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4-30 23:20:09

文档简介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北京地区PM2.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植树造林
C.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解答】由图可知,机动车和燃煤的产生的PM2.5比较多,因此减少汽车的保有量、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都可以有效地减少PM2.5;植树造林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减少PM2.5,也是比较有效的;故A、B、C是正确的;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对PM2.5没有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区分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味
C.将燃着的木条放入各气体中 D.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气体组成的无色无味的混合物;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是无味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不可燃烧;
【解答】A、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均为无色的气体;故A错误;
B、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均为味的气体;故B错误;
C、燃着的木条放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放在空气中几乎无变化,放在二氧化碳中熄灭;故C正确;
D、氧气、空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无变化;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17八下·杭州月考)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瓶中植株未经暗处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②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③丙内石灰水保持澄清
④丙内石灰水变浑浊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可以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以及图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①此装置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为二氧化碳被左边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无法完成;
②要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丙内有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达到目的;
③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变浑浊,此种现象不可能;
④丙内石灰水遇到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总之,只有②④具有可能。
故选:B
4.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跟跟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解答】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B错误;
故答案为:B。
5.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既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说明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
③既说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④既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该题集中考查了八年级化学中的气体性质;
【解答】①可以观察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也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①正确;
②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H、O元素组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可以推算出水分子中H、O原子个数比为2∶1;故②正确;
③通过白磷与红磷的对比可知,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空气中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该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也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故③正确;
④实验可以观察到瓶子变瘪,说明二氧化他可溶与水;但没有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C。
6.下图能表示人体在每次吸气、呼气时肺内气压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由于呼吸肌收缩,膈肌下降导致胸腔扩大,胸膜腔负压,肺内压下降,肺内压与大气压产生压了差。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顺压力差入肺称吸气;肺缩小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经由鼻孔排出,称呼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 舒张(膈顶部上升) → 胸廓缩小 → 肺缩小 → 肺内压增大 → 气体排出 → 呼气;
【解答】吸气过程肺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小。呼气过程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D选项中0~1.5秒属于吸气过程,1.5~3秒属于呼气过程。
故答案为:D。
7.将25克A物质和5克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克A和11克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物质A反应后有剩余,所以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25g-10g=15g; B 没有剩余说明B全部参与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m(D)=15g+5g-11g=9g;m(A):m(B):m(C):m(D)=15:5:11:9=30a:20b:44c:18d;a:b:c:d=2:1:1:2;
故答案为:D。
8.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
②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④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⑤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为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组合而成。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0.934%,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4%,其他物质的体积分数约为0.00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但不可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用来呼吸,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解答】①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故①错误;
②二氧化碳本身是无毒的,但是会引起窒息,不用供给呼吸;故②正确;
③氧气可以助燃,但不能燃烧;故③错误;
④光合作用是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故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且是气体肥料;故④正确;
⑤二氧化碳只能采用固液不加热装置制取,而氧气可以采用固液不加热或固态加热装置;故⑤正确;
故答案为:A。
9.下列各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收集、性质的化学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点;
【解答】A、作为发生装置,要产生气体;因此导管要在试管口处而不能没入液面以下;故A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用向上排空气法;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C正确;
D、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变浑浊,要通入到溶液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0.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装置
现象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解答】完成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其中的变量是有无氧气;因此②和④对比是可以证明的;
故答案为C。
11.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CO2 B.补充大棚内的O2
C.降低大棚温度 D.降低大棚湿度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它们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
【解答】题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题图可知a点时,空气中的CO2含量较低,故此时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补充大棚内的CO2。
故答案为A.
12.如图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N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MP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MN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NP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内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 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 储存在有机物之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它们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
【解答】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题图,可知MP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N点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MN段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NP段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故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小烧杯内盛放液体A,大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颇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答】在对叶片进行脱色时,由于叶绿素不溶于水而溶于酒精,所以放叶片的小烧杯内应该放酒精。由于酒精容易燃烧,直接给酒精加热,可能出现危险,所以对小烧杯进行水浴加热,则大烧杯内放的是水。
故答案为D.
