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5 21:41: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6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饮酒》(其五)《春望》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饮酒》(其五)《春望》这两首诗。(重点)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难点)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步入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诗——《饮酒》(其五)《春望》,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讲授新课
《饮酒》(其五)
(一)助读资料。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①,了解作者的相关内容和写作背景。
预设:
1.作者简介。
作者 陶渊明 生卒年 约365—427 籍贯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 朝代 东晋
名 潜 字 元亮 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节先生
评价 我国杰出的田园诗人
作品风格 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
相关作品 著有《陶渊明集》。诗有《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等,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因而“饮酒”是一个总题,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此为第五首。
(二)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
1.读顺字音节奏。
(1)指导朗读。
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听录音范读)
大屏幕出示:
①节奏:诗歌分五言和七言等,五言诗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七言的通常按“二二三”式停顿。“三”又可继续分为“一二”或“二一”。
②诗歌都是有韵的,阅读时要找出韵脚,根据语境将韵脚读到位。
③语气、语调:语调、语气应是舒缓的。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
预设:
字音:车马喧(xuān)  东篱(lí)
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三”又可继续分为“一二”或“二一”。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
(4)老师再次范读并指导。
预设:
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②“何能尔”是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③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④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⑤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2.读懂诗词大意。
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小组交流并释疑。
3.抓住意象,想象画面。
师:意象,是诗人用以寄托情感的事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阅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重组画面,能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本诗的意象,并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预设:
意象:“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
画面:一幅恬静、优美、闲适、安逸的田园风光图。
(三)赏析,理清情感脉络。
1.理层次,理清脉络。
师:诗歌的构成有两个意义方阵,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次。
预设:
第一层(1—4句):自问自答。诗人虽然居住在“人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远”使然,关键词为“心远”。
第二层(5—10句):写诗人在“心远”境界之下看到的自然美景和达到的忘我境界。
2.抓诗眼,理解情感。
师:诗眼是诗歌中最能表达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阅读诗歌,抓住诗眼或是关键字句,完成对诗作的欣赏。诗眼存在于中心句或出现在标题上,常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
本文的诗眼你认为应该是哪个词语
预设:
心远
师小结:“心远”了,也就感情淡了。之所以心远,结合背景资料,我们知道,陶渊明远离了官场,脱离了世俗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正是诗人这种“心远”,才让他获得了人生的宁静,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3.寻证据,赏析诗句。
师:品读课文,找出诗人“心远”情怀的表现。
(生交流讨论,师点生答并引导)
预设: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从这美景中,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就是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师小结: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杂诗十二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官,归隐山林。从踌躇满志到隐居田园,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流露出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不满,也流露出愿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物我合一”的美好追求,体现了他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心志。
(四)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去改变。
《春望》
(一)诵读,感知近体诗的韵律。
1.初读回顾,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读顺字音节奏。
根据上一节课我们所掌握的朗读诗歌的方法,请同学们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诵读
预设:
字音: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节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如“破”“深”“溅泪”“惊心”“三月”“万金”“搔”“不”。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诗歌应该读出悲愤的语气。
3.点读诗歌。
点名部分学生朗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朗读,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
师:律诗,颔联、颈联一般为对偶句,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读时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4.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情。
1.抓住诗眼,把握情感。
师: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

2.“望”眼前之景,感受长安之衰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妙用“破”和“深”,体现春天的长安城因为战乱而呈现一派衰败之景——山河虽在,都城却草木茂盛杂乱,这一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国都本是繁华之地,如今却草木深深。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凄然的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承上,“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也都是美好的象征。此情此景,诗人看到美丽的繁花、听到悦耳的鸟鸣都要“溅泪”和“心惊”,或者说,连花鸟都感觉落泪惊心。这说明国家此时已残破不堪,境况十分凄惨了。“恨别”启下。)
3.探究根源。
师:对照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凄凉的景象。
预设:
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4.抓诗眼,“望”诗人之心。
师: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预设: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局,诗人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可见其忧国伤时。)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5.细思量,“望”“诗圣”形象。
师: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
预设:
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的“诗圣”形象。
读出了一个悲苦忧伤的“诗圣”形象。
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圣”形象。
师小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峰巅!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一起来背诵《春望》。
(三)小结。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当大多数人疲于奔命甚至苟且偷生时,杜甫从危难的时局出发,循着历史的脚印,去透视命比纸薄的底层百姓的生存境遇。文字与心灵的碰撞,人格与现实的交锋,成就了字字血泪的《春望》。悲愤的《春望》,渗透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怀,丈量着世间人性的高度,因此不朽!有机会,我们再来一起读读杜诗,读读杜甫的人生,读读唐朝的变迁。
三、作业
1.课外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完成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情景交融 悠闲自得
