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空气》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植物的叶在制造养料的过程中能产生(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2.下列能将物体的像放大倍数最多的是( )。
A.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使用
B.电子显微镜
C.光学显微镜
3.下列特征不属于空气的是( )。
A.看不见 B.没有颜色 C.很重
4.我们知道,空气在水中能形成气泡,这说明( )。
A.空气占据空间
B.空气在水中漂浮
C.空气是一种气体
5.制作“热气球”时,点燃蜡烛的目的是( )。
A.加热袋中的空气
B.加热教室里的空气
C.让我们感觉热一些
二、填空题
6.利用________,我们可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7.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温度差异主要和_______________的照射有关,所以归根结底,是太阳的热能使地球上的空气流动而形成了_______________。
8.空气在不同的容器里面有________的形状。
9.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里面的空气和35枚大头针同重,空气的体积_____,大头针的体积______。(填“大”或“小”)
10.注射器中装半管空气,往里压活塞,说明空气可以________,松手发现活塞会弹回去,说明__________的空气有弹性。
三、判断题
11.人们把空气的流动称为风。( )
12.空气被压缩是空气微粒数量减少。( )
13.有时空气会占据空间,有时又不占据空间。( )
14.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捕捉不到的。( )
15.用同样大小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两者都可以被压缩。( )
四、连线题
16.请将下面空气微粒的状态与相应的实验操作进行连线。
五、排序题
17.以下是做“热气球”的实验步骤,请你把正确的步骤按顺序填在下面横线上。
(1)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子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2)重复几次实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3)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4)准备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一个纸筒和一支蜡烛。
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
18.通过模拟风的形成的实验,你能说一说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19.冬天为了让洗后的衣服快速凉干,我们经常会把湿衣服挂在炉子或暖气片的上方,这是为什么?
七、综合题
20.构建思维导图(将合适的科学概念填写在相应的方格中)
科学概念:有质量、占据空间、流动性、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21.在学习了空气单元之后,小明回家还想利用装水的玻璃容器、去掉底部的矿泉水瓶子和乒乓球继续研究空气的性质。
(1)小明先将矿泉水瓶拧紧瓶盖,竖直扣入水中,看到如图1的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
(2)小明又将矿泉水瓶的瓶盖取掉,再次竖直扣入水中,看到如图2的现象,现在瓶子里的空间被________占据。这一次,水能进入瓶子中,还由于空气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3)小明再将矿泉水瓶的瓶盖重新盖上,但是在瓶盖上扎了一个很小的小孔,那么将瓶子竖直扣入水中后,立刻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在瓶子的________。五分钟后,乒乓球可能在瓶子的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中国古代著名的“孔明灯”就是热气球的最早雏形。孔明灯起源于三国时代,由诸葛亮(孔明)首创。当时为了在城内传递军情,利用热气球原理制成孔明灯,用于联络,这是现今世界上热气球的先驱,也足以体现中国古人高超的智慧。
2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 ( )
23.“孔明灯”最早是用来传递军事信号的。 ( )
24.孔明灯利用了空气被压缩的原理。 (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2.B3.C4.A5.A6.天平7. 太阳 风8.不同9. 大 小10. 被压缩 被压缩11.√12.×13.×14.×15.×16.17.4 1 3 218.空气流动形成了风。19.这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热空气可以加快衣服里水的蒸发。20.21. 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 水和空气 会流动 底部 中部 水从瓶子下端流入瓶子中,把空气从小孔中“挤”出去了22. 23.√ 2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