14.(2017八上·乐清月考)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由碳、氢元素组成,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图中烧杯内壁会出现水珠,无法得出生成了二氧化碳;(2)图②实验是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从蜡烛由下往上熄灭可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3)图③电解水实验,能得到水的组成;(4)图④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通过对照实验可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实验中甲烷燃烧在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能说明甲烷含有氢元素,碳元素的检验是用澄清石灰水对生成物中是否含二氧化碳的测定来判断的,此实验中没有对C元素进行检测,不能说明有碳元素,错误;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大的气体沉在底部,蜡烛从底部开始熄灭,说明倒入的二氧化碳沉在底部可知密度较大,同时也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正确;
③既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水电解现象试管中产生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体积比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2:1,正确;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燃烧条件有三个:一是可燃物;二达到着火点;三有助燃剂。实验中板上的白磷和红磷可研究着火点,板上白磷和水中白磷可研究助燃剂,说法正确。
所以②③④说法正确,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5.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不易燃烧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描述结合灭火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A、根据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用电设备火焰上灭火可知,说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故错误;
B、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正确;
C、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容易汽化,故错误;
D、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物质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参加反应的是一种化合物,反应后生成了两种单质。(2)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与模型图符合,说法正确,A错误;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反应物是化合物,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不为零,生成物是两种单质,单质的化合价为零,所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说法错误,B正确;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质量守恒的微观含义就是参加反应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说法正确,C错误;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反应物是只有一种分子是纯净物,且这种分子是由两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所以是化合物,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B
17.如图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呼气
B.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呼气过程:呼吸肌舒张,气体从肺内排出;吸气过程:呼吸肌收缩,气体从外界进入肺内。
【解答】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肌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所以分析可知:膈肌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吸气,A说法错误;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呼气,B说法错误;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C说法错误;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D说法正确。
故选:D
18.如图是两组物质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下列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X是O2
B.C6H12O6由三种元素组成
C.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此题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以及两者的区别,光合作用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者均属化学变化,依据反应的特点能量转化的事实对问题进行探讨即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人体内的葡萄糖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解:A、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素和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故A说法正确;
B、C6H12O6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B说法正确;
C、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供植物生长,故C说法正确;
D、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而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是两种化合物,所以说,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属于分解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即D说法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B.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C.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A、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C、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
D、二氧化碳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CO2与CO虽然都由C、O元素组成,由于结构上的不同,两气体性质特别是化学相关差很大,CO是一种有毒气体,CO2没有毒性但含量大时也能使人窒息而亡;碳的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
【解答】解:A、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该项叙述错误;
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该项叙述错误;
C、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金刚石、石墨为同素异形体,该项叙述错误;
D、二氧化碳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该项叙述正确.
故答案应选:D.
20.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结合氧气的制取过程与函数图象的知识点进行考查;
【解答】固体混合物受热一段时间后开始放出氧气,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氧元素的质量不变零,A正确。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B不符合该图像。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C不符合该图像。反应前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总质量逐渐减少,因此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应逐渐增大,D不符合该图像;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21.有A、B、C三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由此推断:A为   ;B为   ;C为   。(填化学式)
【答案】O2;S;SO2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助燃性;
【解答】B可以在A中燃烧,故A为氧气;B燃烧有蓝紫色火焰,故B为硫;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A、O2; B、S ;C、SO2。
22.(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左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右图是平静吸气和呼气的胸廓变化示意图。
(1)在上左图的e点处,肺内气压比大气压   (选填“高”、“低”或“相等”)。
(2)当胸廓由A状态结束到B状态结束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可用上左图中的   段(用左图中的字母表示)表示。
【答案】(1)低
(2)bc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及肺内气压的变化。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图1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1的e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2)图2的B状态表示膈顶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故是呼气过程,左图中曲线bc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故答案为:(1)低;(2)bcd。
23.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答案】(1)①②④⑤
(2)bc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解答】(1)金属腐蚀、煤炭燃烧、生物呼吸都要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2)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不变,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获得,但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b正确;c.生物包括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故c正确;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故d正确;e.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也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故e错误。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⑤;(2)bcd
24.(2017八下·椒江期末)小晨同学在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一般用   法收集。
(2)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答案】(1)向上排空气法
(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作灭火剂材料,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遇热易分解。
【解答】(1)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2)图示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进行倾倒,还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1)向上排空气法;(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5.我国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和石油,产生的SO2遇到雨水成为酸雨.目前有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即用直升飞机喷洒碳酸钙粉末,脱硫效果可达85%,碳酸钙与SO2及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答案】2CaCO3+2SO2+O2═2CaSO4+2CO2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找出反应物、生成物,然后根据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进行书写.
