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1 二次函数 同步精练 (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1 二次函数 同步精练 (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9-05 10:3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二次函数 同步精练
一、单选题
1.在抛物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为( )
A. B. C. D.
2.下列函数中为二次函数的是( )
A. B. C. D.
3.在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的小正方形,如果设剩余部分的面积为,那么关于的函数解析式为( )
A. B.
C. D.
4.下列实际问题中的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二次函数的是( )
A.正方体集装箱的体积ym3,棱长xm
B.高为14m的圆柱形储油罐的体积ym3,底面圆半径xm
C.妈妈买烤鸭花费86元,烤鸭的重量y斤,单价为x元/斤
D.小莉驾车以108km/h的速度从南京出发到上海,行驶xh,距上海ykm
5.若函数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则m的值是( )
A.2 B.或3 C.3 D.
6.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做二次函数y=ax2+bx+c(a≠0)模型的是(  )
A.在一定距离内,汽车行驶的速度与行驶的时间的关系
B.正方形周长与边长之间的关系
C.正方形面积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D.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7.当函数 是二次函数时,的取值为( )
A. B. C. D.
8.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21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可以自行定价.若每件商品售为x元,则可卖出(350-10x)件商品,那么商品所赚钱y元与售价x元的函数关系为(  )
A. B.
C. D.
9.我们发现:,,,…,,一般地,对于正整数,,如果满足时,称为一组完美方根数对.如上面是一组完美方根数对.则下面4个结论:①是完美方根数对;②是完美方根数对;③若是完美方根数对,则;④若是完美方根数对,则点在抛物线上.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函数y=ax2+bx+c(a,b,c是常数)是二次函数的条件是( )
A.a≠0,b≠0,c≠0 B.a<0,b≠0,c≠0
C.a>0,b≠0,c≠0 D.a≠0
11.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作二次函数()模型的是(  )
A.在一定的距离内汽车的行驶速度与行驶时间的关系
B.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这样我国人口总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
C.竖直向上发射的信号弹,从发射到落回地面,信号弹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D.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与轴交于点,则该抛物线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
13.若是二次函数,则的值是 ________.
14.把y=(3x-2)(x+3)化成一般形式后,一次项系数与常数项的和为________.
15.当m=_____时,函数y=(m﹣4)+3x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16.如果函数y=(m﹣1)x2+x(m是常数)是二次函数,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17.开口向下的抛物线y=(m2-2)x2+2mx+1的对称轴经过点(-1,3),则m=_____.
三、解答题
18.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3x—1;
(2) ;
(3) ;
(4) ;
(5) ;
(6)
19.已知函数 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求满足条件的m的值.
20.如图,在Rt△ABC中,∠C=90°,∠A=45°,AC=.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过点P作PD⊥AC于点D(点P不与点A,B重合),作∠DPQ=45°,边PQ交射线DC于点Q.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1)线段DC的长为 (用含t的式子表示).
(2)当点Q与点C重合时,求t的值.
(3)设△PDQ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参考答案
1--10DBCBC CDBCD 11--12CA
13.
14.1
15.1
16.m≠1
17.-1
18.解∶(1)不是二次函数,因为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1.
(2)是二次函数,因为符合二次函数的概念.
(3)不是二次函数,因为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3.
(4)是二次函数,因为符合二次函数的概念.
(5)不是二次函数,因为原式整理后为y=-x.
(6)不是二次函数,因为x-2为分式,不是整式.
故(2)(4)是二次函数.
19解∶根据题意得∶ ,且,
解得m=5,
即满足条件的m的值为5.
20.解:(1)∵PD⊥AC,
∴ ,
∵∠A=45°,
∴ ,
∴ ,
在 中,由勾股定理得:

∵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
∴ ,
∴ ,解得: ,
∵AC=,
∴;
(2)∵PD⊥AC,∠A=∠DPQ=45°,
∴∠A=∠PQD=45°,
∴PA=PQ,
∴AD=DQ ,
∵点Q与点C重合,
∴AD+DQ=AC,
∴2AD=AC,
即,
解得;
(3)①当0<t≤1时,

②当1<t<2时,如图,设PQ交BC于点E,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