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2章神经调节单元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2章神经调节单元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4 00: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神经调节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脑神经与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B.自主神经系统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受意识支配
D.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味觉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
C.大脑皮层参与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无关
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
3.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脚趾会缓缓地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大时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
C.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D.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
4.最新研究表明,果蝇触须中相邻的两个神经元虽然没有突触相连但可以相互阻断,当其中一个神经元产生冲动时,其电场变化通过周围的液体改变另一个神经元的离子流,并关闭其电活动,此连接通信手段被称为ephaptic coupling。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神经元间的冲动传递离不开内环境的参与
B.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冲动的唯一结构
C.两个神经元之间必须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
D.ephaptic coupling不可能存在于反射弧中
5.同学甲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同学乙患有小儿麻痹症,该病是由病毒侵染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与肢体运动有关)的细胞体引起的。下列关于这两位同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学甲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同学甲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同学乙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D.同学乙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6.酒后驾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现在国家已经加大力度进行整治。如图是对测试者酒后进行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度)和血液中乙醇浓度的测试结果。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乙醇浓度与简单反应时的关系,可判断乙醇会延长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
B.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是条件反射,其反射中枢是脊髓
C.已知乙醇能通过加强某种抑制性化学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可判断乙醇作用于突触
D.乙醇浓度升高视觉保留时间变短,从而影响视觉判断
7.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甲、乙为电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图示三个突触中传递时,信号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适当降低周围环境中的Na+浓度,b点的动作电位将减小
C.给e点一个适宜刺激,甲、乙两个电表的指针都不会发生偏转
D.若e点和d点间有抑制递质分解的药物,刺激f点,d点将持续兴奋或抑制
8.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甲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后会使K+外流
B.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神经递质甲可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D.神经递质甲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9.河豚毒素(TTX)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 min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可能为(  )
A.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前神经元Na+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
B.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后神经元Na+内流,抑制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的作用
C.TTX作用于钾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前神经元K+外流,抑制突触前膜递质释放
D.TTX作用于钾离子通道,阻断突触后神经元K+外流,抑制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的作用
10.神经细胞甲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乙产生兴奋,甲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属于主动运输
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
C.多巴胺与②结合后被②转运至细胞乙中,使乙细胞兴奋
D.多巴胺处在细胞甲与细胞乙之间,所以兴奋在细胞间是双向传递的
11.某同学在医院采指血化验时,局部反射弧结构如下,A、B、C为神经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同学在扎针时没有缩手,说明其反射弧结构异常
B.乙酰胆碱能促进Na+内流,5-羟色胺能促进Cl-内流
C.Na+内流和Cl-内流均会引起神经元C突触后膜电位改变
D.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能引起Ca2+内流,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12.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冰毒是一种强效的精神兴奋剂,可以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DAT)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囊泡上的Ⅱ型单胺囊泡转运体(VMAT-2)。DAT是一个双向载体,它的重要作用是将突触间隙内多巴胺重新摄入突触前的细胞质,从而终止多巴胺生理效应;VMAT-2可将细胞合成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储存于囊泡中,并介导突触前膜囊泡内储存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冰毒可通过与DAT结合或与VMAT-2作用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含量的增加,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冰毒与DAT结合可能会阻止DAT对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回收
B.神经元中储存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囊泡的形成主要与溶酶体直接相关,其中的神经递质多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C.冰毒使人上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用冰毒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相对不足,吸毒者必须服用更多的毒品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
D.冰毒可以使人具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甚至短时间内提升脑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少量服用来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
13.排尿反射既受低级中枢控制也受高级中枢控制,下列有关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成年人既能主动排尿也能憋尿,说明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B.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的病人,意识清醒却小便失禁,是因为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受损
C.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发育还不完善
D.脊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膀胱的扩大和缩小
1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成呼吸、排尿、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皮层