【解答】解:碳酸钙和二氧化硫、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2CaCO3+2SO2+O2═2CaSO4+2CO2.
26.将24.5g氯酸钾和8g二氧化锰共热,完全反应后得残渣22.9g,残渣中含二氧化锰   g,它在反应中起   作用.
【答案】8;催化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解答】解:在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能够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而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因此残渣中含二氧化锰8g.
故填:8;催化.
27.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   。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3)当温度在35 ℃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毫克。
(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1)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
(2)20
(3)0
(4)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解答】(1)通过分析题图,可知曲线ab段表明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3)当温度在35 ℃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0毫克。(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可以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故答案为:(1)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2)20;(3)0;(4)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三、实验探究题
28.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    (填气体名称)。
(2)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   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3)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   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   。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
【答案】(1)二氧化碳
(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氧气;甲
(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该题是中考中比较喜欢考的题型,综合了光合作用考查了实验题的内容;
【解答】(1)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小琳向清水内吹气3分钟,是为了让清水富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小琳探究“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无影响”,利用点燃卫生香释放烟雾来模拟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其中甲装置是为了作对照而设置的;故答案为: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从甲中浮起来的圆形叶片数量最多来分析,甲装置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故答案为:氧气;甲;
(4)从实验结果看雾霾天气对光合作用是有影响的,所以不能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了避免单次实验可能造成的偶然性差错,可以多重复几次实验;故答案为: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3)氧气;甲;(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29.小雨对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的“便携式制氧器”(如图甲所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和所用的药品。药品中甲剂是一种白色颗粒状固体,作制氧剂;乙剂是黑色固体,作催化剂。
【提出问题】 甲剂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过碳酸钠是白色颗粒状固体,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可用于制取氧气。
【设计与实验】 小雨把甲剂和乙剂带到实验室与老师共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验证出甲剂是一种含钠的物质后,小雨接着进行如下实验:用甲剂和乙剂制取并验证氧气。
(1)根据乙图得出:
①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丙图所示的仪器    (填字母),理由是   。
②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可用   法收集。
(2)装置连接完毕,装药品前应   。
(3)小雨认为氧气是由过氧化氢在乙剂催化下产生的,其文字表达式为   。
(4)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简述实验操作与现象:   。
【答案】(1)ABCFG;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排水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过氧化氢 水+氧气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本题是实验室制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创新考法;
【解答】(1)乙图告诉我们,制氧器的制氧原理是甲剂的水溶液和乙剂混合后不需加热便可产生氧气,因此发生装置应选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一样,而且收集方法应采用排水集气法;故答案为:ABCFG;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排水;
(2)化学实验需要用密封的装置时都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3)根据题干信息书写即可;故答案为:过氧化氢 水+氧气;
(4)检验氧气要利用其助燃性来考虑;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木条复燃,则瓶内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1)ABCFG;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排水;(2)检查装置气密性;(3)过氧化氢水+氧气;(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木条复燃,则瓶内气体是氧气。
30.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A   ,B   .
(2)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填序号).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   ,应选择的药品是   .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仪器是   .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填“a”或“b”)端导入.
