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9 09: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分)
1.(本题6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2.(本题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3.(本题6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你遇到什么事,人家才肯帮助你。
①这样的人不需要考虑何时会露出马脚,自己的内心会一直很踏实。
②同时,因为你人前、人后脸孔合一,别人与你相处,内心也更加踏实。
③人前、人后脸孔一致的人,更有机会走向人生的远方。
④一个人内心踏实,想干点正经事就放得开手脚,假以时日,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⑤别人的内心踏实了,自然也就愿意向你交出心来。
A.③④②①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③①②⑤ D.⑤②①③④
4.(本题6分)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颁发: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B.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C.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
D.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建树:建立的功绩。)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5分)
5.(本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战士们冲破敌人重重阻遏,歼灭和击溃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那气势只能用“锐不可挡”来形容;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遗愿)设立的,是为了(奖励/鼓励)那些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在第9届亚运会中夺得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雄姿/英姿),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朗读《一着惊海天》,我们心潮彭湃,豪情万丈,①②③,在同一时刻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遏(è)锐不可挡 B.歼灭(qiān)心潮彭湃
C.击溃(kuì)豪情万丈 D.冠军(guān)震耳欲聋
(2)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遗嘱 鼓励 英姿 B.遗愿 奖励 雄姿
C.遗愿 奖励 英姿 D.遗嘱 奖励 英姿
(3)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追思与缅怀 ②光荣与梦想 ③决心与信念
B.①光荣与梦想 ②决心与信念 ③追思与缅怀
C.①追思与缅怀 ②决心与信念 ③光荣与梦想
D.①光荣与梦想 ②追思与缅怀 ③决心与信念
三、综合性学习(共20分)
6.(本题20分)阅读下列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5月4日下午,淮扬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根据事赛作品的内容,比赛分为“传承”“跨越”“展望”三个篇章。形式包括学生朗诵、师生合诵等。共22个参赛节目和2个表演节目。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师生合作的朗诵《相信未来》获得“最佳风采奖”。本次比赛由学校教务处主办。部分学生家长应邀观看了比赛。
四、现代文阅读(共41分)
(本题26分)阅读《“飞天”凌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7.(5分)一句文章内容补写下列对联。
上联:忆往昔,邓工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8.(6分)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下面句子划线部分的精妙之处。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9.(5分)原文在“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一句后,还有一句:“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十七岁的周继红,已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选入课文时把这句删掉了,你认为这样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10.(4分)吕伟跳水的整套动作只有1.7秒,作者是如何让读者从容欣赏和品味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11.(6分)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则新闻评论,侧重评论了中国姑娘夺取冠军的1.7秒在现场所引起的巨大反应。
B.文章开头写“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目的在于渲染赛场热烈气氛,比赛紧张,扣人心弦。
C.“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与标题呼应。
D.文章一开头只说“她”而不直接说出吕伟的名字,是因为文章用的是第三人称写法有很大的灵活性,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本题15分)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回答问题。
12.(7分)这则消息的导语是哪一句?
13.(8分)文中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资料及其主要成就,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B2.B3.B4.A5. C D A6.淮扬中学举行经典诵读比赛7.看今朝,吕伟惊天一跳(精彩一跳)夺难(夺冠、夺金、金牌、桂冠)展风采(竞风流显风采,展英姿) 8.角度一:修辞用的好,“像轻盈的箭”用比喻手法写吕伟身体笔直,动作规范:“白色的气泡拥抱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吕伟跳的精彩:角度二:拟声词用的好,“哧”呼应“箭”,生动地写出了运动分入水的精彩表现。角度三:侧面描写用的好,“四面水花悄然不惊”侧面写水花来表现其跳的精彩。 9.示例一,不好,这样就不能照应后文印度观众的话,体现不出我国体育人才之多。
示例二:好,因为本文是报道运动员吕伟夺冠的新闻特写,另一位运动员获奖与报道主题无关。 10.(1)作者的巧她之处在于把跳水的瞬间动作进行了画面的分解“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描写,像镜头一样。所以能让读者从容欣赏品味。
(2)要善于观察,抓住人物(事件)特点来写:要在写作过程中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要发挥象善用修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1.C
12.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13.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的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