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3: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月亮是古今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章的作品数不胜数,月也成了作者们情感的化身,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感悟苏轼的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听读课文,梳理脉络。
2、赏析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3、理解“闲人”的含义并分析其包含的感情。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作者简介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并用“字字对译”的方法翻译课文。
自主学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1、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3分钟
2、小组展示,1人讲解,2人板书,板书关键词即可,1人加分。
限时:5分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整天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叙述夜游承天寺的缘由
第二层:(4句)描写月下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议论抒情发感慨
限时:2分钟
二、自选角度巧赏析
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语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 “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交横”,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之情。
三、知人论世悟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一百多天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由于其好友范镇、张方平等极力营救,十二月,苏轼终于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写的。
说说你对“闲人”一词有怎样的理解?
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要求:1、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
2、小组展示:原位展示
品悟“闲人”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 的人,又指当时作者有职无权的现状,是作者的自嘲。
作者以“闲人”自居,全文中包含着复杂的感情。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也有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以及自我排遣的旷达。
四、概括主旨
文章通过写苏轼夜游承天寺所见的月下美景,折射出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五、当堂练习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