B.聋哑人艺术团的精彩舞蹈,受老师“手语”指挥,主要依靠的神经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C.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
D.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15.阿尔茨海默病发作前常表现为记忆力轻度受损,学习和保存新知识的能力下降,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等认知能力出现轻度受损,但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学习的过程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B.患者若不能看懂文字,说明其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
C.患者感觉性记忆受损与突触数目减少有关
D.患者形象思维能力受损可能与大脑皮层右半球受损有关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设计了在给狗喂食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实验,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
B.只要一次喂食前给狗铃声刺激便能建立上述条件反射
C.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和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弧相同
D.若以后铃声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该条件反射可能会消退
17.图甲、乙和丙分别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及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兴奋传导过程中,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B.①→②电位变化对应P→Q兴奋传导过程
C.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膜内Na+浓度仍低于膜外
D.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基本相同
18.某研究人员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运动神经元装片,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像,箭头所指的结构为突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主要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和轴突
B.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C.乙图中末梢膨大部分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若甲、乙图所示的是同一细胞,则反射时兴奋按“乙→甲”的方向传递
19.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使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瘦素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下丘脑
B.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无变化
C.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
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20.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符合该实验的是(  )
A.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
B.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不需要注射RNA
C.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
D.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8分)图一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二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结构中涉及   个神经元,含有   个突触。
(2)图二中表示感受器的是   (填编号),图中②表示的结构是    。
(3)从图一可知,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    ,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其意义是                  。
(4)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    (填结构名称)的数量将   (填“增加”或“减少”)。
22.(12分)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只用手指的一滴血就能在流鼻涕和发热等症状出现之前检测出谁将患上流感。下图表示某同学在医院取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针扎手部取血时,传入神经末梢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处形成痛觉,即使产生痛觉,此时患者也不会缩手,说明 。
(2)刺激甲图中的④,结合乙图分析此处的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
(3)图乙中,当神经纤维的    (填“Na+内流”“K+内流”“Na+外流”或“K+外流”)时,产生神经冲动,即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 

 。
(4)如果利用甲图所示的神经结构及相关仪器,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请你简述实验思路及结果预测。
实验思路:                     。
结果预测:                     。
23.(9分)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妙: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舌面和上颚表皮上专门的味细胞(TRC)识别,经信号转换后,传递至匹配的神经节神经元,然后这些信号再经脑干孤束吻侧核(rNST)中的神经元突触传导,最终抵达味觉皮层。在味觉皮层中,产生甜味和苦味的区域分别称为CeA和GCbt(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            、    ,最终传到     产生甜味和苦味的感觉,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反射      。
(2)据上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和“苦尽甘来”的生物学机制是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后,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   (填“能”或“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会进一步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3)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如图1所示。Syt7基因与图示两种方式有关,科学家检测了野生型(WT)和Syt7基因敲除(Syt7-KO)的细胞两种神经递质(CA和ATP)的释放量,结果如图2所示。
图1
注:电流强度与递质释放量呈正相关
图2
据图1可知同一种递质不同释放方式的释放量是    (填“相同”或“不相同”)的。据图2可推测CA囊泡融合方式在WT中为    ,而在Syt7-KO中为    ;Syt7基因缺失    (填“影响”或“不影响”)神经递质ATP的释放量。
24.(12分)如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
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电表。
(1)突触小体兴奋后,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兴奋传递到突触前膜处涉及的信号转化为          ;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释放神经递质的结构是神经元的
     (填“树突末梢”或“轴突末梢”)。
(2)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如下:
①先用剪刀将神经元A的     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    ,若         ,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如下:
①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   ,若电表的指针偏转   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若电表的指针偏转  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     ,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25.(14分)中药附子具有强心、镇痛等多种功效,乌头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但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为探究乌头碱毒性对大鼠神经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将大鼠神经细胞平均分成若干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大鼠的    ,实验组加入用溶剂A配制的不同浓度的乌头碱,对照组加入      。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死亡率,由此确定乌头碱对神经细胞的最小毒性浓度。
