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情感。(重点)
2.理清文章的线索,划分层次结构,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点)
3.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见PPT
同学们,这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它们各有风姿,松挺拔,竹青翠,荷亭亭,梅幽香。它们外观不同,但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请同学们参与讨论,并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着什么品质。
预设:
松——坚贞,竹——气节,荷——高洁,梅——顽强不屈。再请学生认真观察下面的图片,对白杨的外形特征进行概括。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预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等;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及人的某种精神品质;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板书:白杨礼赞 茅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预设:
(1)重点字词。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开垦(kěn) 主宰(zǎi) 倦怠(dài) 丫枝(yā) 倔强(jué) 婆娑(suō) 虬枝(qiú) 伟岸(wěi) 傲然(ào) 宛然(wǎn) 秀颀(qí) 鄙视(bǐ) 妙手偶得(ǒu) 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恹恹欲睡(yān) 旁逸斜出(yì) 不折不挠(náo) 楠木(nán) 晕圈(yùn)
(2)以最高的赞誉、最崇敬的方式赞美白杨树。
2.了解体裁。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辨析一下,同样是散文,本文和《背影》有什么区别。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区别,教师归纳。
预设:
背影 白杨礼赞
散文种类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表达方式 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以记叙、描写为主 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以描写、抒情为主
写作特点 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达到抒情的目的
3.朗读指导,读出赞美。
师: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抒情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的句式来结构全篇。细读文本时,你会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文章脉络。请大家浏览课文,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
学生圈点勾画,并反馈。
预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预设:
(1)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所以,“实在”应该重读。
(3)这些句子都在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我们应该用高亢激昂的语气,读出一种激情和豪气。在朗读中感受礼赞时的情感美。
小结:“不平凡”既是礼赞的原因,也是课文的线索。
4.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师:请同学们依照刚才的分析,抓住文章的线索“不平凡”,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反馈。
预设: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探究写法,理解白杨树的形象
1.烘托、映衬。
师:文章第1段点明赞美的主题,第2段不直接写白杨树,却写了高原景象。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 第2段描写对刻画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筛选信息,然后小组讨论并反馈。
预设:
(1)高原景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地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2)作用: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做铺垫、蓄势。
师小结:运用烘托、映衬手法,写出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寻常,那生长于这样环境下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形象。
2.欲扬先抑。
设问:作者写白杨树,先写它是极普通的一种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什么写法
预设:
欲扬先抑。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又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写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望不到边际的黄土高原,给人一种壮美之感。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 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作业布置
完成第15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不平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分析白杨树的形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重点)
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难点)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描写精彩的句子,品析句子的美感。(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者在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课文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姿态。赞美黄土高原后又说它“单调”,之后骤然把白杨树推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作者赞美白杨树,这是写作的目的吗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品悟,合作探究
体会“不平凡”的外形美与内在美。
师:大千世界,树种繁多,茅盾为何唯独钟情于不平凡的白杨树呢 文章第5段具体描写了白杨树,让我们先来品读这一段,寻找文字的证据。
(1)白杨树的外形美。
作者刻画了白杨树怎样的外部形态 用笔圈画出相关词语。
预设:
干:“笔直”
枝:“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
皮:“银色”“淡青色”“光滑”
师小结: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进取、朴质的特点,紧扣“力争上游”(人格化的语言),使白杨树的品格呼之欲出。两个“笔直”“像加过人工似的”的反复使用,强调白杨树的傲然挺立。“银色”“淡青色”写白杨树富有生机,闪现着异样的光辉。描写白杨树的外形,未见一个“美”字,却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美感。
(2)白杨树的内在美。
师:找出文中作者描写白杨树精神美的词语。
预设:
向上发展,不折不挠,抗争精神
师小结: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统一。工笔细刻,突出力争上游,写出外形美。议中含情,对比不屈不挠,写出精神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用声音传递情感。
