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 )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2.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3.在一个小型湖泊内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防止藻类的爆发
C.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4.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
5.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通常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8.下图a-b表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的高低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群b种内斗争最激烈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b系统的稳定性最强
C.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
D.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坏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9.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B.生态瓶要适时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
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
D.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
10.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
11.下列有关制作生态瓶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瓶内食物链不宜过长
B.生态瓶应无色透明,
C.放置生态瓶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D.要定时向生态瓶内通人洁净空气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轻度污染的河流通过正反馈调节来恢复稳态
B.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增强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13.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
C.一般情况下,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TS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14.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比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抵抗力稳定性强,后者恢复力稳定性强
B.前者恢复力稳定性强,后者抵抗力稳定性强
C.前者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后者
D.后者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前者
15.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水草、洗净的砂、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图。下列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放在散射光下
B.该生态瓶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
C.该生态瓶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自给自足
D.该生态瓶稳定性的大小可用小鱼存活时间的长短来衡量
16.(2016高二上·东莞期末)南极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仅有的人类干扰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如图表示南极淡水湖Crooked湖中部分生物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鞭毛藻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生产者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
C.Crooked湖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D.图中所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1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食物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相叙述,正确的是( )
A.雄蜂为单倍体、工蜂和蜂王为二倍体,故一个蜂巢内所有个体构成了两个种群
B.生态系统所有生物构成捕食食物链,其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C.如某种动物在一个食物网中分别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则该动物至少处于3条食物链中
D.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19.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着稳态,一定要做到的是( )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
④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二、多选题
20.下列实例中,哪些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典型实例( )
A.树根吸收土壤中矿质元素,枯枝落叶腐烂后还给土壤
B.通过生物及理化作用使轻度污染的土壤得到净化
C.通过繁殖使一度被毁坏的树林得到恢复
D.掠夺式开发使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
三、非选择题
21.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 ,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
(3)工厂少量排污后,河流遭受轻微污染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
22.某地建设了以沼气池为核心的生产自净农业生态系统,图1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2是沼气池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自净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主要根据生态工程的 原理。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能减轻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减少了秸秆的焚烧;二是 。
(2)图1中的“基石”是 。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主要是 。
(3)图2中进料口下端开口位于沼液层的目的是 。独立的沼气池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理由是 。
2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 、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主要有 ,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
(4)若上述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人类滥采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封山育林,利用生态系统的 ,可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24.下图是某城市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在图中用箭头补充完善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2)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和 。
(3)人工湿地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其基础是 调节。
(4)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有明显的 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5)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合理调整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5.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 ,其主要原因是 。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因为此时 。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 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引起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A项错误;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B项错误;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C项错误;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属于生态系统正反馈,D项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金鱼在密闭生态瓶中存活的关键因素是氧气含量,由于CD中缺少产生氧气的生产者,B中需有生产者,但没有光照,所以它们的瓶内氧气最先消耗完,金鱼存活时间短,所以选A。
【分析】本题考查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由于藻类爆发,水草是沉水植物,得不到阳光而死亡,A正确。早期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鱼类可以控制藻类的爆发,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水草和许多动物的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由于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之外,还有人工投放的饵料,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了物种的丰富度,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A错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太大影响,故B错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可以使营养结构复杂,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故C正确。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随着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加,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故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是恢复力稳定性,故A正确,B错误。通常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故C正确。抵抗力稳定性通常与恢复力稳定性成负相关,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营养食物链关系,导致数量增长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B错。不同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不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相同,C错。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合理对生态系统开发和利用,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即物种多样性的大小,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越大,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正确。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的数量及种类,AC错。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非生物成分,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b种群密度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A正确;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则b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但是恢复力稳定性最弱,B错误;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能量最少,则a是最高营养级,C正确;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b的多样性程度最高,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图表理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生态瓶中生物种类齐全,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瓶要遵循物质循环的原理,所以不能打开瓶盖,B错误;
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C正确;
D、生态瓶不能放在强烈光照条件下,防止灼伤,应该放在散射光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浮萍、金鱼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螺蛳、虾属于消费者;泥沙、水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含有分解者.
