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跋bá;B.劲jìng;C注音正确;D.纤qià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筹 行旅 修面整容 疏林薄雾
B.宏敞 摄取 内忧外患 逆水行驶
C.城郭 酒肆 无遐一顾 无所不备
D.御下 槽船 繁而不乱 结构严谨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筹→畴;C.遐→暇;D.御→卸。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准确掌握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缓缓铺陈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D.汪曾祺的出版热潮至今络绎不绝,全集出版只是这个热潮的一部分。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B.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C.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在这里属于用错对象,可将“络绎不绝”改为“源源不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梦回繁华》是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C.课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D.本文对《清明上河图》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难能可贵。
【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南宋风俗画”有误,应为北宋。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里的那些人物惟妙惟肖,看到此画的人无不连连赞叹画家张择端精湛的技艺。
B.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经济。
C.第五届遂宁观音湖荷花节开幕了,圣莲岛上的人们摩肩接踵,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D.这位女歌手有着天籁般的歌喉,她一开口,声音入木三分,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B. 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C. 摩:摩擦。踵:脚后跟。 接:碰。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D.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使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6.(2019八上·海淀月考)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来突显产品或经营特色。以下对联依次对应“一得阁”“同仁堂”“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
②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③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④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A.④②③①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④①③
【答案】B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对联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知道这些老字号经营的商品,结合对联内容匹配。“一得阁”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以生产墨汁而闻名,所以与“②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匹配;“同仁堂”是对中医药传统的献礼,也是对中医药事业的见证,所以与“③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匹配;“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所以与“①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匹配;“张一元”是张一元茶庄的品牌名,所以与“④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匹配。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对联内容的理解辨析,一定要抓住每副对联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体会,对号入座。
二、其他
7.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
【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材料;打比方
【解析】【分析】⑴这句话列举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宽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⑵这句话举出了《清明上河图》这个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句话还把《清明上河图》和北宋众多的风俗画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⑶这句话把拱桥比作是飞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⑷这句话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列数字;⑵举例子、作比较;⑶打比方;⑷引资料
【点评】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答案】(1)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2)举例子
(3)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列数字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关键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结合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得出:介绍了风筝的起源;结合“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得出:介绍了风筝的发展史和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结合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得出:介绍了风筝上图案和绘制的寓意。然后综述即可。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分析:举“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为例,说明了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要求学生结合材三的内容分析。首先概括出材料三的内容是介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人们的在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然后仔细阅读材料一。找出相应的句子即可。印证了材料一中“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这句话。
故答案为:⑴ 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⑵举例子
⑶ 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点评】(1)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使用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四、综合性学习
9.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兴趣倍增,为此,班级拟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列问题。
(活动一:画卷前世)
(1)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独白,其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①(A)句语意重复,可将“ ”删去。
②(B)句前后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
(2)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3)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人民网香港2019年7月29日电(记者 陈然) 气势恢宏的“盛世长卷”、原汁原味的宋朝工艺、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本月26日,形式新颖的《清明上河如图.0》数码艺术香港展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正式开幕,展期一个月。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艺术展是其走出故宫、走向海外的第一站,力求通过全新的数码、文化及艺术语言,令《清明上河图》“活”起来,为香港市民带来一场展现华夏瑰宝的世界级视听盛宴。
【答案】(1)①说话;②看;听
(2)(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活动二:画卷今生)
(3)古画“活”起来——《清明上河图3.0》亮相香港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概括;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1)答题时,根据题干提示进行修改。①“代言”的意思是“代表某阶级、集团或商品等发表言论或做宣传”,这里与“说话”重复;可将“说话”删去。②“看”与“吆喝”搭配不当,可将“看”改为“听”。
(2)答题时,可以先抓住画卷所描绘的舟楫往来的景象,再仿照“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的句式进行描述。如:从人们的穿着打扮,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日常生活的富足。
(3)答题时,先抓住导语“本月26日,形式新颖的《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正式开幕,展期一个月”,再结合新闻的主体内容,扣住“《清明上河图》‘活’起来”,在此基础上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说话
②看
听
(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活动二:画卷今生)
⑵ (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活动二:画卷今生)
⑶ 古画“活”起来——《清明上河图3.0》亮相香港。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图案以及文字,分别诠释图案、文字的内涵。介绍图案部分时,应抓住图案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进行介绍;介绍文字时,应抓住文字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写图案寓意则是透过图画的内容来解释图画表现的主旨。
⑶本题考查提炼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
1 / 1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同步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绢本(juàn) 翰林(hàn) 题跋(bō)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杆(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纽(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筹 行旅 修面整容 疏林薄雾
B.宏敞 摄取 内忧外患 逆水行驶
C.城郭 酒肆 无遐一顾 无所不备
