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0 20: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Typ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苏轼
重点字词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只是
共同,一起
睡觉
于是
表示推测,大概是
散步
疏通文意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疏通文意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整体感知
游。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整体感知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在文中交代了以下要素,请试着找出来。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精读课文
“闲人”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关键句
心情
精读课文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1.因“乌台诗案”被贬。
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合作探究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具体指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一词中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