10.【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A中生产者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属于能量流动;B蜜蜂通过跳舞传递信息,属于信息交流; D中的根瘤菌将大气中的N,转化成氨被植物利用,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C选项的内容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故答案选C。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制作的生态瓶是独立于生物圈的,所以应密封,而不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需要透明,目的是使阳光能透过。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瓶制作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轻度污染的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来恢复稳态,A错。群落在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一般越来越复杂,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B错。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C正确。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打破生态系统原来的平衡,所以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y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A正确。X可以表示恢复力稳定性,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故B正确。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生态系统来说,y代表的抵抗力稳定性和x代表的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但y值和x值成正相关,故C正确。TS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物种较多,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恢复力稳定较低,故A正确,C错误。物种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故B、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错。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解答本题关建。
1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鞭毛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
B、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没有营养级别,B错误;
C、Crooked湖是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很少,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C正确;
D、图中所示成分只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在环境恶劣的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
17.【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人类活动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B错误;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C错误;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故D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它们是一个种群,故A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故B错误。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如果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说明该生物至少在3条食物链中,故C正确。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9.【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要想一个小生态瓶较长时间保持着稳态,必须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传递率大约在10%—20%之间,那么必须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只有搭配合理才能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所以选B。
【分析】本题考查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答案】B,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树根吸收土壤中矿质元素,枯枝落叶腐烂后还给土壤,这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功能,A错。通过生物及理化作用使轻度污染的土壤得到净化,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通过繁殖使一度被毁坏的树林得到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掠夺式开发使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体现外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答案】(1)森林;次生演替
(2)丙;丙乙甲
(3)恢复力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2)物种甲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可能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而在强光下甲物质光合速率最大,所以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3)工厂少量排污后,河流遭受轻微污染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2.【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减少了动物粪便的污染,(或减少了化肥的使用等)
(2)水稻、大豆(出现蘑菇不得分);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3)保持沼气池中无氧的环境;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等成分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1)该生态系统中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在该生态系统中环境污染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秸秆的燃烧,二是动物粪便(2)“基石”即为生产者,所以从图中可知为水稻和大豆,而蘑菇属于分解者;甲烷菌等微生物为分解者,故可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3)生活在沼气池的生物为厌氧细菌,所以进口在无氧环境中以便分解;沼气池中只含分解者,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缺一不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3.【答案】(1)A→D→C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腐生)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CO2
(4)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D→C。(2)通过食与被食,适生物的数量相对稳定,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⑤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多数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4)使生态系统恢复原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4.【答案】(1)由动物指向大气中CO2,大气中CO2与植物之间双向箭头
(2)植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所含能量(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3)微生物的分解;自我调节;负反馈(只答反馈不给分)
(4)(垂直)分层
(5)能量流动关系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利用大气中的CO2,动物和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能产生CO2,图中缺少了大气指向植物的箭头、植物和动物指向大气的箭头。(2)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3)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也可以降解污水中的物质,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5)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分析】本题考查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答案】(1)B
(2)不再增加;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3)增长
(4)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图中A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是实际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2)t2时期后,种群增长率下降为0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主要是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限制了种群数量增长。(3)在t1时该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4)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 / 1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 )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引起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A项错误;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B项错误;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C项错误;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属于生态系统正反馈,D项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金鱼在密闭生态瓶中存活的关键因素是氧气含量,由于CD中缺少产生氧气的生产者,B中需有生产者,但没有光照,所以它们的瓶内氧气最先消耗完,金鱼存活时间短,所以选A。
【分析】本题考查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在一个小型湖泊内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防止藻类的爆发
C.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由于藻类爆发,水草是沉水植物,得不到阳光而死亡,A正确。早期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鱼类可以控制藻类的爆发,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水草和许多动物的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由于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之外,还有人工投放的饵料,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了物种的丰富度,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A错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太大影响,故B错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可以使营养结构复杂,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故C正确。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5.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通常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随着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加,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故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是恢复力稳定性,故A正确,B错误。通常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故C正确。抵抗力稳定性通常与恢复力稳定性成负相关,故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营养食物链关系,导致数量增长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B错。不同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不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相同,C错。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合理对生态系统开发和利用,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即物种多样性的大小,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越大,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正确。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的数量及种类,AC错。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非生物成分,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8.下图a-b表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的高低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群b种内斗争最激烈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b系统的稳定性最强
C.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
D.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坏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b种群密度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A正确;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则b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但是恢复力稳定性最弱,B错误;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能量最少,则a是最高营养级,C正确;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b的多样性程度最高,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D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图表理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9.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再生
B.生态瓶要适时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
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
D.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生态瓶中生物种类齐全,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瓶要遵循物质循环的原理,所以不能打开瓶盖,B错误;
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C正确;
D、生态瓶不能放在强烈光照条件下,防止灼伤,应该放在散射光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浮萍、金鱼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螺蛳、虾属于消费者;泥沙、水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含有分解者.