D.御下 槽船 繁而不乱 结构严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缓缓铺陈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D.汪曾祺的出版热潮至今络绎不绝,全集出版只是这个热潮的一部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梦回繁华》是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C.课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D.本文对《清明上河图》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难能可贵。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里的那些人物惟妙惟肖,看到此画的人无不连连赞叹画家张择端精湛的技艺。
B.我们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经济。
C.第五届遂宁观音湖荷花节开幕了,圣莲岛上的人们摩肩接踵,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D.这位女歌手有着天籁般的歌喉,她一开口,声音入木三分,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
6.(2019八上·海淀月考)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来突显产品或经营特色。以下对联依次对应“一得阁”“同仁堂”“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
②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
③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④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A.④②③①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④①③
二、其他
7.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
(3)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
(4)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四、综合性学习
9.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兴趣倍增,为此,班级拟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列问题。
(活动一:画卷前世)
(1)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独白,其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
(A)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B)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①(A)句语意重复,可将“ ”删去。
②(B)句前后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
(2)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3)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人民网香港2019年7月29日电(记者 陈然) 气势恢宏的“盛世长卷”、原汁原味的宋朝工艺、妙趣横生的互动体验……本月26日,形式新颖的《清明上河如图.0》数码艺术香港展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正式开幕,展期一个月。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艺术展是其走出故宫、走向海外的第一站,力求通过全新的数码、文化及艺术语言,令《清明上河图》“活”起来,为香港市民带来一场展现华夏瑰宝的世界级视听盛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跋bá;B.劲jìng;C注音正确;D.纤qià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筹→畴;C.遐→暇;D.御→卸。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准确掌握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B.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C.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在这里属于用错对象,可将“络绎不绝”改为“源源不绝”。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答案】B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南宋风俗画”有误,应为北宋。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B. 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C. 摩:摩擦。踵:脚后跟。 接:碰。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D.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使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6.【答案】B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对联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知道这些老字号经营的商品,结合对联内容匹配。“一得阁”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以生产墨汁而闻名,所以与“②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匹配;“同仁堂”是对中医药传统的献礼,也是对中医药事业的见证,所以与“③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匹配;“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所以与“①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匹配;“张一元”是张一元茶庄的品牌名,所以与“④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匹配。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对联内容的理解辨析,一定要抓住每副对联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体会,对号入座。
7.【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资料
【知识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材料;打比方
【解析】【分析】⑴这句话列举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宽的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⑵这句话举出了《清明上河图》这个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句话还把《清明上河图》和北宋众多的风俗画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⑶这句话把拱桥比作是飞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⑷这句话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⑴列数字;⑵举例子、作比较;⑶打比方;⑷引资料
【点评】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使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准确、更具体、更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抓住标志词语,确定说明方法。
8.【答案】(1)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2)举例子
(3)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列数字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关键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结合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得出:介绍了风筝的起源;结合“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得出:介绍了风筝的发展史和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结合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得出:介绍了风筝上图案和绘制的寓意。然后综述即可。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分析:举“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为例,说明了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要求学生结合材三的内容分析。首先概括出材料三的内容是介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人们的在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然后仔细阅读材料一。找出相应的句子即可。印证了材料一中“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这句话。
故答案为:⑴ 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⑵举例子
⑶ 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点评】(1)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使用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9.【答案】(1)①说话;②看;听
(2)(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活动二:画卷今生)
(3)古画“活”起来——《清明上河图3.0》亮相香港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概括;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1)答题时,根据题干提示进行修改。①“代言”的意思是“代表某阶级、集团或商品等发表言论或做宣传”,这里与“说话”重复;可将“说话”删去。②“看”与“吆喝”搭配不当,可将“看”改为“听”。
(2)答题时,可以先抓住画卷所描绘的舟楫往来的景象,再仿照“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的句式进行描述。如:从人们的穿着打扮,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日常生活的富足。
(3)答题时,先抓住导语“本月26日,形式新颖的《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正式开幕,展期一个月”,再结合新闻的主体内容,扣住“《清明上河图》‘活’起来”,在此基础上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说话
②看
听
(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活动二:画卷今生)
⑵ (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活动二:画卷今生)
⑶ 古画“活”起来——《清明上河图3.0》亮相香港。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图案以及文字,分别诠释图案、文字的内涵。介绍图案部分时,应抓住图案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进行介绍;介绍文字时,应抓住文字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写图案寓意则是透过图画的内容来解释图画表现的主旨。
⑶本题考查提炼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