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第11课
短文两篇
陶弘景
苏 轼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重点)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难点)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背景链接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文体,多记事陈情。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文体知识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
陶弘景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 (朝代)人,著有《 》。(D生答,C生补)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
陶隐居集
2.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
抢答
3.文化常识
“函” :“每有疑事,辄以函文晔。”
“信”:“半封京信半题诗”
飞鸽传书:
“信鸽盘旋绕帝都,
飞奴能传二圣书”
鸿雁传书.苏武牧羊
《汉书.苏武传》
默写背诵
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未 。
背诵竞赛
①形式:
小组内成员接力背诵
各小组选代表班内接力背诵
②要求:
背出节奏,背出情味
默写积累
①小组成员默写,组长检查
②小组合作拟题,班内展示
直接默写 理解默写
情境默写 主题默写
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课文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
yù
朗读课文,正音。
课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全、都
四季
坠落
潜游水中的鱼
(yù)欣赏
消散
解释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01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02
夕曰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精神萎靡
03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连词,和,跟
与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
坠落
重点实词
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四时俱备
四季
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晓雾将歇
消散
重点句子翻译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课文赏析
山 川 之 美,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清 流 见 底。
两 岸 石 壁,五 色 交 辉。
青 林 翠 竹,四 时 俱 备。
晓 雾 将 歇,猿 鸟 乱 鸣;
夕 日 欲 颓,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山和水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 都在谈论。
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两岸陡立的山岩,色彩斑斓。
青翠的树木竹林,四季齐全。
清晨的雾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
傍晚太阳快要落山,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实在是尘世中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它的奇异的人了。
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 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课文赏析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合作探究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仰视
平远
高远
静景
动景
听觉
视觉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俯瞰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通过描写朝夕变化,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课文赏析
课文理解
写作思路:
古来共谈
山川之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静景)
(动景)
美
自康乐以来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仰视)
(俯视)
(平视)
总 领
写 景
抒 怀
1.阅读本文,你能读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思想情怀?
深入探究
文章结尾把自己与谢灵运相比,寄予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被誉为“山中宰相”,不愿到朝廷为官,流露出的是归隐林泉的志趣。
作者描绘山川之美,自然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映衬,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写作特色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色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2.结构缜密。
本文虽属小品文,但作者仍精心构思,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初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声,最后以长句收尾,张弛有度。
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答谢中书书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具体描绘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
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沉醉山水
愉悦得意
结构脉络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