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句中的“苔”是指的什么植物( )
A. 藻类 B. 苔藓 C. 蕨类 D. 种子
在距今2亿多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蕨类植物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 今天我们也常见到许多优美的蕨类植物。仔细观察蕨类植物的叶, 会发现其背面有许多褐色的斑块隆起,这些隆起是( )
A. 种子 B. 果实 C. 孢子 D. 孢子囊
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其不同于被子植物的特征是( )
A. 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B. 种子外果皮较薄
C. 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D. 体内有输导组织
“大树底下好乘凉”,之所以凉快是因为水蒸气从气孔散失并带走热量,这源于植物的( )
A. 光合作用 B. 发育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 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 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D. 为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随着花卉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叶片喷塑技术被很多养殖人员在使用,这样在参展期间即使多天不浇水也能保持花卉的鲜亮。叶片喷塑的目的是( )
A. 降低蒸腾作用 B. 阻止新陈代谢 C. 阻止呼吸作用 D. 阻止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下列不属于蒸腾作用的意义的是( )
A. 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B. 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
C. 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向上的运输
D. 蒸腾作用促进了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下列不符合光合作用特点的是( )
A. 释放能量 B. 释放氧气
C.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D. 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下列关于“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操作的顺序为 B. 步骤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C. 步骤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清水 D. 步骤中叶片a与叶片b形成了对照
如图中甲瓶装入萌发的绿豆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的绿豆种子。一段时间后, 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到甲瓶中的蜡烛熄灭,而乙瓶中的蜡烛燃烧。根据实验现象, 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 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C. 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氧气
D. 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为了延长蔬菜的保鲜时间,通常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减少二氧化碳的散失,有利于蔬菜正常进行生命活动
B. 隔绝空气,降低呼吸作用
C. 保温,有利于蔬菜正常进行生命活动
D. 防止水分散失,有利于植物再次吸收
关于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和碳—氧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B. 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 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促进降水 D. 蒸腾作用只能维持植物体自身的物质运输
绿色植物分布广泛、千姿百态,它为大地增绿,为人间添彩。下列没有茎、叶分化的是( )
A. 海带 B. 墙藓 C. 地钱 D. 肾蕨
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新鲜波菜叶,做如表处理, 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 出现萎蔫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
编号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丁乙丙甲 D. 丁丙乙甲
某同学于6月中旬晴朗的一天做了如下的探究:从上午8点开始,在同一植物的相同位置上,每隔5小时摘取一片大小相同的叶子,并按时间顺序编号后低温保鲜, 等摘取了4片叶子(依次为甲、乙、丙、丁)后,同时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 颜色最蓝的是( )
A. 甲叶 B. 乙叶 C. 丙叶 D. 丁叶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滨州某些地区建起了一大批蔬菜大棚,政府请来技术员为农民讲解种植技术。以下不利于提高蔬菜产量的措施是( )
A. 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 保证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充足水分
C. 把气肥引进蔬菜大棚,为蔬菜补充二氧化碳
D. 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个过程相对独立,相互依存
B. 光合作用释放的能量供呼吸作用利用
C. 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D. 没有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
下面对绿色植物是天然“蓄水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维持生物圈水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B. 没有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则水循环无法进行
C. 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可以涵养水源
D. 林区的降水量比无林、少林地区多
如图为“鲲鹏”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其中不科学的是( )
A. B.
C. D.
如图中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一株天竺葵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知,24点时天竺葵不进行光合作用
B. a点到c点(不含a、c两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 b点对应时刻,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此时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最多
D. a点对应时刻,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达到最小值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如图所示是几种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各异的植物,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是 (填写字母代号)类植物。
(2) (填写字母代号)类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从 (填写字母代号)类植物开始已具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并且体内具有专门的 组织,所以该类植物同E类植物相比长得较为高大且结构也更为复杂。
(4)A、D两类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产生 ,但A类植物的种子外面有 包被,属于 植物;D类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属于 植物。
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它们的某些生理活动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作用。图甲是叶片结构示意图,图乙中A、B表示植物两种不同的生理活动,a、b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图丙为探究果树枝某种生理活动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结构2是 ,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它是图乙生理活动A进行的场所。
(2)图甲中的结构4含有导管与筛管,其中 能运输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
(3)图乙生理活动B的实质是分解 ,释放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
(4)把一段带有较多叶片的新鲜果树枝按图丙所示的方式处理,光照6小时后,发现其重量明显减轻,其主要原因是果树枝进行了 作用。
(5)为了提高果树移栽的成活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任写两项)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如图是研究植物散失水分的4个实验装置,将A、B、C、D实验装置在阳光下照射2小时。请分析回答:
(1)A、B两个装置中,能证明塑料袋壁上的水珠是由植物体散失的是 装置。
(2)C、D两个装置中,塑料袋壁上的水珠较多的是 装置。
(3)通过这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因此大面积植树造林可以 (填“提高”或“降低”)大气湿度。
如图是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两个实验的装置图,请结合平时的实验回答:
(1)在实验一中,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植物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发生的现象是卫生香复燃,由此证明光合作用可产生 。
(2)在实验二中,将甲、乙两个装置先暗处理,再放在阳光下几小时, 然后各摘下一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到变蓝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的结论可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之一是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 的平衡;根据实验二的原理可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加 的浓度。
(4)请补充完整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 (贮存能量)+氧气。
四、资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被誉为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天然的“蓄水池”。没有绿色植物,陆地上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也有人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
(1)绿色植物被称为绿色的“能量转化器”,是因为它能够吸收太阳能,并通过光合作用在 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以获得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能量。
