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能力提升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能力提升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10 06: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能力提升——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达标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小肠肠腺发达,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不只有组织液
B.葡萄糖通过“消化道→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路径使血糖升高
C.肠脂肪酶只在内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
D.肠道可吸收钙和磷等元素,某些脂质可促进该过程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有几项(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3.下图表示人体局部细胞及其周围的生存环境(图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中有淋巴细胞
B.⑤为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C.若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状态下④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③处
D.若图中①为胰腺细胞,则其分泌的胰蛋白酶释放在③、④、⑤中
4.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C.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尿素浓度低于①处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后,①中的H2CO3,可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5.下表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量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I-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减少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相同
6.人类致盲原因之一是青光眼,青光眼是房水过多导致的。房水是由睫状体产生的,充满在眼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激液体。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房水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B.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
C.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D.泪液是房水直接外排形成的一种液体,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7.内环境渗透压可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组织水肿,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织水肿的发生主要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晶体渗透压失衡有关
B. 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易引发组织水肿
C.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积水可能是肺部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蛋白外渗造成的
D. 静脉输入白蛋白配合利尿剂可快速缓解肝癌晚期患者腹部积水
8.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
C.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
9.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各处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部分,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某同学在烈日下参加足球比赛时突然晕倒,最合理的注射液是葡萄糖溶液
C.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D.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10.徒步是有目的地在城市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户外运动方式。某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一次较长时间的徒步运动使其脚掌磨出了“水泡”,但是几天后“水泡”又消失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主要由血浆中的水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B. 水泡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C. 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人们可以使用针或剪刀直接将水泡戳破,从而将水泡里面的水排出
11.如图所示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表示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甲、乙、丙为内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中的蛋白质减少或丙→甲流动受阻,均会导致组织水肿
B.正常情况下与甲相比,乙中的浓度较高,浓度较低
C.人体摄入酸性或碱性食物后,内环境pH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D.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了通过图中的a、c,还可以通过皮肤
1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Ⅳ是泌尿系统,Ⅴ是皮肤
B.食物的营养物质通过Ⅱ和Ⅰ系统进入内环境
C.乙和丙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乙>丙
D.甲乙丙占体液的2/3
13.为了探究血浆pH能维持稳定,设计实验比较①蒸馏水、②人工配制的缓冲液、③血浆分别滴加0.1mol/LNaOH和0.1mol/LHCl后pH变化的情况。下列关于实验设计和分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和③在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没有明显变化
B. 本实验中①和②属于对照组,③属于实验组
C. 无论是缓冲液还是血浆中都含有碱性和酸性物质
D. 随意增加NaOH和HCl的浓度不影响实验结果
14.“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人碱性类食物。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B.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暂时降低
C.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等离子有关
D.人体各细胞所在的内环境pH大致相同,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发生剧烈变化
15.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C.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
D.③⑤⑧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
1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内环境稳态的形成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都需要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
C.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D.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
17.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稳态的前提是外界环境相对稳定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激素和抗体都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具有特异性,都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引起血浆pH明显降低
18.生物个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小肠、甲状腺、乳腺产生的分泌物,均进入内环境中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血糖浓度、尿液成分、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6分。
19.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___________。(至少一个)
(5)如果该图为肌肉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_____,抗体存在于上图中的_____部位(填标号)。
20.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_________。图乙中,B液为___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调节网络下进行。
(4)红细胞所携带的O2被胰腺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经过_________层磷脂分子。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_________。
(5)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的含量有关;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_________(填字母),将导致_________。
