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应刻苦学习,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品味语言
1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丑态百出”指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狠批”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何等”即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小结
课堂小结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文章围绕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2段用大量篇幅叙述那些爱好和平、珍爱和平人士的正义之举。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态度,既有他们对历史教科书的篡改,又有他们对历史的抵赖。通过对比,彰显了正义,让罪恶灵魂无处遁形。主旨十分鲜明。
3
引用大量史料
本文紧紧围绕主旨,大量引用史料,佐证事实的正确性,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如“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 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这些史料充分表达文章主旨,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板书设计
点明评论对象(国行公祭)
国际各方态度(举例、对比)
阐明最终目的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