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3 10:33:0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不逊(xùn) 下咽(yàn)
B.诘责(jié) 畸形(qí) 匿名(nì)
C.绯红(fēi) 解剖(pōu) 喝彩(hè)
D.顿挫(cuò) 厌恶(wù) 驿站(yì)
【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B项改为:畸形(jī)。
故答案为:B
【点评】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标致 樱花烂熳 成群结队 油光可签
B.优待 烟尘斗乱 精通时事 美其名曰
C.和蔼 几次三翻 好意难却 抑扬顿挫
D.疑惑 沓无消息 正人君子 大而言之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A改为:油光可鉴。
C改为:几次三番。
D 改为:杳无消息。
故答案为:B
【点评】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油光可鉴(照) 不逊(谦逊)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匿名(隐藏)
C.深恶痛疾(厌恶) 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 瞥见(斜着眼看)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D改为:(1)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2)瞥见,指短时间内一眼看见或无意中看到。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选词填空。
A.居然 B.凄然 C.愤然 D.自然
①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   睡安稳了。
②爱国青年也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③—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④因为看得他有些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答案】A;C;D;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居然,一表示没想到, 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楚。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愤然:愤怒的样子。自然:在这里是当然、固然之意。
故答案为:A;C;D;B
【点评】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答案】D
【知识点】贬义词;褒义词;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标致”、“爱国青年”、“正人君子”都是反语,用以讽刺。而“落第”感彩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6.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年近三十,头发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中遗失的大量书籍,从此杳无消息。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形容“故事情节”错。
故答案为:C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7.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感彩相同的是(  )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D.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道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答案】B
【知识点】贬义词;褒义词;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标致”是褒词贬用,B中“聪明”在这里用作贬义。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8.在图书馆,新生小林想借一本名著,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C.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D.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答案】B
【知识点】近代文学;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不能作为推荐语。这不是《朝花夕拾》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故答案为:B
【点评】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二、名著导读
9.文学常识填空
“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这是一副纪念联的上联,联中纪念的人是   ,他的原名叫   。《藤野先生》一文选自他的散文集   。
【答案】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知识点】藤野先生;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鲁迅的有关生平简介。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故答案为: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分别是(  )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
C.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D.鲁迅先生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案】C,D
【知识点】藤野先生;文章线索
【解析】【分析】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此题考查的是《藤野先生》的了解。要对涉及鲁迅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是明线;鲁迅先生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暗线。
故答案为:C;D
【点评】: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
1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 ”的保姆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
【答案】阿长;藤野先生
【知识点】藤野先生;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藤野先生》内容及的把握和记忆。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故答案为:阿长;藤野先生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三、现代文阅读
12.品读课内语段 ,回答问题。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1)“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偏”字有何表达作用?
(2)画线句中“在讲堂里的”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答案】(1)“偏”字一方面写出了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
(2)不可以。如果删去,就把“我”也算在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之中了。
【知识点】藤野先生;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分析一句话的含意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偏”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写出了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的悲惨境地,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要从“偏”的句中义和作者的态度情感两面作答。(2)考查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中的“我”不在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之中。如果删去,就把“我”也算进去了。这样就不实事求是了。
故答案为:⑴“偏”字一方面写出了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
⑵不可以。如果删去,就把“我”也算在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之中了。
【点评】: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接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辨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jì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ì    
绯红 发    油光可鉴
(2)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   改为   
②   改为   
(3)“标致”的意思是   。
(4)本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答案】(1)fēi;髻;jiàn
(2)接;结;辨;辫
(3)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4)比喻;反语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藤野先生;比喻;反语
【解析】【分析】(1)不写错字、别字、形似字。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字形。遇到形声字或会意字,凭经验和印象写出正确的字。此题有的字笔画比较多,有的是生僻字,平常就得多写几遍。写时还要注意汉字笔画的条理清晰,书写要规范、美观。不写繁体字。如“绯”,可根据声旁推断读音。“髻”可根据形旁推断字形。
(2)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头顶上盘着大辨子”的“辨”根据形旁推断应该是“辫”。
(3)考查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是句中义。这要看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是漂亮之意,但在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意思是是在寒碜极了。