(4)要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可选择 .
A.无色酚酞溶液 B.紫色石蕊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木条.
【答案】(1)试管;长颈漏斗
(2)ABCDF;CaCO3+2HCl═CaCl2+H2O+CO2↑;氧气;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3)酒精灯;a
(4)B;C;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常用仪器的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分析回答;(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装置分析选择的仪器;(3)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分析回答;(4)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鉴别的方法.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试管,B是长颈漏斗;(2)在实验室中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为固液混合不加热装置,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A试管、B长颈漏斗、C铁架台、D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和F集气瓶,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氧气,应选择的药品是二氧化锰和双氧水;(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进行加热,还需增加的仪器是酒精灯;由于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用如图2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端导入;(4)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无法鉴别;
B、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以鉴别;
C、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鉴别;
D、由于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可以鉴别.
故选:BCD.
故答案为:(1)试管,长颈漏斗;(2)ABCDF,CaCO3+2HCl═CaCl2+H2O+CO2↑;氧气,二氧化锰和双氧水;(3)酒精灯,b;(4)BCD.
四、解答题
31.小明喜欢养金鱼,他上网查阅资料得知:鱼缸中每升水的溶氧量低于0.003克时,鱼就会死亡。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是2CaO2+2H2O===2Ca(OH)2+O2↑。请回答:
(1)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2)小明将2.88克过氧化钙放入盛有200升水的鱼缸中,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当氧气完全释放后,鱼缸中水的溶氧量是否符合最低要求?(假设产生的氧气完全溶入水,其他因素忽略不计)
【答案】(1)减小
(2)解:设2.88克CaO2完全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x。
2CaO2+2H2O===2Ca(OH)2+ O2↑
144 32
2.88克 x
=   
x=0.64克
则鱼缸中水的溶氧量为 =0.0032克/升>0.003克/升,所以鱼缸中水的溶氧量符合最低要求。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当压强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当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气体的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解答】(1)温度越高,气体越难溶解在水中;故答案为:减小;
(2)解:设2.88克CaO2完全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x。
2CaO2+2H2O===2Ca(OH)2+ O2↑
144 32
2.88克 x
=   
x=0.64克
则鱼缸中水的溶氧量为 =0.0032克/升>0.003克/升,所以鱼缸中水的溶氧量符合最低要求。
故答案为:(1)减小;(2)符合。
32.某补钙药剂的标签主要内容如图所示,现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如下实验:取10片该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某浓度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反应后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4.5g.求:
(1)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通过计算说明每片钙片实际钙含量.说明是否与标注相符?
(3)试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g×10+50g-64.5g=5.5g
(2)设10片片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 x 5.5g
,x=12.5g;
每片中钙含量是:12.5g× ÷10=0.5g<0.6g,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3)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y 5.5g,y=9.125g。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体中元素的作用、质量分数的计算,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进行后面计算的基础,体现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2)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每片中钙的质量,即可判断钙片中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3)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即可解答。
33.CO2可作为塑料温室大棚的“气肥”,施用增产效果明显.科研人员为有效掌握向大棚内使用“气肥”的时机和用量,测定了一个密闭蔬菜大棚内的CO2浓度,发现一昼夜在120~600毫克/升之间波动,变化幅度远大于室外.若某个晴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试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在如图坐标系中绘出该密闭塑料温室大棚内CO2浓度日变化的大致曲线,并解释原因?
【答案】原因: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曲线图: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取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当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光合作用的吸收量,棚内二氧化碳量升高,反之二氧化碳量降低.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该棚内的二氧化碳呈现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化,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积累在棚内,使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每天日出前(6时左右),经整个白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18时前后使棚内的二氧化碳达到最低值,因此曲线为V字形,故答案为:
原因: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分析】温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而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而呼吸作用随时都能进行,据此答题.
