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永久的生命》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永久的生命》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4 11:5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5 散文二篇
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作者简介
1. 字词读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牛犊dú
什么是议论性散文?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议论性散文是随笔、杂感,是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1、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骨干;
2、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3、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
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1.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2. 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3.合作探究:默读,圈点批注,理解重点句子
运用圈点批注法,勾画文中表现作者观点或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做批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初,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1.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
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
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5)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3.合作探究:默读,圈点批注,理解重点句子
运用圈点批注法,勾画文中表现作者观点或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做批注。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生命”和“衬衣”相对比,突出表现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丝毫不能做主。
“地面的小草,它们那样卑微……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拟人。
突出小草生命力顽强。以此证明作者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是指生命个体的短暂。
“合起来”是指人类生命永久。
⑵拟人。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把“生命”当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来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在凋零之后,“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作者是伯特兰·罗素。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罗素:(1870--1970)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逻辑学家。在政治上始终主张和平主义。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原理》、《心的分析》、《论教育》、《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bèi)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
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
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一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