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9-21 17:32:42

文档简介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17八上·丰都期末)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第三边长可能是(  )
A.2 B.4 C.6 D.8
2.在一次1500米比赛中,有如下的判断:甲说:丙第一,我第三;乙说:我第一,丁第四;丙说:丁第二,
我第三.结果是每人的两句话中都只说对了一句,则可判断第一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2017七下·兴化期末)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如果-2x>-2,那么x>1 B.如果a2=b2,那么a3=b3
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D.如果a∥b,b∥c,那么a∥c
4.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20°,则这个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5.如图所示,CE平分∠ACD,∠B=45°,∠ACE=50°,则∠A等于(  )
A.45° B.50° C.55° D.95°
6.(2017八上·宜昌期中)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7.已知△ABC≌△DEF,∠A=70°,∠E=30°,则∠F的度数为(  )
A.80° B.70° C.30° D.100°
8.如图,△ABD≌△ACE,AB=9,AD=7,BD=8,则BE的长是(  )
A.1 B.2 C.4 D.6
9.(2017八上·双台子期末)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
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C.三角形不一定具有稳定性
D.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
10.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AB∥DE,添加下列条件仍无法证明△ABC≌△DEF的是(  )
A.AC∥DF B.∠A=∠D C.AC=DF D.BE=CF
二、填空题
11.(2017·常德)命题:“如果m是整数,那么它是有理数”,则它的逆命题为:   .
12.(2011七下·河南竞赛)A、B、C、D、E、F六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当比赛到某一天时,统计出A、B、C、D、E、五队已分别比赛了5、4、3、2、1场球,则还没与B队比赛的球队是   
13.已知:如图,△ABC≌△ADE,∠BAE=110°,∠BAD=40°,则∠BAC=   °.
14.(2017八上·宜春期末)如图,已知BE和CF是△ABC的两条高,∠ABC=48°,∠ACB=76°,则∠FDE=   .
15.长度为2cm、3cm、6cm、7cm、8cm的五条线段,若以其中的三条线段为边构成三角形,可以构成不同的三角形共有   个.
三、解答题
16.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BC、AD、BE的中点,且S△ABC=8cm2,则图中阴影部分△CEF的面积是多少?
17.(2016八上·庆云期中)如图,△ABC≌△ADE,且∠CAD=10°,∠B=∠D=25°,∠EAB=120°,求∠DFB和∠DGB的度数.
18.(2016八上·绍兴期中)如图,已知△ABF≌△DEC,说明AC∥DF成立的理由.
19.如图,OC平分∠AOB,点D,E分别在OA,OB上,点P在OC上且有PD=PE.求证:∠PDO+∠PEO=180°.
四、综合题
20.(2017八上·盂县期末)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下面有三个等式: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相构成以下三个命题:命题Ⅰ“如果①②成立,那么③成立”; 命题Ⅱ“如果①③成立,那么②成立”;命题Ⅲ“如果②③成立,那么①成立”.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21.(2017八上·双台子期末)如图1,△ABE是等腰三角形,AB=AE,∠BAE=45°,过点B作BC⊥AE于点C,在BC上截取CD=CE,连接AD、DE并延长AD交BE于点P;
(1)求证:AD=BE;
(2)试说明AD平分∠BAE;
(3)如图2,将△CDE绕着点C旋转一定的角度,那么AD与BE的位置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
2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已知△ABC中,∠B=∠C,求证:AB=AC
课堂情景还原:
小明说:“作高线AD,可证明△ABD≌△ACD,从而得到AB=AC”
小红说:“作角平分线AD,可证明△ABD≌△ACD,从而得到AB=AC”
小刚说:“作中线AD,证明△ABD≌△ACD”
很多同学说不能证明△ABD≌△ACD,因为“SSA”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
小聪是这样分析的:“中线AD把△ABC面积平分,即△ABD与△ACD面积相等,要证明AB=AC,只需证明这两边上的高相等…”
(1)小明与小红证明全等的判定方法是:   (简写理由)
(2)根据小聪的提示,请你完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解:设第三边长为x,则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4﹣2<x<4+2,即2<x<6.
因此,本题的第三边应满足2<x<6,把各项代入不等式符合的即为答案.
2,6,8都不符合不等式2<x<6,只有4符合不等式.
故选B.
【分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即可求第三边长的范围.