1 / 1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北京地区PM2.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植树造林
C.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2.区分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味
C.将燃着的木条放入各气体中 D.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3.(2017八下·杭州月考)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瓶中植株未经暗处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②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③丙内石灰水保持澄清
④丙内石灰水变浑浊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5.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既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说明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
③既说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④既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图能表示人体在每次吸气、呼气时肺内气压变化的是(  )
A. B.
C. D.
7.将25克A物质和5克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克A和11克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8.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
②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④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⑤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9.下列各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收集、性质的化学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10.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装置
现象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11.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补充大棚内的CO2 B.补充大棚内的O2
C.降低大棚温度 D.降低大棚湿度
12.如图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N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MP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MN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NP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13.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小烧杯内盛放液体A,大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14.(2017八上·乐清月考)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不易燃烧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16.(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7.如图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呼气
B.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18.如图是两组物质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下列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X是O2
B.C6H12O6由三种元素组成
C.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属于分解反应
19.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B.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C.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0.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填空题
21.有A、B、C三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由此推断:A为   ;B为   ;C为   。(填化学式)
22.(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左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右图是平静吸气和呼气的胸廓变化示意图。
(1)在上左图的e点处,肺内气压比大气压   (选填“高”、“低”或“相等”)。
(2)当胸廓由A状态结束到B状态结束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可用上左图中的   段(用左图中的字母表示)表示。
23.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24.(2017八下·椒江期末)小晨同学在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一般用   法收集。
(2)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5.我国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和石油,产生的SO2遇到雨水成为酸雨.目前有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即用直升飞机喷洒碳酸钙粉末,脱硫效果可达85%,碳酸钙与SO2及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26.将24.5g氯酸钾和8g二氧化锰共热,完全反应后得残渣22.9g,残渣中含二氧化锰   g,它在反应中起   作用.
27.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   。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3)当温度在35 ℃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毫克。
(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三、实验探究题
28.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    (填气体名称)。
(2)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   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3)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   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   。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
29.小雨对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的“便携式制氧器”(如图甲所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和所用的药品。药品中甲剂是一种白色颗粒状固体,作制氧剂;乙剂是黑色固体,作催化剂。
【提出问题】 甲剂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过碳酸钠是白色颗粒状固体,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可用于制取氧气。
【设计与实验】 小雨把甲剂和乙剂带到实验室与老师共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验证出甲剂是一种含钠的物质后,小雨接着进行如下实验:用甲剂和乙剂制取并验证氧气。
(1)根据乙图得出:
①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丙图所示的仪器    (填字母),理由是   。
②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可用   法收集。
(2)装置连接完毕,装药品前应   。
(3)小雨认为氧气是由过氧化氢在乙剂催化下产生的,其文字表达式为   。
(4)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简述实验操作与现象:   。
30.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A   ,B   .
(2)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填序号).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   ,应选择的药品是   .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仪器是   .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填“a”或“b”)端导入.
(4)要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可选择 .
A.无色酚酞溶液 B.紫色石蕊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木条.
四、解答题
31.小明喜欢养金鱼,他上网查阅资料得知:鱼缸中每升水的溶氧量低于0.003克时,鱼就会死亡。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是2CaO2+2H2O===2Ca(OH)2+O2↑。请回答:
(1)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2)小明将2.88克过氧化钙放入盛有200升水的鱼缸中,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当氧气完全释放后,鱼缸中水的溶氧量是否符合最低要求?(假设产生的氧气完全溶入水,其他因素忽略不计)
32.某补钙药剂的标签主要内容如图所示,现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如下实验:取10片该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某浓度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反应后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4.5g.求:
(1)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通过计算说明每片钙片实际钙含量.说明是否与标注相符?
