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6 19:4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野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颔联、颈联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使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之士引为神交密友。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见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思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美丽的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物是人非的感慨,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
叙事
战事繁忙
情由事发
出使边塞
景由事终
小结
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诗句解释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从远荆门山外渡江,
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深入探究: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深入探究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山水的留恋。
中心思想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读诗
朗读这首诗
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情感。
七言诗句的节拍:××/××/××/×, ××/××/×/××。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孤山寺
贾亭
水面初平云脚低
小组探究
1、本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本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4、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