春望忧国、伤时 思亲 悲己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重点)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内涵。(重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归隐田园的乐趣;读杜甫的《春望》,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对亲人的牵挂、对自己的悲悯。下面我们再学习两首诗和一首词,体会不同诗人、词人笔下的情感。
二、讲授新课
《雁门太守行》
(一)助读资料。
1.文体知识。
歌行体
行,歌行体,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2.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世称李长吉、李昌谷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二)朗诵指导,读准读顺。
1.诵读诗歌。
师:自由诵读《雁门太守行》,同桌互读,感知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预设:
字音:金鳞(lín)  燕脂(yānzhī)  提携(xié)
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语气、语调:
一、二句中的“黑”要拖长音,“压”“摧”要重读;“金”要拖长音,“开”要重读,读出严阵以待的应敌状态,读出紧张感。三、四句要用颤音,重读“满”“凝”,读出惨烈感,读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五、六句重读“临”“重”“寒”,读出凝重感。“提携玉龙为君死”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朝廷的决心。
2.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教师巡回。在此基础上教师点读,并进一步指正。
3.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三)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1.把握意象,再现画面。
师: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探究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2)作者营造这些画面,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预设:
(1)白天: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图。
黄昏:战后惨烈图。
中夜:夜袭易水图。
(2)诗人颂扬了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2.探究写法,鉴赏词句。
师:请同学们根据前几课所学,自读诗歌,分析诗歌采用的写作技法。
预设: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的危急;“金鳞”形容铠甲闪亮如金色鳞片,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激烈)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两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场面描写: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点明主旨,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诗人引用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预设:
太子丹和燕昭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因此荆轲也好,燕昭王招揽的贤士也罢,都甘愿为君王效力,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诗人引用两个典故就是为了表现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报效君王的决心。
4.齐背诗歌,领略豪迈。
全班齐背诗歌。
(四)小结。
李贺渴望受到重用,建功立业,然而,一生不顺遂,空有报国情,可谓“满身失意,一腔豪情”。何其悲壮!今天,我们生逢其时,更要努力学习,不负时代,不负美好时光,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赤壁》
(一)助读资料。
1.相关介绍。
赤壁,是个地名,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在三国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恶战——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牧对赤壁之战的评论。
2.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传世。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山行》,散文《阿房宫赋》等。
(二)朗诵指导,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导诵读。
预设:
(1)绝句常采用“二二三”式朗读。
(2)语气重音:韵脚“销”“朝”“乔”要重读拖音。诗的前两句记叙,音调以平缓为宜;后两句为议论,音调以沉郁为宜。
2.自由诵读。
3.齐读诗歌。
4.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三)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1.把握特色,理解诗情。
师:这是一首兴感之作,诗人感慨的起因是什么
预设: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前朝遗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兴感之由。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立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感悟诗情,识兴感之心。
师:诗人凭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预设: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隐含着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的郁闷)
3.品析手法,明兴感之巧。
师: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试简要分析。
预设:
(
以小见大
即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诗歌咏史怀古,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诗人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应深刻警醒。
大屏幕出示:
(四)小结。
鬼谷子曾经说过,下等人等待机会,中等人发现机会,上等人创造机会。杜牧在《赤壁》中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是时代造成的。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让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机遇。那我们就更应把握机会,让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渔家傲》
(一)助读资料。
1.文体知识。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阕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二)朗诵指导,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导诵读。
预设:
字音:殷勤(yīn)  嗟(jiē)  谩有(màn)
节奏:词,节奏灵活多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重音语气:
“接”“连”“舞”等字要重读,以表现辽阔、壮美的气势。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视指导。
3.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大意并质疑。
上片:记梦天帝。写词人借天帝之口提出了对“我”终“归何处”的询问。
下片:回答天帝。下片紧承上片的天帝询问,做出回答。
(2)小组交流并释疑。
(三)品读词句,把握情感。
1.把握特色,理解诗情。
师:在这首记梦之作中,你读出了词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请同学们圈画词作中表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说一说其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预设:
“风休住”——已觉身无所归、心无所归、情无所归,想要借风之力去往理想之地。
“嗟”“谩”——内心的迷茫、对自己的否定,自觉空有才华却一无所用。
“路长”“日暮”——感慨年华老去,抒发晚年孤苦无依的苦闷。
“归”“去”——迫切地想要逃离现状,是现实中悲愁、苦闷心境的反映。
“殷勤”——现实中内心孤独的补偿。
2.理解写法,把握技巧。
学生分析诗句,探究写法。
预设: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梦中所见景象。“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不仅回到“帝所”,还受到天帝情意恳切地问话)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词人回告天帝。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感慨空有才华,于世事无补。)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虚实结合,回答天帝,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海上仙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师小结:词作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表现出词人刚健昂扬的气概,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
(四)小结。
词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浪漫仙境,表达了身逢乱世、怀才不遇、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但结尾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虽遭磨难,依然寻觅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语言豪迈,格调雄奇,是李清照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首。
三、作业
1.课外背诵三首诗词。
2.完成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誓死报国
赤壁抑郁不平 豪迈胸襟
渔家傲不满现实 向往自由 追求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