(4)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是比喻中的暗喻。“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是典型的反语,用来讽刺。
故答案为:⑴fēi;髻;jiàn
⑵接;结;辨;辫。
⑶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⑷比喻;反语
【点评】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类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是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1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益,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注]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意。
(3)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4)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5)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
【答案】(1)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略
(4)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藤野先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中的答点“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阅读文章,梳理内容,从蒙先生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来分析原因作答。
(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首先找到“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根据语境,理解“叩”为“问”,“鸣”为“讲”,再理解全句的意思。
(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阅读全文,找到“蒙先生的考试方法”有关的内容,分析其“考试方法”的特点,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
(4)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根据题中提示的答点“‘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梳理文章内容,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
(5)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注意题中的答点提示“《论语》中强调‘学’‘思’”,仔细回顾作品的内容,按要求默写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字。
故答案为:⑴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⑵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⑶略
⑷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
【点评】: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
四、综合性学习
15.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拟定了以下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本次活动选题的一项是(  )
A.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B.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作品
C.鲁迅作品中的忧国忧民思想 D.鲁迅与韩寒二人个性之比较
(2)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   
①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答案】(1)D
(2)③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1)注意: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以“鲁迅与韩寒二人个性之比较”显然脱离了“走近鲁迅”这个主题。(2)注意: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而③这一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所以不符合“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要求。
故答案为:(1)D;(2)③
【点评】语言综合运用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如:给活动确定主题,设计活动方案;给栏目取名,写一段串词;审读图表等。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百姓生活和生存环境,多一些参与,多一些体验和感悟。
五、语言表达
16.阅读下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评析文字。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答案】这段文字是作者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作者不愿意接受鲁迅先生逝世这一残酷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反而极力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心事件,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这段文字所描写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先生逝世的情景。作者不愿意接受鲁迅先生逝世这一残酷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反而极力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作者在叙写事件时带有强烈的感彩。
故答案为:这段文字是作者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作者不愿意接受鲁迅先生逝世这一残酷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反而极力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
【点评】根据文字,结合文字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人物的相关内容,写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感受。
1 / 1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不逊(xùn) 下咽(yàn)
B.诘责(jié) 畸形(qí) 匿名(nì)
C.绯红(fēi) 解剖(pōu) 喝彩(hè)
D.顿挫(cuò) 厌恶(wù) 驿站(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标致 樱花烂熳 成群结队 油光可签
B.优待 烟尘斗乱 精通时事 美其名曰
C.和蔼 几次三翻 好意难却 抑扬顿挫
D.疑惑 沓无消息 正人君子 大而言之
3.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油光可鉴(照) 不逊(谦逊)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匿名(隐藏)
C.深恶痛疾(厌恶) 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 瞥见(斜着眼看)
4.选词填空。
A.居然 B.凄然 C.愤然 D.自然
①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   睡安稳了。
②爱国青年也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③—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④因为看得他有些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6.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年近三十,头发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中遗失的大量书籍,从此杳无消息。
7.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感彩相同的是(  )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D.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道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8.在图书馆,新生小林想借一本名著,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C.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D.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二、名著导读
9.文学常识填空
“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这是一副纪念联的上联,联中纪念的人是   ,他的原名叫   。《藤野先生》一文选自他的散文集   。
10.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分别是(  )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
C.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D.鲁迅先生思想感情的变化。
1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 ”的保姆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
三、现代文阅读
12.品读课内语段 ,回答问题。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1)“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偏”字有何表达作用?