(3)试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3.CO2可作为塑料温室大棚的“气肥”,施用增产效果明显.科研人员为有效掌握向大棚内使用“气肥”的时机和用量,测定了一个密闭蔬菜大棚内的CO2浓度,发现一昼夜在120~600毫克/升之间波动,变化幅度远大于室外.若某个晴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试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在如图坐标系中绘出该密闭塑料温室大棚内CO2浓度日变化的大致曲线,并解释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解答】由图可知,机动车和燃煤的产生的PM2.5比较多,因此减少汽车的保有量、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都可以有效地减少PM2.5;植树造林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减少PM2.5,也是比较有效的;故A、B、C是正确的;
D、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对PM2.5没有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气体组成的无色无味的混合物;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是无味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不可燃烧;
【解答】A、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均为无色的气体;故A错误;
B、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均为味的气体;故B错误;
C、燃着的木条放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放在空气中几乎无变化,放在二氧化碳中熄灭;故C正确;
D、氧气、空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无变化;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可以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以及图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①此装置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为二氧化碳被左边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无法完成;
②要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丙内有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达到目的;
③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变浑浊,此种现象不可能;
④丙内石灰水遇到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总之,只有②④具有可能。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跟跟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解答】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B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该题集中考查了八年级化学中的气体性质;
【解答】①可以观察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也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①正确;
②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H、O元素组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可以推算出水分子中H、O原子个数比为2∶1;故②正确;
③通过白磷与红磷的对比可知,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空气中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该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也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故③正确;
④实验可以观察到瓶子变瘪,说明二氧化他可溶与水;但没有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由于呼吸肌收缩,膈肌下降导致胸腔扩大,胸膜腔负压,肺内压下降,肺内压与大气压产生压了差。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顺压力差入肺称吸气;肺缩小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经由鼻孔排出,称呼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 舒张(膈顶部上升) → 胸廓缩小 → 肺缩小 → 肺内压增大 → 气体排出 → 呼气;
【解答】吸气过程肺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小。呼气过程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D选项中0~1.5秒属于吸气过程,1.5~3秒属于呼气过程。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物质A反应后有剩余,所以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25g-10g=15g; B 没有剩余说明B全部参与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m(D)=15g+5g-11g=9g;m(A):m(B):m(C):m(D)=15:5:11:9=30a:20b:44c:18d;a:b:c:d=2:1:1:2;
故答案为:D。
8.【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为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组合而成。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0.934%,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4%,其他物质的体积分数约为0.00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但不可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用来呼吸,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解答】①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故①错误;
②二氧化碳本身是无毒的,但是会引起窒息,不用供给呼吸;故②正确;
③氧气可以助燃,但不能燃烧;故③错误;
④光合作用是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故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且是气体肥料;故④正确;
⑤二氧化碳只能采用固液不加热装置制取,而氧气可以采用固液不加热或固态加热装置;故⑤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A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点;
【解答】A、作为发生装置,要产生气体;因此导管要在试管口处而不能没入液面以下;故A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用向上排空气法;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C正确;
D、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变浑浊,要通入到溶液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解答】完成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其中的变量是有无氧气;因此②和④对比是可以证明的;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它们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
【解答】题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题图可知a点时,空气中的CO2含量较低,故此时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补充大棚内的CO2。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内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 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 储存在有机物之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它们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有机体中。
【解答】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题图,可知MP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N点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MN段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NP段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故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颇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答】在对叶片进行脱色时,由于叶绿素不溶于水而溶于酒精,所以放叶片的小烧杯内应该放酒精。由于酒精容易燃烧,直接给酒精加热,可能出现危险,所以对小烧杯进行水浴加热,则大烧杯内放的是水。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由碳、氢元素组成,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图中烧杯内壁会出现水珠,无法得出生成了二氧化碳;(2)图②实验是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从蜡烛由下往上熄灭可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3)图③电解水实验,能得到水的组成;(4)图④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通过对照实验可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实验中甲烷燃烧在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能说明甲烷含有氢元素,碳元素的检验是用澄清石灰水对生成物中是否含二氧化碳的测定来判断的,此实验中没有对C元素进行检测,不能说明有碳元素,错误;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大的气体沉在底部,蜡烛从底部开始熄灭,说明倒入的二氧化碳沉在底部可知密度较大,同时也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正确;
