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时练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失道寡助( guǎ) 富贵不能淫(yín)
B.戒之日(jiè) 丈夫之冠也( guàn )
C.亲戚畔之( pàn) 舜发于畎亩之中( tiǎn)
D.胶鬲(gé) 人则无法家拂士( b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与民由之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6)行拂乱其所为
(7)人恒过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同 , 解释: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同 ,解释:
(3)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
(5)人则无法家拂士。 同 ,解释:
4.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思想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大师,他被尊为“ ”。
(2)《孟子》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并称“四书”。
(3)《富贵不能淫》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表达方式看,文体为 ,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综合提升
6.下面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夫差既立为王,以伯豁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豁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吴王将许之。伍子胥④甲谏日:“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⑤。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②厚币:厚礼。③委国为臣接:把国政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④伍子胥:吴国重臣,因多次进谏,受谗被赐死。⑤平:讲和。
结果:
理解:
课内精读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8.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哪三条 请用《富贵不量能淫》中的原句回答。(2分)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 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它们对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起什么作用 (6分)
拓展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日:“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日:‘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有删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至于鄙
(4)卒得反国
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被服以立 投以骨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12.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3.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 (1)放弃 (2)怎么 ,哪里 (3)准则,标准 (4)遵从
(5)选拔、任用 (6)违背 (7)犯错误 (8)了 解、明白
3、(1)畔 叛 背叛 (2)女 汝 你 (3)曾 增 增加 (4)衡 横 梗塞、不顺
(5)拂 弼 辅佐
4、(1)轲 战国 儒 亚圣 (2)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议论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1)使 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一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能实现其志愿,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其志愿,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6、结果:越国战胜吴国。
理解: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关键之处在于得民心,而得民,民心的要义就是“得道”,而这个“道”也就是孟子主张的“仁政”。
8.国不能师,不正,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开头列举了舜、傳说、胶两、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名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出身卑微,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而成就一番事业的杰出历史人物。列举他们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困重任就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10、 (1)使……痛苦 (2)同“横",梗塞 不顺 (3)边境(边远的地方) (4)终于
11、C
12、(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13、“谄谀者众”而“无法家拂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