10.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C.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A中生产者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属于能量流动;B蜜蜂通过跳舞传递信息,属于信息交流; D中的根瘤菌将大气中的N,转化成氨被植物利用,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C选项的内容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故答案选C。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1.下列有关制作生态瓶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瓶内食物链不宜过长
B.生态瓶应无色透明,
C.放置生态瓶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D.要定时向生态瓶内通人洁净空气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制作的生态瓶是独立于生物圈的,所以应密封,而不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需要透明,目的是使阳光能透过。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瓶制作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轻度污染的河流通过正反馈调节来恢复稳态
B.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增强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轻度污染的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来恢复稳态,A错。群落在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一般越来越复杂,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B错。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C正确。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打破生态系统原来的平衡,所以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
C.一般情况下,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TS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y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故A正确。X可以表示恢复力稳定性,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故B正确。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生态系统来说,y代表的抵抗力稳定性和x代表的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但y值和x值成正相关,故C正确。TS值越大,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4.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比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抵抗力稳定性强,后者恢复力稳定性强
B.前者恢复力稳定性强,后者抵抗力稳定性强
C.前者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后者
D.后者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前者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物种较多,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恢复力稳定较低,故A正确,C错误。物种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故B、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5.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水草、洗净的砂、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图。下列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放在散射光下
B.该生态瓶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
C.该生态瓶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自给自足
D.该生态瓶稳定性的大小可用小鱼存活时间的长短来衡量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错。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解答本题关建。
16.(2016高二上·东莞期末)南极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仅有的人类干扰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如图表示南极淡水湖Crooked湖中部分生物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鞭毛藻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生产者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
C.Crooked湖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D.图中所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A、鞭毛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
B、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没有营养级别,B错误;
C、Crooked湖是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很少,营养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C正确;
D、图中所示成分只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在环境恶劣的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
1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人类活动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B错误;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C错误;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故D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食物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相叙述,正确的是( )
A.雄蜂为单倍体、工蜂和蜂王为二倍体,故一个蜂巢内所有个体构成了两个种群
B.生态系统所有生物构成捕食食物链,其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C.如某种动物在一个食物网中分别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则该动物至少处于3条食物链中
D.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它们是一个种群,故A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故B错误。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如果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说明该生物至少在3条食物链中,故C正确。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9.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着稳态,一定要做到的是( )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
④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要想一个小生态瓶较长时间保持着稳态,必须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传递率大约在10%—20%之间,那么必须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只有搭配合理才能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所以选B。
【分析】本题考查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二、多选题
20.下列实例中,哪些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典型实例( )
A.树根吸收土壤中矿质元素,枯枝落叶腐烂后还给土壤
B.通过生物及理化作用使轻度污染的土壤得到净化
C.通过繁殖使一度被毁坏的树林得到恢复
D.掠夺式开发使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
【答案】B,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树根吸收土壤中矿质元素,枯枝落叶腐烂后还给土壤,这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功能,A错。通过生物及理化作用使轻度污染的土壤得到净化,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通过繁殖使一度被毁坏的树林得到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掠夺式开发使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体现外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非选择题
21.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 ,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
(3)工厂少量排污后,河流遭受轻微污染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
【答案】(1)森林;次生演替
(2)丙;丙乙甲
(3)恢复力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2)物种甲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可能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而在强光下甲物质光合速率最大,所以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3)工厂少量排污后,河流遭受轻微污染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2.某地建设了以沼气池为核心的生产自净农业生态系统,图1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2是沼气池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自净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主要根据生态工程的 原理。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能减轻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减少了秸秆的焚烧;二是 。
(2)图1中的“基石”是 。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主要是 。
(3)图2中进料口下端开口位于沼液层的目的是 。独立的沼气池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理由是 。
【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减少了动物粪便的污染,(或减少了化肥的使用等)
(2)水稻、大豆(出现蘑菇不得分);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3)保持沼气池中无氧的环境;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等成分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1)该生态系统中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在该生态系统中环境污染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秸秆的燃烧,二是动物粪便(2)“基石”即为生产者,所以从图中可知为水稻和大豆,而蘑菇属于分解者;甲烷菌等微生物为分解者,故可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3)生活在沼气池的生物为厌氧细菌,所以进口在无氧环境中以便分解;沼气池中只含分解者,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缺一不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 、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主要有 ,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
(4)若上述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人类滥采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封山育林,利用生态系统的 ,可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答案】(1)A→D→C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腐生)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CO2
(4)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D→C。(2)通过食与被食,适生物的数量相对稳定,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⑤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多数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4)使生态系统恢复原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4.下图是某城市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在图中用箭头补充完善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2)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和 。
(3)人工湿地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其基础是 调节。
(4)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有明显的 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5)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合理调整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由动物指向大气中CO2,大气中CO2与植物之间双向箭头
(2)植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所含能量(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3)微生物的分解;自我调节;负反馈(只答反馈不给分)
(4)(垂直)分层
(5)能量流动关系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利用大气中的CO2,动物和植物通过呼吸作用能产生CO2,图中缺少了大气指向植物的箭头、植物和动物指向大气的箭头。(2)输入此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3)人工湿地中的微生物也可以降解污水中的物质,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5)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分析】本题考查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 ,其主要原因是 。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因为此时 。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 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 。
【答案】(1)B
(2)不再增加;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3)增长
(4)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1)图中A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是实际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2)t2时期后,种群增长率下降为0 ,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主要是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限制了种群数量增长。(3)在t1时该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4)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