(2)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制造 排放到大气中,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因此我们把绿色植物称为“空气净化器”。
(3)绿色植物被称为天然的“蓄水池”,是因为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又通过 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提高了空气的湿度,增加了降雨量,补充了地下水。茎和叶承接着雨水,能大大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树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从而减缓水从山林和草原流出的速度,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诗人袁枚对苔藓植物的生动写照,表达了即使那如米粒般微小的苔花,也要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
2.【答案】D
【解析】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生长在叶背面隆起的孢子囊内。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体内都有输导组织。裸子植物不同于被子植物的特征是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4.【答案】C
【解析】大树底下之所以凉快是因为水蒸气从气孔散失并带走热量,这源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5.【答案】A
【解析】 为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植物没有上皮组织。
6.【答案】A
【解析】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片喷塑能够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 减少对水分的消耗, 使花卉保持鲜亮。
7.【答案】D
【解析】 蒸腾作用促进了水的吸收和植物体内水、无机盐的运输,对无机盐的吸收没有促进作用。
8.【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释放氧气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贮存能量, 而不是释放能量。
9.【答案】B
【解析】 是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10.【答案】A
【解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 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甲瓶中的蜡烛熄灭;而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 因此蜡烛会继续燃烧; 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11.【答案】B
【解析】蔬菜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在贮存蔬菜时降低氧气的浓度, 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延长蔬菜的保鲜时间。用塑料薄膜密封处理的蔬菜,塑料薄膜内的氧气较少,抑制了蔬菜的呼吸作用, 消耗的有机物较少, 因此可以延长蔬菜的保鲜时间。
12.【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促进降水;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也可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藻类的主要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植物类群的特征。
【解答】
A、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BC、墙藓和地钱属于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
D、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蒸腾作用,难度不大,理解 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是解题关键。
【解答】
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叶片的下表皮上的气孔数比上表皮上的多。对甲、乙、丙、丁四组大小、质量相同的新鲜菠菜叶做表格中的处理后,甲叶片散失水分最快;由于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上的多,乙涂凡士林的部位是上表皮,因此乙叶片次之,丙叶片再次之;丁叶片因为上、下表皮上的气孔都被凡士林密封了,基本不散失水分。因此,四个叶片出现萎蔫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丁。
15.【答案】C
【解析】 甲、乙、丙、丁四片叶子摘取的时间分别是8点、13点、18点、23点,一般来说,从8点到18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在不断积累,18点以后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有机物消耗,由此可见丙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滴加碘液后颜色最蓝。
16.【答案】D
【解析】 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越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但在晚上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温度会使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增加有机物的消耗,不利于提高蔬菜的产量。
17.【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18.【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可以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没有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江河湖海中水分的蒸发也可以增加大气湿度,形成降雨。
19.【答案】D
【解析】 A项实验变量为光,将一个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不遮光,形成对照实验,A不符合题意;B项中氢氧化钠溶液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装置内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C项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D项中若验证蒸腾作用,需将透明塑料袋的袋口扎在茎的基部,不能连花盆一起扎住,D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b点对应时刻,光合作用最强,但是从b点到c点(不含c点),光合作用的强度一直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有机物一直在得到积累,这样c点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最多。
21.【答案】(1)C (2)E (3)B 输导 (4)种子 果皮 被子 裸子
【解析】 (1)图中的C属于藻类植物,它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2)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由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存,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3) 从蕨类植物开始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了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株生长利用,因此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长得较为高大。(4)A是被子植物,D是裸子植物,两者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产生种子;两者的区别是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 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22.【答案】(1)叶肉
(2)导管
(3)有机物
(4)蒸腾
(5)去掉一部分枝和叶;尽量在傍晚或阴天移栽;给移栽的植物遮阴;气温高时对叶片喷水;多带土少伤根;早晚浇足水(任写两项)
【解析】(1)图甲中1是上表皮,2是叶肉,3是下表皮,4是叶脉,5是气孔。
(2)导管的作用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作用是运输有机物。
(3)图乙中A是光合作用,B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为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
(5)提高果树移栽的成活率的措施有:去掉一部分枝和叶;尽量在傍晚或阴天移栽;给移栽的植物遮阴;气温高时给叶片喷水;多带土少伤根;早晚浇足水等。
23.【答案】(1)A (2) C (3) 叶 提高
【解析】(1)A、B两个装置,A中的塑料袋绑在了茎的基部,能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而B中的塑料袋绑在了花盆上,塑料袋壁上的水珠不但有植物蒸腾的,还有花盆中土壤蒸腾的,故而B不合理。
(2)C和D比较,叶片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行的,C中的叶片多,蒸腾作用旺盛,因而塑料袋上的水珠多。
(3)由以上现象可以得出: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蒸腾作用可以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因此大面积植树造林可以提高大气的湿度。
24.【答案】(1)氧气
(2)乙;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3)氧气;二氧化碳
(4)水;有机物
【解析】(1) 在实验一中, 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迅速伸入试管内, 卫生香复燃,说明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此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在实验二中,甲装置的水槽里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乙装置的水槽里装有清水,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甲、乙两装置中的叶片经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 甲装置中的叶片仍为黄白色,乙装置中的叶片呈蓝色。由此可以说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分析上述两个实验的结论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根据实验二的原理可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提高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以促进光合作用。
(4)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25.【答案】 (1)叶绿体 (2)光合 氧气 (3)蒸腾
【解析】 (1)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能,并通过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以获得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能量。(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3)绿色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提高了空气的湿度,增加了降雨量,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