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论语十二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名【 】,
字【 】
朝代:【 】
身份【 】
著作:【 】
荣誉:【 】
与孔子并称【 】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
“亚圣”
“孔孟”
孟母三迁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yǎn
guàn
rǔ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魏国人),纵横家,曾为秦国宰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的人。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设定谋划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合纵:南北纵向结盟
纵横
连横:东西横向结盟
公孙衍:(燕、赵、魏、韩、
楚)伐秦,溃败于【函谷关】
乐毅:(燕、赵、魏、韩、秦)伐齐,齐国大伤元气,秦国独霸
长平之战:(秦、赵决战)
信陵君(魏公子):(燕、赵、魏、韩、楚)大破秦军
核心
合纵:防止一家独大,保持均衡势力
连横:避免全面树敌,各个击破,后发展为范雎的“远交近攻”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发起怒来,诸侯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
害怕
用景春的话提出论题,为下文孟子的批驳树立靶子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
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怎么,哪里
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教导、训诲
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行、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
你的丈夫。
夫家。女通“汝”,你
丈夫
谨慎
告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作为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准则,标准
以......为:把......作为
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治家之道、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以“妾妇之道”的例子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顺从君意,没有独立人格,称不上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至于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居住
住宅
正确的位置
“广居”、“正位”、“大道”:
分别喻指“仁”“礼”“义”
仁
在家孝敬父母、兄长;爱众人;爱君忠君;君王也要为民众着想
礼
孔子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春秋战国)君王:48人的乐队
卿大夫:32人的乐队
义
道德生活中不可违背的准则:
”父慈子孝是孝义;
夫敬妻贤是情义;
邻里互助得仁义;
危难相救见恩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理想时,便与老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便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遵循
实现
《孟子·尽心上·忘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迷惑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
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惑乱,迷惑”
改变、动摇,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改变、动摇”
屈服,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屈服”
第②段中,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提出的观点的
孟子针锋相对,先用一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紧接着用“妾妇之道”类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一味顺从君意。接下来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原则;外部的因素也不能让其迷惑、动摇、屈服。
解释文章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4)往送之门,戒之曰
(5)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真正、确实
怎么、哪里
教导、训诲
告诫
谨慎
(6)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8)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富贵不能淫
(10)贫贱不能移
(11)威武不能屈
遵循
居住
准则、标准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使......改变、动摇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使......屈服
(12)妾妇之道
(1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4)无违夫子
道理
这,这样的人
违背
一起来赏析~
通过两个反问:鲜明的否定了景春的观点;
巧用类比推理:
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的行径,讽刺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顺从秦国,来进一步批驳景春“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
赏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赏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体现了孟子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
体现了孟子什么特点?
赏析: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道路(原则)。】
体现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与情怀。
体现了孟子何种追求?
赏析:富贵不能使人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人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人屈服意志。
表明了人不要让外界的因素影响自身的价值和道德。
体现了孟子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浩然之气
体现了孟子何种特点?
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小组讨论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的内涵、意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为人原则)
大丈夫的精髓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主旨:
本文阐述了成为一个真正大丈夫应该做到的事以及对大丈夫道德修养的要求,表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推崇和期望。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