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课时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
2.对比阅读,比较两则消息的结构、内容和表达特点。(难点)
【教学设计】
本文为两则简短的消息,虽然是一种全新的体裁,但知识简单、易于把握,因而完全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把握相关知识,理解消息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资料助读,走进“新闻”
师: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新闻是什么
2.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主体结构原则”分别是什么
3.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
学生先自主阅读完成,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
1.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强。
主体结构原则:“倒金字塔结构”。
3.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
二、初读课文,辨析结构
1.师: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快速找出两则消息的导语、主体部分。
(2)尝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答案,并答疑。
2.明确: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第一句 第一、二句
主体 其余内容 其余内容
内容概括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说一说你对消息标题、导语、主体、内容之间关系的认识。
学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结:导语部分一般是消息的第一、二句或第一段;一般而言,标题是导语的概括,导语是主体的概括。概括消息的内容,可以抓住消息的标题或导语部分,按照新闻“六要素”概括。
三、对比阅读,探究写法
1.品读内容,探究作用。
师: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 能刊发吗
大屏幕出示:
提示:可从内容、作用等角度分析。
预设: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时效性都很强。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2.品读语言,对比写法。
师:请同学们继续阅读两则消息,完成下面的任务。
(1)换一换: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加点的词语,行不行
大屏幕出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学生思考,小组探究并反馈答案。
明确: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才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2)比一比:阅读下面两组句子,写出你的发现。
大屏幕出示:
第一组: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明确:“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势如破竹。用“纷纷溃退”“军无斗志”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抵抗之微弱,从侧面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第二组:
A.原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改句: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既可表现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彩。
总结: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
(3)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 为什么
大屏幕出示: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学生品读语句并交流。
明确:不好。(1)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2)“不含”这个词语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3)“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四、课堂小结
中央电视台的每日早间新闻播报后,主持人总忘不了说一句:“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这话说得真好!同样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况,毛泽东同志的两篇消息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事实,表达了情感。生活中,我们除了每天读书看报,还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生活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新闻,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和传递消息。
五、作业
1.完成本课课后练习题。
2.发现生活,尝试写一则消息。
【板书设计】
消息二则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第一句 第一、二句
主体 其余内容 其余内容
内容概括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