(2)为进一步研究乌头碱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人员用最小毒性浓度的乌头碱处理神经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如图),并测定细胞内相关离子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情况(如表)。
分组 Na+ (mmol/gport) K+ (mmol/gport) Glu (nmol/L) γ-gaba (nmol/g)
对照组 12.12 0.66 145.85 89.31
实验组 4.40 1.66 130.26 101.25
注:Glu为兴奋性递质,γ-gaba为抑制性递质。
①由图可知,神经细胞由    和突起组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观察到细胞膜不完整、细胞突起 。
②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依赖   外流,当动作电位产生时,   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神经冲动以    的形式沿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Glu或γ-gaba以   的方式释放到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
③综上所述并结合图、表结果,推测乌头碱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  。
(3)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结合上述资料分析,为更好使用中药附子,还需要进行哪些研究                                 
(写出1条即可)。
参考答案
1.A 2.D 3.B 4.A 5.C 6.B 7.C 8.D 9.A 10.B
11.A 12.C 13.B 14.B 15.C 16.D 17.AC 18.ACD 19.CD 20.ACD
1.A 脑神经与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它们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A正确;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其功能不受意识支配,B、C错误;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D错误。
2.D 味觉由大脑皮层产生,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B、C错误。
3.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其为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B错误;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且在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D正确。
4.A 果蝇触须中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相连,但是其中一个神经元产生冲动时,其电场变化通过周围的液体改变另一个神经元的离子流,并关闭其电活动,从而传递信息,因此神经元间的冲动传递离不开内环境的参与,A正确,B、C错误;由于ephaptic coupling能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因此ephaptic coupling可能存在于反射弧中,D错误。
5.C 同学甲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不影响断处以下的简单反射,但是上行至大脑皮层的神经受损,所以同学甲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A、B错误;同学乙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导致与肢体运动有关的传出神经受损,但上行到大脑皮层的神经正常,因此同学乙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正确,D错误。
6.B 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是条件反射,其反射中枢是大脑皮层,B错误。
7.C 外界环境中Na+浓度降低,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减小,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给e点一个适宜刺激,甲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C错误。
8.D 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外流,抑制蓝斑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即神经递质甲可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A、C正确;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D错误。
9.A 动作电位与Na+内流有关,依据图示可知,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明显减弱,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减弱甚至不兴奋,主要原因是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使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综上分析,A正确。
10.B 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A错误;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被运回细胞甲,从而让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B正确;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乙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但不会被转运至细胞乙中,C错误;多巴胺由细胞甲释放,作用于细胞乙,使兴奋单向传递,D错误。
11.A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该同学在扎针时没有缩手,不能说明其反射弧结构异常,A错误。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能引起Ca2+内流,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从而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与Na+内流有关,故乙酰胆碱能促进Na+内流;而5-羟色胺是抑制性递质,其不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能促进Cl-内流,B、D正确。Na+内流会使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而Cl-内流会使静息电位差更大,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C正确。
12.C 冰毒的作用机制是其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DAT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囊泡上的VMAT-2,DAT可以将多巴胺回收,VMAT-2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含量的增加,长期服用冰毒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相对不足,吸毒者必须服用更多的毒品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A错误,C正确;溶酶体可以分解衰老、受损的细胞器,与囊泡的形成无关,而含神经递质的囊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B错误;冰毒是一种强效的精神兴奋剂,会使人上瘾,应远离毒品,D错误。
13.B 高位截瘫的病人意识清醒,说明大脑皮层没有受损,小便失禁有可能是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与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的通路受损,B错误;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教材第35页),D正确。
14.B 聋哑人艺术团的精彩舞蹈,受老师“手语”指挥,主要依靠的神经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性语言中枢,B错误。
15.C 感觉性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大多数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D正确。
16.D 最初给狗以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前都先摇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B错误。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它们的反射弧不同,A、C错误。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退,D正确。
17.AC 电表Ⅰ的两个电极连在同一位置的膜内和膜外,电表Ⅱ的两个电极连在两个神经元的膜外,兴奋不能从R处传到S处,电表Ⅰ和Ⅱ 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均向左偏转,A正确;①→②电位变化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对应Q处的兴奋,B错误;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Q处膜内Na+浓度仍低于膜外,C正确;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处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R处传到S处,所以其波形与图丙不相同,D错误。