2.【答案】B
【知识点】推理与论证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析,知
第一名应是乙.
故选B.
【分析】假设甲说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即丙第一,则乙的后半句是正确的,即丁第四,则丙说的后半句应是正确的,出现矛盾,所以必须是甲说的后半句是正确的,即甲第三,所以丙说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即丁第二,所以乙说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即乙第一.
3.【答案】D
【知识点】真命题与假命题
【解析】【解答】解:A、如果-2x>-2,那么x<1,故为假命题;
B、当a与b的符号不同时,a2=b2时,a2≠b2,故为假命题;
C、由于“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逆否命题“不全等的三角形面积不相等”显然为假,故为假命题.
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故为真命题,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
4.【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解答】解:∵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20°,
∴第三个角为:180°﹣60°﹣20°=100°,
∴是钝角三角形,
故选:C.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第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可得三角形的形状.
5.【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解析】【解答】解:∵CE平分∠ACD,∠ACE=50°,
∴∠ACD=2∠ACE=100°,
∵∠B=45°,
∴∠A=∠ACD﹣∠B=100°﹣45°=55°.
故选C.
【分析】首先根据CE平分∠ACD,∠ACE=50°,求出∠ACD的度数,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得∠A的度数.
6.【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解:为△ABC中BC边上的高的是A选项.
故选A.
【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线的定义:过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解答.
7.【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ABC≌△DEF,
∴∠D=∠A=70°,
∴∠F=180°﹣∠D﹣∠E=80°,
故选:A.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ABD≌△ACE,
∴AE=AD=7,
∵AB=9,
∴BE=AB﹣AE=9﹣7=2,
故选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解答即可.
9.【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解:A、三角形的三条高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错误;
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正确;
C、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错误;
D、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和中线的定义判断即可.
10.【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
∵AB∥DE,
∴∠B=∠DEC,
∵AB=DE,
∴当AC∥DF时,可知∠ACB=∠F,可用AAS证明;
当∠A=∠D时,可用ASA证明;
当AC=DF时,此时满足的条件是SSA,故不能证明;
当BE=CF时,可得BC=EF,可用ASA来证明;
故选C.
【分析】由平行可得到∠B=∠DEC,又AB=DE,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得出答案.
11.【答案】“如果m是有理数,那么它是整数”
【知识点】逆命题
【解析】【解答】解:命题:“如果m是整数,那么它是有理数”的逆命题为“如果m是有理数,那么它是整数”.
故答案为“如果m是有理数,那么它是整数”.
【分析】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
12.【答案】E
【知识点】推理与论证
【解析】【解答】解:A比了5场,
所以A与E比过,
又E只比了1场,
而B比了4场,
所以B与E没比过.
故答案为:E.
【分析】由已知,通过A比了5场,E比了1场运用排除法得到没与B队比赛的球队.
13.【答案】70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ABC≌△ADE,
∴∠BAC=∠DAE,
∴∠BAC﹣∠DAC=∠DAE﹣∠DAC,
∴∠BAD=∠CAE,
∵∠BAE=110°,∠BAD=40°,
∴∠BAC=∠BAE﹣∠CAE=110°﹣40°=70°,
故答案为:70.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DAE,求出∠BAD=∠CAE,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124°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解答】解:(法一)在△ABC中,
∵∠A+∠ABC+∠ACB=180°
∴∠A=180°﹣48°﹣76°=56°
在四边形AFDE中,
∵∠A+∠AFC+∠AEB+∠FDE=360°
又∵∠AFC=∠AEB=90°,∠A=56°
∴∠FDE=360°﹣90°﹣90°﹣56°
=124°
故答案为:124°
(法二)∵∠AEB=∠ACB+∠EBC=90°,∠AFC=∠ABC+∠FCB=90°,
∴∠CBE=14°,∠FCB=42°,
∵∠BDC=180°﹣∠CBE﹣∠FCB=124°,
∴∠FDE=124°.
故答案为:124°
【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的度数,再有四边形AFDE的内角和求出∠FDE的度数.
15.【答案】6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解:以其中的三条线段为边组成三角形的有:①2cm,3cm,6cm;②2cm,3cm,7cm;③2cm,3cm,8cm;④2cm,6cm,7cm;⑤2cm,6cm,8cm;⑥2cm,7cm,8cm;⑦3cm,6cm,7cm,⑧3cm,6cm,8cm,⑨3cm,7cm,8cm;6cm,7cm,8cm共有10种情况,
可以构成三角形的有6个,
故答案为:6.
