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新闻评论
1.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于论说文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专栏评论等。
3.特点:(1)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3)广泛的公众性。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世界人民都爱好和平,但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日本右翼分子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本文写于这个大的背景之下,目的是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让人们警钟长鸣,牢记历史。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观点。
难点:
引导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践行时代赋予青少年的责任。
考点:
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目标:
1.我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2.我能把握评论中史料的特点。
3.我能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自学方法:
1.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解决本课生字词并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2.阅读这则新闻,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3.仔细阅读这则新闻,文章开头引用国家公祭鼎的铭文,大声朗读铭文,读出慷慨之意,并分析其作用。
4.认真默读关于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犯罪史实和爱好和平人士的文章片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作用。
小组合作:
1.概括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思考讨论:开头引用国家公祭铭文的作用。
3.思考讨论:叙述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事实的作用。
初衷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遁形 铭记 彰显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公祭 宝鼎 国殇
野蛮 颠倒
zhōng lù cuàn dǐ wàng rǔ mò
yì dùn míng zhāng huán
kuì jì dǐng shāng
mán diān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
1、我来播报新闻的主要内容。
文章概括了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的坚定信念。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名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
2、我来播报开头引用国家公祭铭文的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论证思路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基础题:
1.下列划线词语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妄图/迷惘 篡改/撰写 辱没/没有
B.希冀/右翼 遁形/遵循 振聋发聩/崩溃
C.呓语/ 演绎 惨绝人寰/甄嬛 国殇/流觞
D.初衷/包裹 杀戮/寥寥 彰显/章法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B.从5月26日起,央广娱乐广播《纪实春秋》栏目将长篇联播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力作——《任正非传》,为听众讲述任正非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以及催人奋进的创业故事。
C.气象组的同学每天早上都记录并收听当天的天气预报。
D.今年我省春茶生产总量平稳增长,多产地的烘青毛茶平均单价较上年增长了大约9%~ 18%左右。
答案:A
拓展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
(新闻体裁),作者分析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列举世界各地对这段历史的记忆,痛斥了
表达了 的强烈愿望。
新闻评论
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的阴谋 ,
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链接题:
《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人物性格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结合。请从下面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孙悟空 猪八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