18.ACD 甲图中主要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A错误;乙图中末梢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C错误;若甲、乙图所示的是同一细胞,则反射时兴奋按“甲→乙”的方向传递,D错误。
19.CD 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当机体脂肪含量过高时,脂肪细胞分泌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抑制,从而使饱中枢兴奋,饥中枢抑制,降低人的食欲,机体进食减少。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可运输至下丘脑,没有进行定向运输,A错误;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发生变化,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B错误;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C正确;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那么,饥中枢不会被抑制,机体仍然可以大量进食,进而可能导致肥胖,D正确。
20.ACD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海蜗牛颈部注射了被电击过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实验组海蜗牛“学会”了防御,说明该防御功能的形成与被电击过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有关。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的海蜗牛需要注射被电击过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而对照组需要注射没有被电击过的海蜗牛相应部位的RNA,B错误。
21.答案 (每空1分)(1)3 2 (2)① 传入神经 (3)树突 有利于充分接受信息 (4)突触 增加
解析 (1)图一结构中涉及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其中A是轴突,B是树突。(2)图二中,由于②上有神经节,因此②为传入神经,①为感受器。(3)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树突,使神经细胞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充分接受信息。(4)结构⑤表示突触,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突触的数量将增加。
22.答案 (每空2分)(1)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2)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3)Na+内流 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并收缩,从而表现出肌无力 (4)刺激甲图中的②,观察B处的电表指针是否偏转,再刺激④,观察A处的电表指针是否偏转 刺激②,B处的电表指针发生偏转,刺激④,A处的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解析 (1)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针扎手部取血时,即使患者产生痛觉也不会缩手。(2)甲图中的④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即动作电位。(3)图乙中,当神经纤维的K+外流时,产生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的Na+内流时,产生动作电位,即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并收缩,从而表现出肌无力。(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在甲图中兴奋通过突触只能从右向左传递,若要进行实验验证,可刺激甲图中的②,观察B处的电表指针是否偏转,再刺激④,观察A处的电表指针是否偏转。实验结果:刺激②时,B处的电表指针发生偏转,刺激④时,A处的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即可证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23.答案 (每空1分)(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电信号 大脑皮层 否 (2)不能 (3)不相同 全部融合 接触后离开 不影响
解析 (1)神经冲动在①神经纤维和细胞连接处(相当于突触)传递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在②神经纤维处传导形式为电信号,最终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甜味和苦味的感觉,该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2)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后,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3)据图1可知同一种递质不同释放方式的释放量不相同,与囊泡全部融合相比,囊泡接触后离开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少。从图2左图可知,WT中电流强度最高值高于Syt7-KO,说明CA囊泡融合方式在WT中为全部融合,而在Syt7-KO中为接触后离开;由图2右图可知,WT和Syt7-KO ATP释放量相同,说明Syt7基因缺失不影响神经递质ATP的释放量。
24.答案 (每空1分)(1)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轴突末梢 (2)1、2之间 1 无肌肉收缩现象 (3)1 1 2(或4 2 1) 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结合反射弧的组成分析甲、乙、丙、A和B代表的内容,再结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分析实验。(1)突触小体兴奋后,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兴奋传递到突触前膜处涉及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释放神经递质的结构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2)实验要求只能在神经元A上完成,操作时,先用剪刀将神经元A的1、2之间剪断。若A是传入神经,乙是感受器,则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点1,兴奋无法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无收缩现象;若A是传出神经,乙是效应器,则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点1,兴奋仍可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有收缩现象。(3)实验要求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而且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实验操作时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若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递到实验位点2和3,则电表的指针偏转2次;若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但不能传递到实验位点3,则电表的指针只偏转1次。同理,若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刺激实验位点4,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3,但不能传递到实验位点2,则电表的指针只偏转1次;若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刺激实验位点4,兴奋可传递到实验位点3和2,则电表的指针偏转2次。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
25.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内环境(细胞外液) 等量溶剂A (2)(细)胞体 缠结、断裂、减少 K+ Na+ 电信号(局部电流) 胞吐 突触间隙 兴奋或抑制 乌头碱会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结构,引起细胞内离子浓度异常、神经递质释放异常,使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功能受损(2分) (3)甘草、人参或生姜能否减弱附子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甘草、人参、生姜三者共同使用对附子的减毒效果是否优于单独使用;甘草、人参或生姜在减弱附子毒性的情况下对其药效有何影响;甘草、人参或生姜与附子配合使用的最佳比例(2分)
解析 (1)大鼠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培养细胞时要保持细胞活性,所以培养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大鼠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乌头碱,实验组加入用溶剂A配制的不同浓度的乌头碱,对照组应该加入等量溶剂A。(2)①神经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观察到细胞膜不完整,细胞突起缠结、断裂、减少。②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动作电位的形成与Na+内流有关,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Glu或γ-gaba属于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③乌头碱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为乌头碱会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结构,引起细胞内离子浓度异常、神经递质释放异常,使神经细胞功能受损。(3)解析参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