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3-2014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3课件:专题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化指导》2013-2014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3课件:专题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29 22:24:41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百家争鸣  
1.知道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一、孔子和早期儒家仁礼政治鬼神有教无类全面发展私人讲学春秋德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精华早期儒家1.孔子、孟子思想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提示:①二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进而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②二者都提出了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贵”的观点。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 ”“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代表人物及思想
(1)老子:
①哲学思想:认为“ ”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②朴素的 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
③政治思想:消极悲观,向往“ ”的社会。
④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无为道辩证法小国寡民
(2)庄子:
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 ”的思想。
③他的思想集中在《庄子》这部书中。
3.影响:老庄崇尚 ,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齐物自然2.老子思想的局限性有哪些?
提示: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但其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③其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三、法家思想
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李悝:
①推行“ ”,以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③他所著的《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尽地力之教法经(2)商鞅: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 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②奖励耕战;废除 制度。
③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的主要思想:
①将“ ”、“ ”、“ ”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 ,厉行赏罚,将励耕战。
2.影响: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奠定了基础。军功井田法术势君主集权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 。
2.基本特征: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3.思想主张
(1)墨家学说的主旨是“ 、交相利。”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4影响: 以后,逐渐湮没失传。墨翟兼相爱汉代3.墨子的思想主张是怎样体现出代表劳动者利益的?
提示:①“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
②“尚力”肯定了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③“节用”“节葬”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1.背景全面认识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
3.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正是这种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典例】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正确解答】本题通过儒墨两家思想的比较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人阶级属性的差异决定了其思想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两人都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因此A项可排除。C、D两项是史实,但并非根源,故选B项。
【借题发挥】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在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保守的成分。他的弟子和继承者们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才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材料一 观察漫画:
材料二 两千多年来,孔子在中国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故乡曲阜也被称为圣城,有关他的历史建筑孔府、孔庙、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也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人物之首。据统计,全世界现有孔庙1 300多座,每年孔子诞辰日都有祭孔活动,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
[探究讨论]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各代表哪三种思想?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2)孔子讲学杏坛,从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培养学生,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3)试从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分析出现材料二所述状况的原因。
[探究思路]第(1)问,从三幅图片的文字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第(2)问,注意题干信息“从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培养学生”,说明孔子的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实践能力;第(3)问,从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探究结论]
(1)图一:儒家学说“仁政”,孔子、孟子等。
图二:道家学说“无为而治”,老子、庄子等。
图三:法家学说“法治”,韩非等。
(2)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实践能力。
(3)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在世界上也影响深远。谢谢观看!课件32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 汉代儒学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建立 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 批评时政,部分儒生攻击_________。
专制主义儒家经典郡县制
2.概况
(1)焚书:秦始皇采纳丞相 的建议,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及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一律焚烧。
(2)坑儒: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多个儒生坑杀,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李斯
3.影响
(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 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 。
思想文化成就低潮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中国“ ”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 为主体的 共同体基本形成。
(3)汉武帝起用 之士治理国家。大一统专制主义汉民族文化儒学
2.过程
(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 , ,推行 ,养士求贤。
(2)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确立 独尊的地位。文化的“一统”是 “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儒学实践德政教化儒学政治罢黜百家
3.影响
(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 竞争的局面,扼制了_________的自由发展。
(2)加强了对 、文化和 的重视,对 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平等学术思想思想教育民族历史1.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新在何处?
提示: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创建太学,培养 人才。
(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系统。
政治管理地方教育
2.太学作用
(1)是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代表着中国_____________发展的方向。
(2)带动民间 的风气,对于 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太学生的 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儒学教育古代教育积极向学儒学议政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中国早期以“ ”为主,汉武帝时代,确立 为最主要选官制度。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2.特点:以 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 经典。世官制察举制考试成绩儒学
3.影响
(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科举制的发展及其作用与局限是什么?
