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重点)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频播放《愚公移山》歌曲。
师: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愚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他为什么被人们广为传唱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学习——《愚公移山》。
板书:愚公移山 《列子》
二、回顾复习,了解《列子》
1.师:《列子》我们并不陌生。七年级上册我们学习过其中的作品——
生答:《杞人忧天》
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列子》这本书或者其中的故事内容
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
(1)《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原书已散佚,今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
(2)《杞人忧天》一文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2.师:从体裁上分析,同学们猜测一下,《愚公移山》属于什么类型
学生根据《列子》的内容作出判断。
教师明确:对,《愚公移山》从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作为寓言,也就是说其故事是虚构的,写作的目的是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诵读,扫清障碍。
师:本文叙述生动,故事性强。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标注节奏,扫清文字障碍。
大屏幕出示:
太行(hánɡ) 万仞(rèn) 冀州(jì) 惩戒(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 魁父(kuí)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朔(shuò) 智叟(sǒu)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lǒnɡ) 孀妻(shuānɡ)
让我们齐读两遍。
2.教师范读,读准语气。
师:接下来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时候,同学们注意节奏和语气的变化。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后学生反馈收获。
预设:
节奏:
(1)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语气:
“其妻献疑”部分,应该采用关心的语气,读出担忧、疑虑的心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部分,应该读出嘲讽的语气,读出蔑视、轻视的心理。
3.自由诵读,读准读好。
学生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重音和语气。教师注意纠正其中的读音错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4.由几位同学范读课文,教师进一步指导、纠正。最后全班齐读。
四、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自主翻译,疏通文意。
师:参考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释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由教师明确答案。
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合作,释疑解难。
个人在小组内提交不理解的字词句,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共识。不能解决的,提交课堂共同解决。
3.课堂答疑,分享成果。
小组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组答疑解惑,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同时强调重点文言词语,要求学生记笔记。
预设: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今义:方向)
河阳之北(古义:山南水北。今义:阳光,太阳)
达于汉阴(古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今义:阳光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寒暑易节(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3)一词多义。
而焉
其
且于
(4)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帝感其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感动)
(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应为“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②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前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应为“(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固定句式
其如土石何(“如……何”,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句式,把……怎么样)
4.当堂测试,检验成果。
PPT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查漏补缺。
五、寻读阅读,筛选信息
1.各小组根据翻译理解,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
(1)愚公决定移山,移山过程中打动天帝,山被移走。
(2)按照情节发展概括
故事背景 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年且九十
故事开端 提出主张——讨论方案——开展行动
故事发展 反驳智叟
高潮结局 感动天帝,山被移走
2.筛选信息。
师:围绕“移山”这一话题,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
移山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痛感迂塞之苦)
移山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
移山方式 叩石垦壤,箕畚运(移山工具简陋)
移山人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移山人单力薄)
移山路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路途遥远)
移山决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移山定能实现)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筛选的相关信息,复述故事。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先在小组内讲述。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课后同学们继续诵读课文,力争早日能背诵本文。
七、作业
课后再读课文,完成第24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毅力与决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探究,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和写法。(重点)
2.理解寓意,探究质疑。(难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情况,统计背诵人数。
二、研讨课文,把握人物
1.再读课文,感知态度。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针对课后练习题第1题,速读课文,筛选信息,完成表格。
大屏幕出示:见PPT
预设: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师小结:
支持愚公移山的有: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智叟、操蛇之神。
2.对比分析,探究意图。
(1)“愚公之妻”PK“智叟”。
师: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再读相关句子,理解分析两人说话的意图。
预设:
愚公之妻 她不反对移山,只是从“献疑”的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移山
河曲智叟 他是嘲讽,是责备,语含轻蔑,有挖苦之意,其目的是阻止移山
(2)“愚公”PK“智叟”。
①师:愚公为什么坚信山能够被移走 找出原文句子回答。
学生搜寻并圈点批注。
预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②师:从“愚公”和“智叟”对待移山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观点不同,试简要分析。
预设:
愚公:是发展观。他目标远大,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念,坚信山一定能够被移走。
智叟:是静止观。他鼠目寸光,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放大了移山的困难。
③师:作者为二人命名也富有匠心,请探究说明。
预设:
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是“愚公”,一位是“智叟”。公,即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即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尊敬。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而被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而被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师小结: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智叟仅有一些小聪明。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愿同学们有大智若愚的大智慧。
三、悟读课文,理解用意
师: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本文在许多地方富有深意。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理解分析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
1.作者极力写山之高、人之老、路途远有什么用意
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3.文章结尾山被夸娥氏背走,这是不是迷信 有什么用意
预设:
1.文章写二山既高且大,愚公一家人力单薄,有老有小,土石运送路途遥远,突出困难之大,挖山不易,有力地烘托了愚公的形象。
2.文章安排“遗男”“跳往助之”这个情节,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单调,“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
3.不是迷信,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富有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四、思读故事,理解寓意
1.探究愚公精神。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天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天帝感动了
学生回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追问:什么精神
预设:
(1)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
(2)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
大屏幕出示:
愚公精神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把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定义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98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让愚公精神满神州——一九八六年元旦献词》,把愚公移山精神内涵进一步定义为“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随着时代的发展,愚公移山精神也与时俱进,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升华为“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师小结:愚公移山的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寓言故事所揭示的哲理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的原因。想一想,对于我们,你是怎样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
预设:
不惧困难,知难而进,不达目的不罢休。
2.探究《愚公移山》的寓意。
师:读一篇寓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有不同的寓意阐释。请同学们说说你从本文学习中获取的道理。可以从多角度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预设:
(1)从愚公的角度分析,我获取的是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愚公精神也就是本文揭示的寓意。
(2)从智叟的角度分析,我获取的道理是要放眼未来,敢于实践,不能被困难吓倒,要长远考虑,早做打算。
(3)从众人共同挖山的角度分析,群众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师小结:对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我相信,不是一两个同学有疑问:为什么愚公不搬家 这样花费的力气小,成本当然也就小了。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目的是告诉我们道理。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相反,如果绕山而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愿望,也体现着一种精神与态度。
五、课堂小结
“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今天已经成为时代的流行语。这句话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它既接地气,又形象地诠释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就是愚公精神。学习本文后,希望同学们也能像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冲破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让梦想变成现实。
六、作业
1.完成《愚公移山》的拓展阅读。比较本文与《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异同。
2.完成第24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智叟 对比 愚公
目光短浅 胸怀大志
安于现状 远见卓识
自作聪明 坚持不懈
智叟顽固不化遗男热情帮助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