【分析】根据所给线段长分成几种情况,然后再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可得答案.
16.【答案】解:如图,
∵E为AD的中点,
∴S△ABC:S△BCE=2:1,
同理可得,S△BCE:S△EFC=2:1,
∵S△ABC=8cm2,
∴S△EFC= S△ABC= ×8=2cm2.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分析】由点E为AD的中点,可得△ABC与△BCE的面积之比,同理可得,△BCE和△EFC的面积之比,即可解答出.
17.【答案】解:∵△ABC≌△ADE,
∴∠DAE=∠BAC= (∠EAB﹣∠CAD)= .
∴∠DFB=∠FAB+∠B=∠FAC+∠CAB+∠B=10°+55°+25°=90°
∠DGB=∠DFB﹣∠D=90°﹣25°=65°.
综上所述:∠DFB=90°,∠DGB=65°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由△ABC≌△ADE,可得∠DAE=∠BAC= (∠EAB﹣∠CAD),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DFB=∠FAB+∠B,因为∠FAB=∠FAC+∠CAB,即可求得∠DF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DGB=∠DFB﹣∠D,即可得∠DGB的度数.
18.【答案】证明:△ABF≌△DEC,
∴AB=DE,BF=CE,∠B=∠E,
∴BF+FC=CE+CF.即BC=EF,
在△ABC与△DEF中,

∴△ABC≌△DEF,
∴∠ACB=∠DFE,
∴AC∥DF.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要证明AC∥DF,则要证明∠ACB=∠DFE,根据题干条件证明出△ABC≌△DEF即可.
19.【答案】证明:过P分别作PM⊥OA于点M,PNF⊥OB于点N,
∵OC平分∠AOB,
∴PM=PN,
在Rt△PMD和Rt△PNE中,
∴Rt△PMD≌Rt△PNE(HL),
∴∠PDM=∠PEN,
∵∠PEO+∠PEN=180°,
∴∠PDO+∠PEO=180.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过P分别作PM⊥OA于点M,PNF⊥OB于点N,则可证明Rt△PMD≌Rt△PNE,可求得∠PDM=∠PEN,可证得∠PDO+∠PEO=180°.
20.【答案】(1)Ⅰ,Ⅱ,Ⅲ
(2)解:选择命题Ⅱ“如果①③成立,那么②成立”;
证明:∵AB=AC,
∴∠B=∠C,
在△ABD和△ACE中,

∴△ABD≌△ACE(SAS),
∴AD=AE.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真命题与假命题
【解析】【分析】(1)根据真命题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
21.【答案】(1)解:∵BC⊥AE,∠BAE=45°,
∴∠CBA=∠CAB,
∴BC=CA,
在△BCE和△ACD中,
∴△BCE≌△ACD,
∴AD=BE.
(2)解:∵△BCE≌△ACD,
∴∠EBC=∠DAC,
∵∠BDP=∠ADC,
∴∠BPD=∠DCA=90°,
∵AB=AE,
∴AD平分∠BAE.
(3)解:AD⊥BE不发生变化.∵△BCE≌△ACD,
∴∠EBC=∠DAC,
∵∠BFP=∠ACF,
∴∠BPF=∠ACF=90°,
∴AD⊥BE.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利用SAS证明△BCE≌△AC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D=BE.(2)根据△BCE≌△ACD,得到∠EBC=∠DAC,由∠BDP=∠ADC,得到∠BPD=∠DCA=90°,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即可得到AD平分∠BAE;(3)AD⊥BE不发生变化.由△BCE≌△ACD,得到∠EBC=∠DAC,由对顶角相等得到∠BFP=∠ACF,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BPF=∠ACF=90°,即AD⊥BE.
22.【答案】(1)AAS或有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证明:过D作DE⊥AB,DF⊥AC,
∴∠DEB=∠DFC=90°
∵AD是中线
∴BD=CD,S△ABD=S△ACD,
∵∠B=∠C
在△DEB与△DFC中

∴△DEB≌△DFC(AAS)
∴DE=DF
∴根据S△ABD=S△ACD得
∴AB=AC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1)小明与小红证明全等的判定方法是AAS,
故答案为:AAS或有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分析】根据AAS证明三角形全等.