③既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水电解现象试管中产生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体积比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2:1,正确;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燃烧条件有三个:一是可燃物;二达到着火点;三有助燃剂。实验中板上的白磷和红磷可研究着火点,板上白磷和水中白磷可研究助燃剂,说法正确。
所以②③④说法正确,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描述结合灭火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A、根据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用电设备火焰上灭火可知,说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故错误;
B、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正确;
C、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容易汽化,故错误;
D、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物质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参加反应的是一种化合物,反应后生成了两种单质。(2)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与模型图符合,说法正确,A错误;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反应物是化合物,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不为零,生成物是两种单质,单质的化合价为零,所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说法错误,B正确;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质量守恒的微观含义就是参加反应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说法正确,C错误;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反应物是只有一种分子是纯净物,且这种分子是由两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所以是化合物,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呼气过程:呼吸肌舒张,气体从肺内排出;吸气过程:呼吸肌收缩,气体从外界进入肺内。
【解答】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肌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所以分析可知:膈肌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吸气,A说法错误;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呼气,B说法错误;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C说法错误;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D说法正确。
故选:D
18.【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此题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以及两者的区别,光合作用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者均属化学变化,依据反应的特点能量转化的事实对问题进行探讨即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人体内的葡萄糖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解:A、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素和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故A说法正确;
B、C6H12O6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B说法正确;
C、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供植物生长,故C说法正确;
D、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而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是两种化合物,所以说,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属于分解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即D说法错误.
故选:D.
19.【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A、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C、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
D、二氧化碳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CO2与CO虽然都由C、O元素组成,由于结构上的不同,两气体性质特别是化学相关差很大,CO是一种有毒气体,CO2没有毒性但含量大时也能使人窒息而亡;碳的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
【解答】解:A、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该项叙述错误;
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该项叙述错误;
C、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金刚石、石墨为同素异形体,该项叙述错误;
D、二氧化碳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该项叙述正确.
故答案应选:D.
20.【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结合氧气的制取过程与函数图象的知识点进行考查;
【解答】固体混合物受热一段时间后开始放出氧气,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氧元素的质量不变零,A正确。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B不符合该图像。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C不符合该图像。反应前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总质量逐渐减少,因此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应逐渐增大,D不符合该图像;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21.【答案】O2;S;SO2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助燃性;
【解答】B可以在A中燃烧,故A为氧气;B燃烧有蓝紫色火焰,故B为硫;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A、O2; B、S ;C、SO2。
22.【答案】(1)低
(2)bc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吸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及肺内气压的变化。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图1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1的e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2)图2的B状态表示膈顶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故是呼气过程,左图中曲线bcd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故答案为:(1)低;(2)bcd。
23.【答案】(1)①②④⑤
(2)bc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解答】(1)金属腐蚀、煤炭燃烧、生物呼吸都要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2)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不变,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获得,但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b正确;c.生物包括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故c正确;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故d正确;e.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也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故e错误。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⑤;(2)bcd
24.【答案】(1)向上排空气法
(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作灭火剂材料,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遇热易分解。
【解答】(1)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2)图示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进行倾倒,还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1)向上排空气法;(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5.【答案】2CaCO3+2SO2+O2═2CaSO4+2CO2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找出反应物、生成物,然后根据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进行书写.
【解答】解:碳酸钙和二氧化硫、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2CaCO3+2SO2+O2═2CaSO4+2CO2.
26.【答案】8;催化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解答】解:在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能够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而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因此残渣中含二氧化锰8g.
故填:8;催化.
