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消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吃饭太快的烦恼》,提问:吃饭太快,狼吞虎咽有什么坏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共同朗读。
【新课讲授】
一. 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引导总结:展示猪肉大葱馅的包子,让学生分析其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而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引导学生总结消化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第 8页至第 9页上面的内容,仔细观察图 3.1-4“消化系统示意图”,识别消化系统的组成,
思考以下问题(3分钟):
1.消化系统由哪两部分构成?
2.说出西瓜种子进入身体后依次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
3.尝试指出自己的胃、小肠和肝脏的位置。
4.在各种消化器官中,最膨大的是哪一部分?最长的是哪一部分?展示“消化系统模式图”图,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引导学生总结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组成及功能。
(三)迁移巩固:西瓜种子历险记:我是一粒西瓜种子,熊二吃西瓜时,不小心将我咽了下去,我在熊二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我先进入一处黑洞里,刚躲过一排坚硬的压碎机的碾压,又遇到“酸雨”;后来又进入一处迷官,这里有苦苦的液体转了很久之后,身边的很多物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神秘消失了,后来不知怎的,又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几经挣扎,终于逃了出来。问题:请你告诉我,“我”分别经历了哪些地方?
1.“我”在哪里遇到的压碎机的碾压?
2.“我”在哪里遇到的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
4.“我”在什么地方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学生先自主思考,不会的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四)请你来归纳:自主总结第一部分内容,学生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二. 食物的消化
(一)明确结构:消化道的起始部位是口腔,提问:口腔内的结构,学生回答。
(二)验证思考:展示一块馒头,在上面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确认馒头中含有淀粉,然后让学生回忆品尝馒头的味道,思考: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呢?哪些因素会影响馒头变甜呢?
(三)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提出问题:为什么馒头在口腔内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就有了甜味?
作出假设: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制定计划:材料器具:馒头;烧杯,量筒,试管,温度计,滴管,小刀;清水,碘液。
操作方案:
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 2块,分别用小刀细细地切碎。
2.用清水漱口,将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内下方,并做咀嚼动作。约 3分钟后,将烧杯靠在下唇边缘,使唾液沿着下唇流入烧杯中。
3.取两支相同的试管,按图 3.1-5所示方法处理后(1号试管:馒头碎屑+2ml唾液+充分搅拌2号试管:馒头碎屑+2ml清水+充分搅拌),同时放入 37°C的温水中 5-10分钟。
4.取出两支试管,分别滴加 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教师出示课前预先准备好、放在 37°C温水中处理后的 2支试管。向 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各试管中颜色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表达交流: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 37°C的温水为试管保温?
2.用小刀细细切碎、加唾液后的充分振荡分别模拟了口腔内的哪些活动?学生展示,教师适当补充。
(四)延伸拓展:
影响唾液消化淀粉的因素很多,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等。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方案并写出探究报告。(4分钟)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展示。引导学生总结:牙齿的咀嚼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头的搅拌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物理性消化),唾液能使部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化学性消化)。(五)生活链接: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那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课堂小结
本节你学会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呢?然后学生展示。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食物的消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模式图、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结构和功能是互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反应热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李昊吃西瓜时把西瓜籽也吞进了肚里,这粒瓜籽会在体内经过怎样的一段旅程( )
A.口腔→咽→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咽→气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咽→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2、下列器官中全都属于消化道的选项是( )
A.口腔、咽、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食道、小肠、肝脏、肛门
C.口腔、气管、胃、小肠、肛门
D.口腔、胃、肠腺、小肠、大肠
3、下列营养物质中全都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选项是( )
A.水、维生素、脂肪 B.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C.淀粉、水、蛋白质 D.水、无机盐、维生素
4、如图是观察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实验,实验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2滴碘液,出现的现象分别是( )
A.1号试管变蓝色,2号试管不变色 B.1号试管不变色,2号试管变蓝色
C.1号试管和 2号试管均变蓝色 D.1号试管和 2号试管均不变色
5、唾液将淀粉分解成(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麦芽糖 D.蔗糖
《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中,力求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1.设疑激趣,提高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和经验为基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感悟,从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理需求。
2.多种活动,有效参与建构。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实验、观察、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时,采取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完善实验计划并让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遗憾:
1.自己在引导学生时做得还不够自然。
2.学生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没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更加多样的、体现学生个性的探究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