大屏幕出示:
朗读要求
注意作者的观察视线从平视到仰视再聚焦,声音要逐步上扬,再回落聚焦赞美,议论部分的情感要越来越浓烈,表现递进式赞美。请大家读好轻重音,把握节奏变化,用豪迈有力的语调,表现递进式赞美。
学生齐读。
三、“不平凡”的内涵
1.理解“好女子”之美。
师:茅盾把白杨树当人写,说“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树里的好女子有什么特点 代表着怎样的美
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
婆娑的姿态:如柳树,湖边绿柳,柳丝低垂,临风起舞。
屈曲盘旋的虬枝:如藤萝,在花架上缠绕盘旋。
这是一种柔美,适合在安逸的生活中欣赏。结合课本上的背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时代需要保家卫国的刚健之美。
2.感悟“伟丈夫”。
师:“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请同学们品悟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
预设:
七个感彩强烈的褒义词,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用“伟丈夫”的豪情万丈写出了白杨的特征,写好女子是为写伟丈夫做铺垫,先抑后扬,更突出了白杨像伟丈夫一样的精神品质,为下文的象征蓄势铺垫。
3.探究揭示方法。
师:请大家齐读第7段后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把写作意图揭示出来的。
学生诵读,并体会探究。
预设:
用排比句式和反问句式。递进赞美,热情激昂地赞美。
师:和陈述句对比,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是一类人;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有相似性;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挺拔英姿相似;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观察句式变化:句子越来越长,情感越来越强烈激昂;通过四个“难道”统领的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分别用“只是”“至少”“竟”“更远一点”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逐层深入地揭示出来,反问句语气强烈,排比句语气气势磅礴。读出递进式赞美,情感越来越浓烈,象征意义逐步深入。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准语气,读出气势。
4.理解共同之处。
师: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学生筛选信息,并交流所得。
预设:白杨树笔直的干给人正直之感,靠拢的枝象征着团结的精神,向上的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力求上进的品质,皮光滑并泛出淡青色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一种坚强之美。所以说白杨树的形态之美折射出来的精神与农民和哨兵身上的坚强不屈极其相似,这样就构成了象征。
5.了解象征写法。
大屏幕出示:
资料助读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40年3月受朱德邀请,到革命圣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他目睹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抗战,强烈感受到北方军民的战斗豪情,深受鼓舞,《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师:从白杨树到西北坚持抗战的军民,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联想到西北坚持抗战的军民。这种由树到人的写法,我们称之为象征。
大屏幕出示:
象征手法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意义。
师:象征手法与比喻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请看大屏幕。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 象征
比喻为修辞手法,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 象征为艺术表现手法,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属写作上的构思技巧
注重语言加工,目的是使表达更形象生动 注重言此意彼,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目的是表达深远的含义
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的,比喻往往会出现本体 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的,不会出现本体(即概念、思想、情感)
四、品析语言,探究美点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7段,并分析妙处,完成下面的表格。
大屏幕出示:
美妙之处 美点赏析
预设:
美妙之处 美点赏析
层次之美 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形体到象征。第一层次由抑到扬,第二层次逐层深入——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物到人和精神。
用词之美 大量运用褒义词。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褒义词语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崇敬好深,既在赞美白杨树,又在赞美伟大的抗日军民。
句式之美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是排比句,第一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接着三句说了三种象征意义,从普通农民说到哨兵,从具体的人说到精神和意志。“只是”“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带动着抒情议论的步步深化,让人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中洋溢着的激情。
抑扬之美 先抑后扬。作者赞美的是另一种美:白杨树的美,伟丈夫的美,作者一口气说了白杨树七种可贵的品质,高扬了时代的浩然正气。
情感之美 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议论显得动人心弦。就拿“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一句来讲,作者从各个方面颂扬了白杨树的优秀品质,而且层层递进,说了一层又一层,将白杨树美好的形象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构思之美 因物生情,托物言志。让人由树展开联想,让人由白杨树的品质想到北方的农民,让人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想到抗日军民,让人由白杨树的精神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由白杨写到人,表现出深刻隽永的意蕴。
师小结:作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运用抒情的语言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借物抒情的写法,有着许多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艺术手法,学习并借鉴,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让我们再次以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作结,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向中华儿女身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
(师生同读教材P81《题白杨图》一诗)
六、作业布置
完成第15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白杨树(描写、刻画)联想想象 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