1 / 1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17八上·丰都期末)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第三边长可能是(  )
A.2 B.4 C.6 D.8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解:设第三边长为x,则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4﹣2<x<4+2,即2<x<6.
因此,本题的第三边应满足2<x<6,把各项代入不等式符合的即为答案.
2,6,8都不符合不等式2<x<6,只有4符合不等式.
故选B.
【分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即可求第三边长的范围.
2.在一次1500米比赛中,有如下的判断:甲说:丙第一,我第三;乙说:我第一,丁第四;丙说:丁第二,
我第三.结果是每人的两句话中都只说对了一句,则可判断第一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知识点】推理与论证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析,知
第一名应是乙.
故选B.
【分析】假设甲说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即丙第一,则乙的后半句是正确的,即丁第四,则丙说的后半句应是正确的,出现矛盾,所以必须是甲说的后半句是正确的,即甲第三,所以丙说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即丁第二,所以乙说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即乙第一.
3.(2017七下·兴化期末)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如果-2x>-2,那么x>1 B.如果a2=b2,那么a3=b3
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D.如果a∥b,b∥c,那么a∥c
【答案】D
【知识点】真命题与假命题
【解析】【解答】解:A、如果-2x>-2,那么x<1,故为假命题;
B、当a与b的符号不同时,a2=b2时,a2≠b2,故为假命题;
C、由于“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逆否命题“不全等的三角形面积不相等”显然为假,故为假命题.
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故为真命题,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
4.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20°,则这个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解答】解:∵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20°,
∴第三个角为:180°﹣60°﹣20°=100°,
∴是钝角三角形,
故选:C.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第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可得三角形的形状.
5.如图所示,CE平分∠ACD,∠B=45°,∠ACE=50°,则∠A等于(  )
A.45° B.50° C.55° D.95°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解析】【解答】解:∵CE平分∠ACD,∠ACE=50°,
∴∠ACD=2∠ACE=100°,
∵∠B=45°,
∴∠A=∠ACD﹣∠B=100°﹣45°=55°.
故选C.
【分析】首先根据CE平分∠ACD,∠ACE=50°,求出∠ACD的度数,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得∠A的度数.
6.(2017八上·宜昌期中)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解:为△ABC中BC边上的高的是A选项.
故选A.
【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线的定义:过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解答.
7.已知△ABC≌△DEF,∠A=70°,∠E=30°,则∠F的度数为(  )
A.80° B.70° C.30° D.100°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ABC≌△DEF,
∴∠D=∠A=70°,
∴∠F=180°﹣∠D﹣∠E=80°,
故选:A.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
8.如图,△ABD≌△ACE,AB=9,AD=7,BD=8,则BE的长是(  )
A.1 B.2 C.4 D.6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ABD≌△ACE,
∴AE=AD=7,
∵AB=9,
∴BE=AB﹣AE=9﹣7=2,
故选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解答即可.
9.(2017八上·双台子期末)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
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C.三角形不一定具有稳定性
D.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解:A、三角形的三条高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错误;
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正确;
C、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错误;
D、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和中线的定义判断即可.
10.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AB∥DE,添加下列条件仍无法证明△ABC≌△DEF的是(  )
A.AC∥DF B.∠A=∠D C.AC=DF D.BE=CF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
∵AB∥DE,
∴∠B=∠DEC,
∵AB=DE,
∴当AC∥DF时,可知∠ACB=∠F,可用AAS证明;
当∠A=∠D时,可用ASA证明;
当AC=DF时,此时满足的条件是SSA,故不能证明;
当BE=CF时,可得BC=EF,可用ASA来证明;
故选C.
【分析】由平行可得到∠B=∠DEC,又AB=DE,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
11.(2017·常德)命题:“如果m是整数,那么它是有理数”,则它的逆命题为:   .
【答案】“如果m是有理数,那么它是整数”
【知识点】逆命题
【解析】【解答】解:命题:“如果m是整数,那么它是有理数”的逆命题为“如果m是有理数,那么它是整数”.
故答案为“如果m是有理数,那么它是整数”.
