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散文二篇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散文二篇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5 21:4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散文二篇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重点)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第16课,并完成第16课相关内容。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课时目标】
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重点)
2.课文探究,学习本文行文思路。(重点、难点)
3.品味文中语言的深刻含义,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也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还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板书: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大屏幕出示:
严文井(1915—2005), 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他创作的童话、寓言,情节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代表作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2.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于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本课中的两篇短文,都是哲理散文。
三、初读感知,诵读“生命”
1.一读标题,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反馈自己的认识。
预设:
(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永远生机勃勃。
2.二读全文,整体感知。
师:优美的哲理性散文需要诵读。请同学们诵读课文,读通读顺,思考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诵读课文。
预设:
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支撑你的这一判断
预设: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3.拟小标题,理清行文思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小标题补充完整。
第1段:慨叹有限的生命。
第2段:感动    的生命。
第3段:感谢    的生命。
第4段:赞美    的生命。
第5段:咏叹生命的奇迹。
预设
神奇 永久 永存
师小结: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的方式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的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4.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请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这些关键词。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小组内交流。
预设:
可怜→感动→感谢→赞美
师:请你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
(1)可怜:个体生命有限,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2)感动: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3)感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4)赞美: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5.探究手法,理解写法。
师:结合上述分析,请同学们探究:文章第1段说“我们都非常可怜”,最后一段却盛赞生命就是“奇迹”,采用的是何种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
欲扬先抑。先写生命易逝,人们无奈、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打动人心。
四、解惑质疑,思考生命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旁批,思考一下,你理解不了的问题有哪些
附教材旁批:
1.从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3.“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4.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
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针对教材旁批分析探究。
预设:
1.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生命易逝,人们无奈、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打动人心。
2.生命对于个体是暂时的,对于整个生命长河是不朽的。个体会消失,但生命的长河仍在继续,“一万年前”“一万年以后”都是一样的,新生命是不断创造的流动与神奇。
3.“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的生命。“合起来”指的是人类的生命。
整句话的意思是: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这是生命的奇迹。如一年一年的小草、一代一代的小牛犊,个体消逝了,整体生命却永远存在。作者从哲理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永久在于整体生命的生生不息与生机盎然。
4.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五、品读文章,欣赏语言
1.品析语言。
师:本文语言精练隽永,形象可感,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大屏幕出示: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品析:这句话言简意赅,极为睿智,饱含作者对岁月已逝的惋惜之情。
预设:
(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品析:用“凋谢的花朵”比喻生命的消亡,“色彩”芬芳”比喻思想、精神,生动形象地说明生命虽然消亡了,但是生命里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思想,这些精神、思想将永远流传下去。
(2)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品析:将“生命”和“衬衣”对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过去了的生命永远不会再返回的道理。
(3)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品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的哲理。
2.仿写句子。
师:哲理散文的语言睿智又形象,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生命的见解。
预设:
(1)生命像一棵竹笋,在泥土中孕育生机,顽强地破土而出,最终长成壮硕的绿竹。
(2)生命就像一次长途旅行,必须经历漫长的跋涉,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
六、课堂小结
个人的生命或许有限,“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鲜花与荆棘铺就的青春之路上,于悲观中发掘希望,于柔弱中寻觅坚强,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当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七、作业布置
完成第16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先抑后扬 赞美生命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相关文化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思路。(重点)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内涵。(重点)
4.品读文章,感受哲理散文的语言艺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上一课时我们了解到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个体性特征。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永久的生命》中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活着 今天,让我们聆听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读。
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二、助读资料,了解罗素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是“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以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哲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诵读课文,读通读顺,思考本文作者的观点。
学生诵读课文。
预设:
(1)重点字词。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兴味(xìnɡ)    洗涤(dí) 卑微(bēi)      牛犊(dú) 茸毛(rónɡ)     消逝(shì) 繁殖(zhí)      diāo(凋)谢 遏制(è)      濒临(bīn) 深渊(yuān)     星辰(chén) 土rǎnɡ(壤)     蔓yán(延) 飓风(jù)      俯瞰(kàn) 臼齿(jiù)      肆意(sì)
(2)(我)活着的理由。
2.师追问: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快速回答。
预设: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3.作者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
预设: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具体阐述“我”活着的三个理由;最后总结全文。
四、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请同学们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出示:
1.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
2.罗素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3.罗素同情的人类苦难,具体指哪些
预设:
1.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三是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大屏幕出示:
罗素一生有过几段爱情,他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
2.追求知识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二是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大屏幕出示:
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集中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各个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3.“苦难”指“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
大屏幕出示:
罗素从小失去双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他因反战而入狱,在晚年,他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就在他逝世的当天,他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五、品读课文,欣赏语言
师:哲理散文语言优美隽永,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的语言艺术。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品读并反馈。
预设: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鉴赏:“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浪漫色彩。
(2)第2段中提到的“深渊”“仙境”分别指什么
①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理解:“深渊”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没有爱情的世界。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于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②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理解:“仙境”是非常美好的地方,在那里没有苦难,人们都幸福地生活着,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美好的体验。
六、诵读课文,致敬罗素
1.把握形象。
师:文中作者活着的理由有三个,三种追求中的哪一个更让他执着、痛苦呢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素
学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人类于水火之中。从这里也能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渴望拯救人类于苦难的良知。作者想减轻人类的不幸,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因而他说激情将他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即使痛苦,他也没有放弃追求。
罗素是一个具有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2.关注他人。
师:人生之于岁月,只是一瞬;人生之于宇宙,何其短暂。古往今来,无数人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成为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玄机。但也有许多仁人志士为拯救民众于苦难而不懈努力奋斗,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下面列举的这几位仁人志士。
大屏幕展示: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
师小结: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故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3.反思自己。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我们的身心深深地受到了震撼。那么让我们也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
全班自由发言。教师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小结: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责任,我们有责任好好活着,为自己,也为他人。
七、课堂小结
这两篇文章选择材料、写作角度不同,但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用生动的形象或自己的一生,展现了对生命的探索,诠释了豁达奉献的人生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八、作业布置
完成第16课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责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