21.图甲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图乙表示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而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的形式运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①~⑤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有_____(填序号)。构成人体的体液中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2)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较多的是_____。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来反映。目前普遍认为,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血浆中CO2主要来自_____(生理过程)。图乙中CO2进入红细胞后,数量_____。根据细胞的特点和含量,可推测进入血浆的方式为_____。
(4)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_发生改变,促进O2释放并扩散到____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若红细胞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则至少穿过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5)从图中可看出,由于红细胞内H2O被消耗和_____的进入,使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红细胞。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内环境是外界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有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有组织液和淋巴液,A正确;葡萄糖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组织液,再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使血糖含量升高,故经过的路径是消化道→细胞内液(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组织液→细胞内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B正确;肠脂肪酶是在肠道中将脂肪水解的,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脂质中的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D正确。
2.答案:B
解析: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错误;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可以分布在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③正确;④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分,④错误;⑤胃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⑤错误;⑥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唾液淀粉酶分泌后也进入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⑥错误;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进入了组织液,属于进入了内环境,⑦正确;⑧输卵管内的液体,不是内环境,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⑧错误。故选:B。
3.答案:D
解析:A、②是淋巴,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A正确; B、⑤为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若图示为肝组织,则饥饿状态下肝细胞会把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浆中,则④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③处,C正确; D、若图中①为胰腺细胞,则其分泌的胰蛋白酶(一种消化酶,属于大分子物质)将由导管输送到十二指肠处,不可能出现在③、④、⑤中,D错误。
4.答案:C
解析:A、如果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A错误;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血浆中应该富含营养,而尿素是经过组织细胞代谢之后产生的,故⑤处血浆中尿素的浓度低于①处,C正确;D、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与①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然后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多于的水分随尿液排出,从而使pH基本稳定,D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属于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③属于组织液,②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③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由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和蛋白质含量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故根据表中数据可知,④为细胞内液,C正确;人体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处于相对稳定和动态变化中的,即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相似,但不一定完全相同,D错误。
6.答案:D
解析:房水的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可以看出房水是虹膜、角膜和晶状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属于组织液,A正确;如果房水过多,可导致青光眼,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可以减少房水的量,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B正确;根据题干中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可以看出房水中的蛋白质和葡萄糖都少于血浆,而房水(组织液)和血浆都属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应该相当,所以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C正确;泪液是泪腺分泌的,不是房水直接外排形成的,D错误。
7.答案:A
解析:A、由于渗透压是由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组成,二者的平衡构成人体渗透压平衡,所以组织水肿的发生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失衡都有关系,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水肿的发生主要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胶体渗透压失衡有关,A错误;B、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液增多,引发组织水肿,B正确;C、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积水可能是肺部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蛋白外渗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液增多,C正确;D.静脉输入白蛋白增加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液回流,利尿剂有利于人体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二者配合使用有利于将组织液中的水分带出体外,可以快速缓解肝癌晚期患者腹部积水,D正确。故选A。
8.答案:C
解析:图甲中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图乙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A错误;淋巴管和血管之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直接相通,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血浆中,B错误;氧气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错误。
9.答案:B
解析: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A正确;某同学突然晕倒,应该是低血糖的症状,需要补充葡萄糖溶液为身体提供能量,同时该同学在烈日下的运动过程中会丢失较多的水分和无机盐,为了维持身体水平衡和渗透压平衡,还应该补充一些生理盐水,故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注射液是葡萄糖生理盐水,B错误;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可以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中的水进入血浆,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C正确;正常情况下,a(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淋巴液),D正确。
10.答案:D
解析:徒步运动使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血浆中的水通过毛细血管渗出到组织液可形成水泡,A 、B 正确;由于组织液中的液体可以渗入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因此水泡会自行消失,C 正确;针或剪刀上可能会有杂菌,此外挑破水泡外的皮,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细菌可能很快入侵,D 错误。
11.答案:B