27.【答案】(1)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
(2)20
(3)0
(4)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解答】(1)通过分析题图,可知曲线ab段表明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3)当温度在35 ℃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0毫克。(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可以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故答案为:(1)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2)20;(3)0;(4)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28.【答案】(1)二氧化碳
(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氧气;甲
(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该题是中考中比较喜欢考的题型,综合了光合作用考查了实验题的内容;
【解答】(1)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小琳向清水内吹气3分钟,是为了让清水富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小琳探究“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无影响”,利用点燃卫生香释放烟雾来模拟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其中甲装置是为了作对照而设置的;故答案为: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从甲中浮起来的圆形叶片数量最多来分析,甲装置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故答案为:氧气;甲;
(4)从实验结果看雾霾天气对光合作用是有影响的,所以不能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了避免单次实验可能造成的偶然性差错,可以多重复几次实验;故答案为: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3)氧气;甲;(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29.【答案】(1)ABCFG;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排水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过氧化氢 水+氧气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本题是实验室制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创新考法;
【解答】(1)乙图告诉我们,制氧器的制氧原理是甲剂的水溶液和乙剂混合后不需加热便可产生氧气,因此发生装置应选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一样,而且收集方法应采用排水集气法;故答案为:ABCFG;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排水;
(2)化学实验需要用密封的装置时都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3)根据题干信息书写即可;故答案为:过氧化氢 水+氧气;
(4)检验氧气要利用其助燃性来考虑;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木条复燃,则瓶内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1)ABCFG;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排水;(2)检查装置气密性;(3)过氧化氢水+氧气;(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木条复燃,则瓶内气体是氧气。
30.【答案】(1)试管;长颈漏斗
(2)ABCDF;CaCO3+2HCl═CaCl2+H2O+CO2↑;氧气;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3)酒精灯;a
(4)B;C;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常用仪器的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分析回答;(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装置分析选择的仪器;(3)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分析回答;(4)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鉴别的方法.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试管,B是长颈漏斗;(2)在实验室中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为固液混合不加热装置,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A试管、B长颈漏斗、C铁架台、D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和F集气瓶,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氧气,应选择的药品是二氧化锰和双氧水;(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进行加热,还需增加的仪器是酒精灯;由于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用如图2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端导入;(4)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无法鉴别;
B、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以鉴别;
C、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鉴别;
D、由于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可以鉴别.
故选:BCD.
故答案为:(1)试管,长颈漏斗;(2)ABCDF,CaCO3+2HCl═CaCl2+H2O+CO2↑;氧气,二氧化锰和双氧水;(3)酒精灯,b;(4)BCD.
31.【答案】(1)减小
(2)解:设2.88克CaO2完全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x。
2CaO2+2H2O===2Ca(OH)2+ O2↑
144 32
2.88克 x
=   
x=0.64克
则鱼缸中水的溶氧量为 =0.0032克/升>0.003克/升,所以鱼缸中水的溶氧量符合最低要求。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当压强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当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气体的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解答】(1)温度越高,气体越难溶解在水中;故答案为:减小;
(2)解:设2.88克CaO2完全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x。
2CaO2+2H2O===2Ca(OH)2+ O2↑
144 32
2.88克 x
=   
x=0.64克
则鱼缸中水的溶氧量为 =0.0032克/升>0.003克/升,所以鱼缸中水的溶氧量符合最低要求。
故答案为:(1)减小;(2)符合。
32.【答案】(1)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g×10+50g-64.5g=5.5g
(2)设10片片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 x 5.5g
,x=12.5g;
每片中钙含量是:12.5g× ÷10=0.5g<0.6g,实际钙含量与标注不相符.
(3)消耗盐酸中的氯化氢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y 5.5g,y=9.125g。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体中元素的作用、质量分数的计算,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进行后面计算的基础,体现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烧杯中的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2)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每片中钙的质量,即可判断钙片中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3)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求出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即可解答。
33.【答案】原因: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曲线图: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取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当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光合作用的吸收量,棚内二氧化碳量升高,反之二氧化碳量降低.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该棚内的二氧化碳呈现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化,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积累在棚内,使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每天日出前(6时左右),经整个白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18时前后使棚内的二氧化碳达到最低值,因此曲线为V字形,故答案为:
原因:早上6:00至18:00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至早上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分析】温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而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而呼吸作用随时都能进行,据此答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