【分析】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
12.(2011七下·河南竞赛)A、B、C、D、E、F六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当比赛到某一天时,统计出A、B、C、D、E、五队已分别比赛了5、4、3、2、1场球,则还没与B队比赛的球队是   
【答案】E
【知识点】推理与论证
【解析】【解答】解:A比了5场,
所以A与E比过,
又E只比了1场,
而B比了4场,
所以B与E没比过.
故答案为:E.
【分析】由已知,通过A比了5场,E比了1场运用排除法得到没与B队比赛的球队.
13.已知:如图,△ABC≌△ADE,∠BAE=110°,∠BAD=40°,则∠BAC=   °.
【答案】70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ABC≌△ADE,
∴∠BAC=∠DAE,
∴∠BAC﹣∠DAC=∠DAE﹣∠DAC,
∴∠BAD=∠CAE,
∵∠BAE=110°,∠BAD=40°,
∴∠BAC=∠BAE﹣∠CAE=110°﹣40°=70°,
故答案为:70.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DAE,求出∠BAD=∠CAE,即可得出答案.
14.(2017八上·宜春期末)如图,已知BE和CF是△ABC的两条高,∠ABC=48°,∠ACB=76°,则∠FDE=   .
【答案】124°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解答】解:(法一)在△ABC中,
∵∠A+∠ABC+∠ACB=180°
∴∠A=180°﹣48°﹣76°=56°
在四边形AFDE中,
∵∠A+∠AFC+∠AEB+∠FDE=360°
又∵∠AFC=∠AEB=90°,∠A=56°
∴∠FDE=360°﹣90°﹣90°﹣56°
=124°
故答案为:124°
(法二)∵∠AEB=∠ACB+∠EBC=90°,∠AFC=∠ABC+∠FCB=90°,
∴∠CBE=14°,∠FCB=42°,
∵∠BDC=180°﹣∠CBE﹣∠FCB=124°,
∴∠FDE=124°.
故答案为:124°
【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的度数,再有四边形AFDE的内角和求出∠FDE的度数.
15.长度为2cm、3cm、6cm、7cm、8cm的五条线段,若以其中的三条线段为边构成三角形,可以构成不同的三角形共有   个.
【答案】6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解:以其中的三条线段为边组成三角形的有:①2cm,3cm,6cm;②2cm,3cm,7cm;③2cm,3cm,8cm;④2cm,6cm,7cm;⑤2cm,6cm,8cm;⑥2cm,7cm,8cm;⑦3cm,6cm,7cm,⑧3cm,6cm,8cm,⑨3cm,7cm,8cm;6cm,7cm,8cm共有10种情况,
可以构成三角形的有6个,
故答案为:6.
【分析】根据所给线段长分成几种情况,然后再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可得答案.
三、解答题
16.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BC、AD、BE的中点,且S△ABC=8cm2,则图中阴影部分△CEF的面积是多少?
【答案】解:如图,
∵E为AD的中点,
∴S△ABC:S△BCE=2:1,
同理可得,S△BCE:S△EFC=2:1,
∵S△ABC=8cm2,
∴S△EFC= S△ABC= ×8=2cm2.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分析】由点E为AD的中点,可得△ABC与△BCE的面积之比,同理可得,△BCE和△EFC的面积之比,即可解答出.
17.(2016八上·庆云期中)如图,△ABC≌△ADE,且∠CAD=10°,∠B=∠D=25°,∠EAB=120°,求∠DFB和∠DGB的度数.
【答案】解:∵△ABC≌△ADE,
∴∠DAE=∠BAC= (∠EAB﹣∠CAD)= .
∴∠DFB=∠FAB+∠B=∠FAC+∠CAB+∠B=10°+55°+25°=90°
∠DGB=∠DFB﹣∠D=90°﹣25°=65°.
综上所述:∠DFB=90°,∠DGB=65°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由△ABC≌△ADE,可得∠DAE=∠BAC= (∠EAB﹣∠CAD),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DFB=∠FAB+∠B,因为∠FAB=∠FAC+∠CAB,即可求得∠DF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DGB=∠DFB﹣∠D,即可得∠DGB的度数.
18.(2016八上·绍兴期中)如图,已知△ABF≌△DEC,说明AC∥DF成立的理由.
【答案】证明:△ABF≌△DEC,
∴AB=DE,BF=CE,∠B=∠E,
∴BF+FC=CE+CF.即BC=EF,
在△ABC与△DEF中,

∴△ABC≌△DEF,
∴∠ACB=∠DFE,
∴AC∥DF.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要证明AC∥DF,则要证明∠ACB=∠DFE,根据题干条件证明出△ABC≌△DEF即可.