解析: A.如果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导致液体更多地流向组织液,或者淋巴回流受阻,都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正常情况下,由于组织细胞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因此生成组织液中氧气含量较高二氧化碳含量较低,而回流组织液中氧气含量较低而二氧化碳含量较高,B错误;
C、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当人体摄入酸性或碱性食物后,内环境pH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C正确;
D、代谢废物除了通过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皮肤排出,D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据图可知,Ⅳ和Ⅴ可以将代谢废物等排出体外,故Ⅳ是泌尿系统,Ⅴ是皮肤,A正确;
B、食物的营养物质通过Ⅱ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Ⅰ循环系统的运输进入内环境,B正确;
C、甲、乙、丙依次是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红细胞中扩散进入血浆中的氧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因此乙血浆中的氧气浓度高于丙组织液,C正确;
D、甲、乙、丙等共同构成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占体液的$\frac{1}{3}$,D错误。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A、②人工配制的缓冲液、③血浆都具有缓冲作用,因此在加入酸或碱后pH都不会发生很大变化,A正确;
B、本实验中已经设置对照组,即①蒸馏水为空白对照,②人工配制的缓冲液、③血浆分别滴加0.1mol/LNaOH和0.1mol/LHCL为实验组,B正确;
C、无论是缓冲液还是血浆中都含有碱性和酸性物质,以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
D、缓冲液和血浆调节pH的能力是有限的,故不能随意增加NaOH和HCl的浓度,D错误。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A、内环境pH、渗透压、温度等理化性质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B、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成乳酸,不是组织液,B错误;C、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2CO3、/等缓冲对的调节有关,C正确;D、人体各细胞所在的内环境pH维持相对稳定,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发生剧烈变化,D正确。
15.答案:A
解析:图中显示的是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但内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神经系统释放到内环境中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免疫系统释放到内环境中的信号分子为细胞因子,内分泌系统分泌到内环境中的信号分子为激素,B正确;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可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相互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各自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三者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C正确;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三者间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D正确。
16.答案:D
解析: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所以内环境稳态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形成,例如血液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参与,故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调节都需要许多器官、系统的参与,B正确。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不可能适应任何环境变化,D错误。
17.答案:B
解析:A、外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错误;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B错误; C、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不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D、血浆的pH值为735~7.45,由于血浆中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所以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不会使血液pH明显降低,D正确。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进入消化道,不是进入内环境,B错误;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尿液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19.答案:(1)②③
(2) 自由扩散;6;三
(3)②中含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含量少
(4)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等
(5)二氧化碳、尿素等
(6)核糖体;②③④
解析:(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内是②血浆,外是③组织液。
(2)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首先穿过1层红细胞膜,再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最后穿过2层线粒体膜参与有氧呼吸,故共6层膜。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③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组织水肿的实例很多,如: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都会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组织水肿,另外局部组织代谢过于旺盛、毛细淋巴管阻塞等等也会导致组织水肿。
(5)血液流动的方向为A端到B端,肝细胞会吸收血浆中的养料和氧气,再将自身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运出细胞进入血浆,所以B端二氧化碳、尿素等会增多。
(6)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20.答案:(1)泌尿系统、皮肤血浆
(2)降低(或下降)缓冲物质(或NaHCO3)
(3)神经—体液—免疫
(4)1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5)无机盐和蛋白质;A;组织水肿
解析:(1)分析题图,图甲中,a与气体交换有关,表示呼吸系统,b与养料的摄入有关,为消化系统,c与废物的排出有关,表示泌尿系统。
(2)病人呼吸受阻后,细胞供氧不足,有的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使血液中的pH下降,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反应,声称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外界中的氧气要进入红细胞,需要穿过的结构有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红细胞膜,其中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至少有一层细胞组成,各需要穿过两层膜,故共需要穿过5层膜。
(5)图乙中,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1.答案:(1)①③;组织液
(2)细胞内液;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神经—体液—免疫
(3)细胞呼吸(或有氧呼吸);增加;协助扩散
(4)空间结构;组织液(或血浆或内环境);6
(5)Cl-
解析:(1)本题考查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内环境理化性质,以及信息获取能力。图中细胞A与血浆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细胞B与淋巴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细胞C和细胞D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血浆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液,淋巴液单向进入血浆,因此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来反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组织细胞进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中:血浆中的CO2进入红细胞与H2O结合形成H2CO3,H2CO3电离形成H+和,的数量增加导致细胞中浓度较高,运输无机盐离子需要载体,所以推测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4)由图乙可知,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与其结合的O2释放出来,扩散到组织液,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若红细胞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则至少穿过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才能被利用,即至少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5)由于红细胞内水与二氧化碳结合,水被消耗,而Cl-又不断进入细胞,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