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56年4月,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毛泽东3.含义: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 问题上百家争鸣,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4.成果
(1)文学:《 》《红日》《红旗谱》等作品。
(2)电影和戏剧创作:《上甘岭》《李双双》《五朵金花》《茶馆》《蔡文姬》等。
(3)音乐舞蹈史诗:《 》、歌剧《 》、芭蕾舞剧《 》是艺术精品。学术红岩东方红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1.新中国的“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何不同?
提示:“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允许在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是一种文化方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种历史现象。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原因
(1)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引发“文化大革命”。
(2)“红卫兵”在全国各地破除“四旧”。
(3)江青等鼓噪要破除“文艺黑线专政”。姚文元2.表现
(1)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2)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
(3)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勒令停止上演。
(4)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5)戏曲电影中“ ”一枝独秀。样板戏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原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1979年,邓小平提出“ ”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 服务”。二为社会主义2.成就
(1)国家相继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 ”,“茅盾文学奖”,“ ”奖以及电影、戏曲艺术方面的政府奖等。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2)这些奖项的设立,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2.“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①“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二为”方向概括了新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
③“二为”方向是“双百”方针的补充和发展,为“双百”方针指导下的文化事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提出的原因
(1)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打击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遭遇挫折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3)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
2.遭遇挫折原因
(1)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法制不够完善。
(2)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3)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4)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3.经验教训
(1)“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
(2)从“双百”方针贯彻的进程来看,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将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就无法实现“百家争鸣”;不能实事求是,就无法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行民主化,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3)历史证明,“双百”方针得到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例如,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4)健全民主法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自由。
【温馨提示】“双百”方针体现出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虽然这一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偏差,但那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并不是毛泽东本人的初衷。它作为指导我国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将长期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向前发展。【典例】“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正确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由上图可知,“双百”方针适用于文艺和科研领域,并不适用于政治领域,并非什么思想都可以传播,因此C项表述错误。答案为C项。
【借题发挥】“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不同。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
材料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17部。不到一个月,观众达1.2亿人次。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但1969年建国二十周年时,全国各地上演的只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龙江颂》《杜鹃山》等“样板戏”。[探究讨论]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从材料反映的前后变化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探究思路]材料通过电影界的变化反映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通过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党的方针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做到言之有据。[探究结论]
(1)1959年“双百”方针得到贯彻,电影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一伙破坏文化事业,抛弃了“双百”方针,造成了文艺舞台“样板化”,一花独放,百花凋零的局面。
(2)从前后的变化中,可以得出,国家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正确的方针政策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妨碍文化的发展。谢谢观看!课件30张PPT。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3)措施:改造旧教育、改革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2.确立新型教育制度
(1)教育方针:
①向 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1957年,毛泽东在《 》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刘少奇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工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德育智育
(2)教育性质: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3)主要成就: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体系。国民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兴办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①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②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③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④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
⑤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2)知识青年“ ”。
2.“教育革命”
(1)各地纷纷创办“ 大学”;高校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2)实行“ 办学”,缩短学制。上山下乡七二一工人开门
3.危害: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 ”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 的提高和 的发展。人才断层全民族文化素质现代化事业2.从“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①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②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③国之兴衰,系于教育。④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原因
(1)教育拨乱反正: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教育界平反大批冤假错案。
②1977年12月,恢复 制度。
③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高考(2)确立“三个面向”:
①时间:1983年。
②提出: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内容:教育要面向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提出教育战略:
①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1980年以来, 进展较快,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现代化教育立法
2.成就
(1)基本普及了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中等职业教育和 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 。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职业高等教育体系3.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提示:①“文化大革命”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提出的背景
(1)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科教兴国”战略 (3)党和政府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核心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3.历史作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温馨提示】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前途。
【典例】我国政府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因为( )
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B.借鉴国际惯例
C.改革开放的需要
D.教育本身的需要【正确解答】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A项。
【借题发挥】科技、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并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科技、教育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高。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材料三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四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的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探究讨论]
(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三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的关系的?
(3)简要概括上述材料的共同点?
[探究思路]第(1)问,应围绕新时期的教育来解答。第(2)问,要明确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第(3)问,要综合四则材料的信息概括得出其相同之处即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教育。[探究结论]
(1)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2)发展教育为科研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3)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谢谢观看!课件31张PPT。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建国后,海外的许多知识分子回到祖国。
2.政府措施
(1)确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2)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3)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技人才。
(4)编制远景规划:1956年编制出《 》,重点发展尖端科技。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3.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③1967年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④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医学: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 。
(3)农业:1973年, 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 水稻。原子弹氢弹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籼型杂交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受挫,邓小平提出“ ,尊重人才”的号召。
(2)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3)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尊重知识
2.提出:1988年, 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中国实施“ ”战略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科教兴国1.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
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主要成就试验通信一箭多星杨利伟基因组
2.意义
(1)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何作用?
提示:①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
②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③科技进步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成就
(1)核技术领域: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是少数几个拥有较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2)空间技术领域:1970年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还是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新中国主要科技成就和作用
(3)信息技术领域和生物工程领域:中国研制出了“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4)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2.作用
(1)科技的进步增强了中国综合国力,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2)巩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设了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3)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温馨提示】关于新中国科技进步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中国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典例】读下面框内的文字材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正确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A项。【借题发挥】科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当代社会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各国纷纷制定自己的科技政策,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中国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的因素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力争走在时代前沿,进行科技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材料三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四 “神舟五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大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探究讨论]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3)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影响?
[探究思路]第(1)问,材料中的意思比较明显,就是在关键问题上不能让别人卡脖子;第(2)问,主要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第(3)问,根据前两个材料归纳即可。
[探究结论]
(1)尖端科技要靠自己创新,不能依赖别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都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
(2)水稻杂交技术。
(3)原子弹、杂交水稻、航天技术。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谢谢观看!课件13张PPT。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回顾总结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49~1965年)
(1)文化事业方面,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艺创作获得大丰收,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作品较多。
(2)教育事业上,党中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方针,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科技事业上,党中央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2.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文化事业上,“双百”方针遭破坏,出现文化凋零局面。
(2)教育事业上,党中央发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
(3)科技事业上,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但总的来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1)文化体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中国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如设立各种文化艺术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教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教育立法。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实现“两基”,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体系。
(3)科技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如国防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一箭多星”技术,运载
火箭领域里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信息技术领域里的巨型计算机系统,生物工程领域里的基因测序等。【考情分析】本专题是高考的非重点,常考点有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双百”方针,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为3~4分。【高考冲浪】
1.(2011年山东高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发展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开基创业,建立人民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90年代中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②③④①排序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B2.(2009年海南高考)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考点】“双百”方针
解析:注意“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其他三项与“1956年”这一时代背景不相符。故本题选D项。
答案:D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