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一着惊海天》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一着惊海天》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4 15:5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航空母舰(简称:航舰/航母,被称为“海上霸主”)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海军水面战斗舰艇的最大舰种。主要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和运输舰船,袭击海岸设施和陆上战略目标,夺取作战海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支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2019年12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
辽宁舰简介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改装后中国将其称为001型航空母舰。
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
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
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第四课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辽宁舰
歼-15飞机552号
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2017年1月12日凌晨,赴南海执行跨海区训练和试验的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继续开展后续任务。
辽宁舰歼-15起飞训练
高素质的辽宁舰官兵
辽宁舰内部
字音检测
着陆( ) 桅杆( ) 咆哮( )
娴熟( )默契( ) 镌刻( )
舰艉( ) 湛蓝( ) 浩瀚( )
凛冽( ) 无怨无悔( )
一丝不苟( ) 殚精竭虑( )
zhuó
wéi
xiào
xián

juān
wěi
zhàn
hàn
l n liè
hu
g u
dān
镌刻:
雕刻。
浩瀚:
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一丝不苟:
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白手起家: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3.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定义
通讯的特点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通读全文,概括一下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划分文章的层次,并归纳段意
这篇通讯生动地再现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 5- 19 )
第一部分(1-4)
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三部分(20-25)
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及人们的激动心情。
层次结构
小组合作,选择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深入探究,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1.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为何要详细描述塔台和飞行员的对话?
4.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找出来,并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5.赏析第19段
课文品读
1.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
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做铺垫。
2.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两段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危险性的难题;
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
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3.为何要详细描述塔台和飞行员的对话?
一方面通过对话交代着舰的动作;另一方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扣人心弦,突出了飞机着舰前的紧张有序。
4.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找出来并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和后来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感染力。
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4.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技法总结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罗阳颁奖词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新华社沈阳12月31日电(记者于也童)在航空工业沈飞厂区内,罗阳的塑像伫立于此。在他的身侧,一架架战鹰从这里诞生,冲向无垠的苍穹……这座罗阳的雕像身着棉服,这是他在登上辽宁舰时的着装,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定格。
  2012年11月25日,在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战机于“辽宁舰”上成功着舰后,罗阳,这位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沈飞集团公司掌舵人,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30年,他燃烧了自己的一切,用热情坚守“航空报国”。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员到军工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罗阳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矢志不渝献身航空。
1982年,大学毕业的罗阳被分配到有着“航空英才的摇篮”之称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员。
  那时,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二代战机正处于设计攻关阶段,罗阳被吸收到设计团队,从事座舱盖研发。他钻到地下室里,闷头一干就是好几个月。
  1999年出访美国,罗阳感受到中国和国外顶尖航空制造企业尚存差距。如何让中国航空工业“飞”起来、“强”起来,是他和航空人共同的报国梦想。
  罗阳不断用血和汗践行着自己的梦想。2002年,他调至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个人“扎进”多个重点型号的研究中。10年中,他和团队成员一起,让沈飞实现了歼击机从三代机到四代机的跨越。
启动舰载机项目的时候,国内技术尚且空白,面对未知的领域,罗阳一直奋战在研制现场、试验第一线,终于拿下了这项核心工艺。当中国第一架舰载机歼-15在“辽宁舰”上成功着舰,蓝天碧海间,罗阳兴奋地与同伴们击掌相庆。
  从凯旋的“辽宁舰”上下来的罗阳,疲惫得连与大家拥抱的力气都没有。他把自己的时间最大限度地献给了航空事业,而自己,却连抢救生命的几分钟都没留下。在离医院不到100米时,罗阳短暂的生命走到了终点。
  罗阳走了,但是他的梦想不会止步。6年过去了,罗阳的名字、罗阳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基因、一面旗帜,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航空人的血脉中,激励着大家奋斗在建设航空强国的伟大征程中。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通讯发稿件较慢,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同时强调报道的完整性。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
(3)从篇幅来看,消息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4)从表达方式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以叙述为主,但可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