(2)画线句中“在讲堂里的”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接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辨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jì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ì    
绯红 发    油光可鉴
(2)找出文中两个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   改为   
②   改为   
(3)“标致”的意思是   。
(4)本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1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益,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注]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意。
(3)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4)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5)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
四、综合性学习
15.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拟定了以下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本次活动选题的一项是(  )
A.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B.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作品
C.鲁迅作品中的忧国忧民思想 D.鲁迅与韩寒二人个性之比较
(2)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   
①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五、语言表达
16.阅读下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评析文字。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B项改为:畸形(jī)。
故答案为:B
【点评】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A改为:油光可鉴。
C改为:几次三番。
D 改为:杳无消息。
故答案为:B
【点评】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D改为:(1)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2)瞥见,指短时间内一眼看见或无意中看到。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答案】A;C;D;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居然,一表示没想到, 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楚。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愤然:愤怒的样子。自然:在这里是当然、固然之意。
故答案为:A;C;D;B
【点评】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在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5.【答案】D
【知识点】贬义词;褒义词;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标致”、“爱国青年”、“正人君子”都是反语,用以讽刺。而“落第”感彩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6.【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形容“故事情节”错。
故答案为:C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7.【答案】B
【知识点】贬义词;褒义词;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标致”是褒词贬用,B中“聪明”在这里用作贬义。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8.【答案】B
【知识点】近代文学;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不能作为推荐语。这不是《朝花夕拾》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故答案为:B
【点评】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9.【答案】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知识点】藤野先生;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鲁迅的有关生平简介。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故答案为: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答案】C,D
【知识点】藤野先生;文章线索
【解析】【分析】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此题考查的是《藤野先生》的了解。要对涉及鲁迅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是明线;鲁迅先生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暗线。
故答案为:C;D
【点评】: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
11.【答案】阿长;藤野先生
【知识点】藤野先生;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藤野先生》内容及的把握和记忆。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故答案为:阿长;藤野先生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2.【答案】(1)“偏”字一方面写出了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
(2)不可以。如果删去,就把“我”也算在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之中了。
【知识点】藤野先生;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分析一句话的含意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偏”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写出了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的悲惨境地,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要从“偏”的句中义和作者的态度情感两面作答。(2)考查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中的“我”不在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之中。如果删去,就把“我”也算进去了。这样就不实事求是了。
故答案为:⑴“偏”字一方面写出了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
⑵不可以。如果删去,就把“我”也算在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之中了。
【点评】: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
13.【答案】(1)fēi;髻;jiàn
(2)接;结;辨;辫
(3)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4)比喻;反语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藤野先生;比喻;反语
【解析】【分析】(1)不写错字、别字、形似字。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字形。遇到形声字或会意字,凭经验和印象写出正确的字。此题有的字笔画比较多,有的是生僻字,平常就得多写几遍。写时还要注意汉字笔画的条理清晰,书写要规范、美观。不写繁体字。如“绯”,可根据声旁推断读音。“髻”可根据形旁推断字形。
(2)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头顶上盘着大辨子”的“辨”根据形旁推断应该是“辫”。
(3)考查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是句中义。这要看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是漂亮之意,但在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意思是是在寒碜极了。
(4)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是比喻中的暗喻。“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是典型的反语,用来讽刺。
故答案为:⑴fēi;髻;jiàn
⑵接;结;辨;辫。
⑶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⑷比喻;反语
【点评】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类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是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14.【答案】(1)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2)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3)略
(4)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藤野先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中的答点“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阅读文章,梳理内容,从蒙先生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来分析原因作答。
(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首先找到“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一句在文中的位置,根据语境,理解“叩”为“问”,“鸣”为“讲”,再理解全句的意思。
(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阅读全文,找到“蒙先生的考试方法”有关的内容,分析其“考试方法”的特点,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
(4)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根据题中提示的答点“‘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梳理文章内容,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
(5)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注意题中的答点提示“《论语》中强调‘学’‘思’”,仔细回顾作品的内容,按要求默写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字。
故答案为:⑴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⑵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⑶略
⑷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
【点评】: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
15.【答案】(1)D
(2)③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1)注意: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以“鲁迅与韩寒二人个性之比较”显然脱离了“走近鲁迅”这个主题。(2)注意: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而③这一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所以不符合“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要求。
故答案为:(1)D;(2)③
【点评】语言综合运用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如:给活动确定主题,设计活动方案;给栏目取名,写一段串词;审读图表等。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百姓生活和生存环境,多一些参与,多一些体验和感悟。
16.【答案】这段文字是作者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作者不愿意接受鲁迅先生逝世这一残酷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反而极力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藤野先生
【解析】【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心事件,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这段文字所描写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先生逝世的情景。作者不愿意接受鲁迅先生逝世这一残酷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反而极力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作者在叙写事件时带有强烈的感彩。
故答案为:这段文字是作者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作者不愿意接受鲁迅先生逝世这一残酷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反而极力渲染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
【点评】根据文字,结合文字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人物的相关内容,写出符合人物形象的感受。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