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设计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过程,培养热爱生物、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设计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课前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课件和视频。准备实验器材:菜豆种子,烧杯,清水,纱布,勺子等。
【教学方法与指导】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能否处理好探究实验是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本节应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对于探究活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实施计划。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纠错、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让学生明白变量的控制——单一变量,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种子萌发的过程,我采用多媒体播放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变化和功能。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巩固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直观感受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多媒体播放视频《两朵千年宋莲在浙大绽放》,提出问题:如此清澈美丽的莲花竟然是由黑漆漆的莲子萌发而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揭开种子萌发的神秘面纱 观看视频资料引发思考 直观感受,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
定向示标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对本节内容的概况有了基本了解,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目标学生知道要学的内容和要求,更容易切入知识的,节省时间,效率高。
合作探究层层推进(20分钟) 1.大胆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大胆猜想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 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2)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水和空气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吗? 2>.作出假设:水和空气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3>.制订计划: 4>.实施计划:参照课本 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课本 20-21页,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完成后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强调指导: 1、设置对照实验,在实验中变量只有一个,其它实验条件都相同; 2、所选种子的数量数量不能太少,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师生共同总结: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过渡:有了这些外部条件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课件展示图片:煮熟的种子、豆瓣、胚乳被破坏的种子,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基于适宜的外界条件,他们会萌发吗?为什么?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知识梳理】种子萌发的条件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等。自身条件: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相关连接:种子有休眠期。[ 诊断评价 ] 1、北方在早春播种以后,需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其主要原因是( ) A.提高土壤温度 B.增加空气 C.增加土壤水分 D.减少阳光照射 2.秋季,小麦播种后,接着下了一场大雨,土壤浸水,小麦很少出苗,其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的温度过低 B、土壤中养分流失 C、土壤中空气不足 D、小麦种子萌发需要阳光真 思考以下问题。 1.种子萌发时,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种子萌发过程,种子内部各结构如何发育成幼苗? 播放视频: 1.菜豆种子萌发的过程 2.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通常先形成根,这具有什么意义?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过程异同点?种子结构与幼苗器官的对应关系 [ 变式训练]观察下面菜豆种子和幼苗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菜豆种子的主要部分是[ ] __ ___, 它由______(填序号)构成。 过渡:种子有了适宜的外界条件和有活力的完整的胚 探究主题二、种子萌发的过程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 22-23页, (2)、菜豆种子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贮存[ ]_____中。 (3)、②将来发育成幼苗的[ ]_____,B是由种子的[ ]_____发育而成的,C是由[ ]_____直接发育而成的。 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 1:水,阳光还有空气 学生 2:温度,土壤等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订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设计思路,并展示实验成果。 学生:不会萌发。因为煮熟的种子没有活力,豆瓣是不完整的,胚乳破坏种子没有了营养物质背诵巩固 学生思考回答: A、C 学生 1 :种子 吸水膨胀,种皮变软,细胞呼吸作用增强,子叶或胚乳内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胚轴、胚根和胚芽。 学生 2: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1名学生上台板书答案,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进行教师抽批和学生互纠。 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上汇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以致用,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呢? 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巩固所学内容
情感升华(2分钟) 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激励学生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突破自我!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件作为变量进行探究,利用现有的材料用具,参照课本实验来设计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2.完成课本 P24[巩固提高] T2 通过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拓展生物学科学习渠道,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本人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反复钻研教材,并结合本阶段学生特点和知识点考查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重难点也把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较好。在整堂课中把更多的时间放手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小组合作真实有效。课堂成为展示学生风采的舞台,教师只是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才体现出答疑解惑的角色,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这样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对现代课堂的要求。
纵观整堂课,还是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1、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没有将自己提前做的实验结果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另外,关于光照、土壤这两个为什么不是外界条件,讲解较少,学生可能存在疑惑。下节课,需要再次强调并阐明原理。2、学生普遍对完全浸没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空气不充足有迷惑,可以通过提示学生回顾七年级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提到被淹死的原因、或干脆给学生提供有关数据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