19.如图,OC平分∠AOB,点D,E分别在OA,OB上,点P在OC上且有PD=PE.求证:∠PDO+∠PEO=180°.
【答案】证明:过P分别作PM⊥OA于点M,PNF⊥OB于点N,
∵OC平分∠AOB,
∴PM=PN,
在Rt△PMD和Rt△PNE中,
∴Rt△PMD≌Rt△PNE(HL),
∴∠PDM=∠PEN,
∵∠PEO+∠PEN=180°,
∴∠PDO+∠PEO=180.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过P分别作PM⊥OA于点M,PNF⊥OB于点N,则可证明Rt△PMD≌Rt△PNE,可求得∠PDM=∠PEN,可证得∠PDO+∠PEO=180°.
四、综合题
20.(2017八上·盂县期末)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下面有三个等式: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相构成以下三个命题:命题Ⅰ“如果①②成立,那么③成立”; 命题Ⅱ“如果①③成立,那么②成立”;命题Ⅲ“如果②③成立,那么①成立”.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答案】(1)Ⅰ,Ⅱ,Ⅲ
(2)解:选择命题Ⅱ“如果①③成立,那么②成立”;
证明:∵AB=AC,
∴∠B=∠C,
在△ABD和△ACE中,

∴△ABD≌△ACE(SAS),
∴AD=AE.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真命题与假命题
【解析】【分析】(1)根据真命题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
21.(2017八上·双台子期末)如图1,△ABE是等腰三角形,AB=AE,∠BAE=45°,过点B作BC⊥AE于点C,在BC上截取CD=CE,连接AD、DE并延长AD交BE于点P;
(1)求证:AD=BE;
(2)试说明AD平分∠BAE;
(3)如图2,将△CDE绕着点C旋转一定的角度,那么AD与BE的位置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
【答案】(1)解:∵BC⊥AE,∠BAE=45°,
∴∠CBA=∠CAB,
∴BC=CA,
在△BCE和△ACD中,
∴△BCE≌△ACD,
∴AD=BE.
(2)解:∵△BCE≌△ACD,
∴∠EBC=∠DAC,
∵∠BDP=∠ADC,
∴∠BPD=∠DCA=90°,
∵AB=AE,
∴AD平分∠BAE.
(3)解:AD⊥BE不发生变化.∵△BCE≌△ACD,
∴∠EBC=∠DAC,
∵∠BFP=∠ACF,
∴∠BPF=∠ACF=90°,
∴AD⊥BE.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利用SAS证明△BCE≌△AC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D=BE.(2)根据△BCE≌△ACD,得到∠EBC=∠DAC,由∠BDP=∠ADC,得到∠BPD=∠DCA=90°,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即可得到AD平分∠BAE;(3)AD⊥BE不发生变化.由△BCE≌△ACD,得到∠EBC=∠DAC,由对顶角相等得到∠BFP=∠ACF,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BPF=∠ACF=90°,即AD⊥BE.
2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已知△ABC中,∠B=∠C,求证:AB=AC
课堂情景还原:
小明说:“作高线AD,可证明△ABD≌△ACD,从而得到AB=AC”
小红说:“作角平分线AD,可证明△ABD≌△ACD,从而得到AB=AC”
小刚说:“作中线AD,证明△ABD≌△ACD”
很多同学说不能证明△ABD≌△ACD,因为“SSA”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
小聪是这样分析的:“中线AD把△ABC面积平分,即△ABD与△ACD面积相等,要证明AB=AC,只需证明这两边上的高相等…”
(1)小明与小红证明全等的判定方法是:   (简写理由)
(2)根据小聪的提示,请你完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
【答案】(1)AAS或有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证明:过D作DE⊥AB,DF⊥AC,
∴∠DEB=∠DFC=90°
∵AD是中线
∴BD=CD,S△ABD=S△ACD,
∵∠B=∠C
在△DEB与△DFC中

∴△DEB≌△DFC(AAS)
∴DE=DF
∴根据S△ABD=S△ACD得
∴AB=AC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1)小明与小红证明全等的判定方法是AAS,
故答案为:AAS或有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分析】根据AAS证明三角形全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