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7 19: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孟子》三章
  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去世,母亲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经常和邻居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眉:“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亚圣”——孟子
  众所周知,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那么对于孟子,你了解他多少呢?试着说一说吧。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良的。









整体感知,朗读训练
1.听课文朗读示范,画出文中重要的字词;
2.听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3.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所画字词的理由;
4.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相关成语如:至理名言、至高无上、如获至宝)
之:动词,到。
(找出文中其他的通假字)
(说说文中其他“之”的用法)
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边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要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开篇点出中心论点,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不是。
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扩大到治国。
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4)小组合作讨论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得道”,即“得人心”的重要性。
“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小结归纳
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检 查 预 习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是:这。
焉:怎么,哪里。
之:助词,主谓取独。
冠:行冠礼。
往:去,到。
女:同“汝”,你。
戒:谨慎。
检 查 预 习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由:遵从。
其:代指自己。
淫、移、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
合 作 探 究
一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
1.组内轮流朗读,选出读得好的同学朗读展示。
2.朗读过程中,圈点出疑难词句,先借助资料等疏通文意。然后小组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疏 通 文 意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深 入 探 究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称为“大丈夫”。
武力胁迫不能折其腰
深 入 探 究
2.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操守?
高官厚禄不能动其心
富贵
不能淫
家贫位卑不能移其志
贫贱不能移
威武
不能屈
深 入 探 究
3.在孟子看来,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1.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思 想 碰 撞
说说自己对于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识。
聊一聊自己知道的人里面有哪些算得上是“大丈夫”。









检 查 预 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qu n
yuè



zēng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举:选拔、任用。
士:狱官。
市:集市。
是:这。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空乏:财资缺乏。
拂:违背。
曾:同“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表现。
喻:了解、明白。
拂:同“弼”,辅佐。

检 查 预 习
整 体 感 知
读课文,借助下面的问题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整 体 感 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整 体 感 知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个人方面、国家方面。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理 清 脉 络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论据——历史人物
出身低微
艰苦磨砺
终当大任
论证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
深 入 探 究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孟子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历史上的名人,是否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
  不重复。
  因为这六个人分属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 入 探 究
2.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一番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生活
——思想
——行为
拓 展 延 伸
孟 子 名 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其进锐者,其退速。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拓 展 延 伸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