提示:①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②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和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③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备,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1.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和确立为
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和“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2.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
3.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3)汉武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
4.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对维护和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促进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2)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从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可以看出统治者对思想的重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因为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使其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典例】《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正确解答】
【借题发挥】汉武帝时大力提倡,通过中央的太学和郡国学校,用儒学经典教育贵族子弟,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探究讨论]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探究思路]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其序君臣父子之礼……不可易也”来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来分析。
[探究结论]
(1)认为儒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谢谢观看!课件34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1) 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 的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东汉佛教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
①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
② 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 运动,强调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道统李翱儒学复兴1.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政治上:两宋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③思想上: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五子
(1)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______ _______的杰出代表。
(3)“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他们认为,天理的核心是“ ”,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唯物主义天理仁
2.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 ”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天理三、理学的成熟与发展
1.程朱理学:朱熹在二程、 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核心思想(世界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个人修养(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对普遍存在的理的认识。
(3)治世理念(道统论):应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达到仁的境界。张载
2.陆王心学:南宋思想家 是心学的开创者。明朝思想家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天理(“心即理也”);求理的方法是“ ”,即进行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学习体会。
(2)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人的本心,内心反省的最高境界在于“ ”,并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动(“知行合一”)。陆九渊王阳明发明本心致良知2.程朱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提示:①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社会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思想出现。
②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1.二者的联系:心学也是理学,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
2.相同之处
(1)思想范围上:同属于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上:都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第一要务。
(4)地位和影响上: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联系及异同 
3.不同之处
(1)从宇宙的构成看: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从道德主张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温馨提示】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归根到底它们都是儒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都是唯心主义哲学,也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御用哲学。
【典例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正确解答】
【借题发挥】不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儒学越来越走向理论化和思辨化,它的唯心主义色彩也越来越明显。儒学越来越成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温馨提示】理学也是儒学,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是儒学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理学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典例2】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具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正确解答】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博大精深,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知理学导致封建统治者封闭自大。故正确答案选B项。
【借题发挥】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今天我们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纲要有指导意义。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在现代建设中,都成功地把儒学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这为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鉴。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
[探究讨论]
(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主张?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探究思路]第(1)问,要扣住“儒有焉”“道有焉”“释有焉”等关键信息。第(2)问,由材料中的“三纲”“五常”“理”“万物”“心”“良知”等信息概括其主张即可。第(3)问,从他们的主张目的与统治者要求的关系分析。
[探究结论]
(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秩序。谢谢观看!课件31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地位:是明朝中后期 的思想家。
2.主张
(1)提出“ ,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 之中。
独具个性穿衣吃饭日常生活(2)认为不能以“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_____ ______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 ”,反对 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主张“ ”,反对当时盛行的 文风。
3.影响:李贽对 的大胆批评,引起 的不满。圣人儒家经典童心说礼教真心摹古社会现实统治者二、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浙东君主专制君臣君权学校工商皆本反专制主义万卷书考据学君主政治官僚士大夫众治天下兴亡经世致用循天下之公思想巨人哲学思辨物质运动1.黄宗羲有哪些抨击君主专制的表现及其思想的进步性?
提示: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②进步性: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社会现实反映。他鲜明的反封建专制思想、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产生了启蒙作用。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
(1)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著有《潜书》。
(2)对 和“官”进行批判。
专制君主
2.评价
(1)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_____批判的高度。
(3)他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制度2.明清早期的启蒙思想为什么不完善?
提示: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1.产生条件
(1)经济因素: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主要特点及评价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人们的思想;人们要求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4)政治因素:
①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2.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封建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李贽主张个性自由发展;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顾炎武提出人君不能“独治”,主张“众治”;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主张“循天下之公”;唐甄认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痛斥封建士大夫“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唐甄主张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3.评价
(1)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地继承,其“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强烈冲击君主专制统治,在其后的数百年间仍有启蒙作用,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3)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主张未跳出明君贤臣的理想统治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文化主导地位。
【温馨提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他们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典例】战国时期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正确的评价是(  )
A.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都具有民主色彩
【正确解答】
【借题发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王夫之更是建立起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们一同构建起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材料 见下图。
[探究讨论]
上面四个历史图片,分别对应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请简要说明这四个阶段的主要概况。
[探究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根据图片和图片下的文字即可得出发展阶段。注意概况中应该包括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和儒学发展阶段、儒学的地位等。
[探究结论]
春秋战国:春秋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孟子、荀子时有所发展。
西汉: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南宋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集大成者),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是儒学的发展。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谢谢观看!课件33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回顾总结一、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影响很大。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孔子言论被编纂成《论语》;孔子所撰写的《春秋》与《诗》《书》《礼》《乐》《易》五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提倡“仁政”学说;提出“君轻民贵”思想。
(3)荀子: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在“礼”的方面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汉代: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①汉武帝时期,为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②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2)表现:
①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3)影响:
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儒学地位上升,逐步成为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3.宋明时期:发展到理学阶段
(1)创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2)成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
②心性论: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③社会政治上:认为儒家有权干预政治。
(3)发展:陆王心学。
①思想内容: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②主要特点: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
4.明清之际:在质疑、批判中发展
(1)李贽反正统的思想。
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②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君臣平等”。
②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考情分析】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常考点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有,选择题一般4分,非选择题10分左右。
【高考冲浪】
1.(2012年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黄宗羲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
答案:A
2.(2012年海南高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考点】宋明理学(主要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
答案:A3.(2012年海南高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考点】宋明理学(背景——三教合一)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
答案:D
4.(2012年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理解、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立足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问,从前三问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5.(2012年浙江高考)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
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有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
解析: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立足材料概括,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李贽“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等。
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