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注音和节奏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āng
fú
guō
sù
gu
qī
pàn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怀民/ 亦未寝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
夫 /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盖/ 竹柏影也
3、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然则 / 何时而乐邪 (《岳阳楼记》)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4、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读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①划出表明作者中心观点的句子;
②找出支撑观点的依据;
③说说其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划分文章层次。
天 时 不 如 地利,
地 利 不 如 人和。
③人和: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①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
环 而 攻之 而 不 胜。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天 时 者 矣;然 而 不 胜 者,是 天 时不 如 地 利 也。
①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郭:外城
③环:围
④而:表转折
⑤夫:语首助词,无实义
⑥是:这
⑦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不胜
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城:
守方
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也,
兵 革 非 不 坚 利 也,米 粟 非 不 多 也; 委 而 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①城:城墙
②池:护城河
③兵:兵器
④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坚:坚固
⑥利:锋利
⑦米粟:泛指粮草
⑧委:放弃
⑨去:离开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一致、内部团结啊。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败
胜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故 曰,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固 国 不 以山溪 之 险,
威 天 下不 以兵革 之 利。
①故:因此
③以:凭借、依靠
②域:限制
④疆:疆域
⑤固:巩固
⑥国:国防
⑦威:威慑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部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 道 者多助, 失道者 寡 助。
寡助 之 至, 亲 戚 畔 之; 多助之 至, 天 下 顺 之。以 天 下 之 所 顺, 攻 亲 戚 之 所 畔,
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②至:极点
③亲戚:内外亲属
④畔:同“叛”,背叛
⑤以:凭借
⑥君子:行仁政的君主
①之:到
⑧道:治国的正道,仁政
⑨寡:少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们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主张(结论)
论点范围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论点
论证
结论
事实
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
要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道理论证
治国需
要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施行仁政
才能人和
→顺
→畔
顺攻畔战必胜
摆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类 推
总
总
分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合作探究
你知道哪些关于“人和”的战争?
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家和万事兴。
团结就是力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体事例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8.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动词:到、去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它,指代驴子
1
2
3
4
5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一词多义
反馈练习(佛山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B
C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 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 ”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 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 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 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 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C
B
8、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是( )
A 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 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 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9、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 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 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线,管理百姓。
C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