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生物人教必修3(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生物人教必修3(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10 06:0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稳态 基础夯实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叙述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C.自养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2.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关系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C.蓝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4.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为鱼甲消化道内有鱼乙、河虾;河虾消化道内有水蚤、小球藻;鱼乙消化道内有水蚤、河虾;水蚤消化道内有小球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生物形成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河虾、鱼乙、鱼甲
C.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铅、镉等重金属会在鱼甲体内富集
D.鱼乙与河虾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5.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包含4条食物链,狐狸占据4个营养级
B.图示食物网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C.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只缺少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兔、鼠和草食昆虫在图中不同食物链中都位于第二营养级
6.“……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下列关于该句古文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次级消费者 B. 蝉与园中土壤内的蚯蚓都属于分解者
C. 该园只有捕食关系无竞争关系 D. 该园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数量越多,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越低
B.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
C.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就越大
D.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多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⑦代表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代表生产者,丁代表分解者
B.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甲、乙、丙同化能量之和
C.过程②③④⑤是指生物的有氧呼吸
D.过程⑥⑦中流动的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
9.下图是研究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四种关系密切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只有D
B.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C.如果去掉丁,则对碳循环没有影响
D.乙、丙、丁中的碳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甲中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字母a~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代表循环途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的循环
B.图中的b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a、b、c参与构成的食物链,一般都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D.若将图中d改为热能,则该图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1.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无关的是(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缩短或延长日照时间以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玉米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B.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密切相关
C.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大小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密切相关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种类多少无关
13.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下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的是( )
A.某森林经过火灾后,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植株
B.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
C.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增长
D.某森林食虫鸟的数量因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平衡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其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C.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用散射光代替直射光照射生态缸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
15.下列关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
B.可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D.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以维持其稳定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稻田中放养草鱼,会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
C.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
17.如图表示Ⅰ、Ⅱ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富集现象能发生在Ⅰ中,而不会发生在Ⅱ中
B.能量可沿食物链进行循环流动
C.生态系统Ⅱ没有呈现正立的生物量金字塔是因为浮游植物纤维素少
D.流经生态系统Ⅱ中浮游植物的能量多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
1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①仅指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图中的B与C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图中呼吸作用的过程包含②⑥⑦过程
D.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
19.[不定项选择]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个体的生活过程中不需要信息传递
B.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关系
C.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D.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植食性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牧草不利
20.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相反关系
C.本图不能表示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D.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三、非选择题:共3题,共30分。
21.如图为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填图中生物)。大角猫头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__。
(2)若鹰的数量因某种原因明显减少,则田鼠的数量__________,最后趋于稳定。图中捕食关系的形成是长期__________的结果。
(3)要保证该生态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能量增加,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
(4)与该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土壤中有机物质可能更多,原因是_________。
22.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_________,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得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________。
(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多地的考察中,以“两山”理论定主基调,明确各地区绿色发展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绿水”主要是指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到大气中的水汽,生态系统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淡水”,它们可以来自_________(从“池塘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中选择)。请你从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各种类型的消费者以食物为核心构成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复杂的_________,就是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_________的能力就越强。
23.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其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代表能量的数值(单位J·cm-2·a-1);图乙表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甲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图甲中代表分解者的是__________。
(2)若图甲中A未被利用的能量是700J·cm-2·a-1,则A、B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C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有__________J·cm-2·a-1。
(3)向该生态系统中丢弃少量污染物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_______。
(4)若图甲表示农田生态系统,则进行田间管理时,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作物的产量会提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
(5)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图乙中哪种稳定性会增强 __________(填“a”或“b”)。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细菌中的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但它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植物中的猪笼 草既可以充当生产者,也可作为消费者。
2.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a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最快,以此类推,b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大于c,故分解落叶的能力为a>b>c,A正确。
3.答案:D
解析: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蚯蚓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错误;蓝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错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D正确。
4.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题述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共5条, A错误;根据A项分析,该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河虾、鱼乙、鱼甲,B正确;鱼甲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会出现重金属富集现象,所以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铅镉等重金属会在鱼甲体内富集,C正确;鱼乙可以以河虾为食,同时二者都可以水蚤为食,所以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D正确。
5.答案:D
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最高营养级,所以图中存在的食物链:草→兔→狐狸;草→鼠→狐狸;草→草食昆虫→吃虫的鸟→狐狸;草→草食昆虫→肉食昆虫→吃虫的鸟→狐狸。图中共包含4条食物链,狐狸分别占据第三、四、五3个营养级,A错误。图示食物网中不同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同时具有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如吃虫的鸟和肉食昆虫之间,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C错误。兔、鼠和草食昆虫在图中不同食物链中都位于第二营养级,D正确。
6.答案:D
解析:分析古诗可以判断,其中蕴含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即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三级消费者,A错误;蝉属于消费者,B错误;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如该园中都以同种植物为食的动物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该园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D正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会随营养级数量的增多而降低,A错误;某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的差就是净生产量,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B正确;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可能越多,但是体型不一定越大,C错误;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D错误。
8.答案:C
解析:甲固定光能,为生产者;丁分解粪便、遗体残骸等,属于分解者,A正确;能请沿着食物链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甲同化的能量是流进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丙 同化能量之和,B正确;分解者的异化类型包括好氧型、厌氧型及兼性厌氧型,因此⑤可表示微生物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C错误;甲、乙和丙之间物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物质是能馕的载体,D正确。
9.答案:D
解析:图中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其中A为植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消费者有B、C、 D,A错误;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错误;丁为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粪便、遗体等有机碳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如果去掉分解者,腐殖质中的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受阻,即碳循环受阻,C错误;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三者中的碳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甲(无机环境)中,D正确。
10.答案:B
解析:根据物质循环的定义,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循环,不是化合物CO2的循环,A错误;图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可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c表示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C错误;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若将d改为热能,由于热能不会被生产者吸收,不能指向a,故该图不能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错误。
11.答案:D
解析:性引诱剂的重要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交尾,生产中常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降低害虫种群密度,运用了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A不符合题意;植物根据开花需要光照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等,利用植物的这一特点,创造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可以使植物提前或延后开花,其运用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B不符合题意;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运用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C不符合题意;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D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森林经过火灾后,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植株,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A不符合题意;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使该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B不符合题意;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增长,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C符合题意;森林食虫鸟的数量因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使害虫种群的增长受抑制,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D不符合题意。
14.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A错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B正确;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就会提高,C正确;制作生态缸时,用直射光照射可能会引起缸内温度过高,稳定性下降,用散射光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种情况,有利于维持生态缸的稳定性,D正确。
15.答案:A
解析:对生态系统适当的作用和影响,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A错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食物网更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可提高其稳定性,B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此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甚至丧失,C正确;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为了维持其稳定性,应加大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D正确。
16.答案:BCD
解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放养草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其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正确;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C正确;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属于腐生型异养生物,因此该甲虫属于分解者,D正确。
17.答案:ABC
解析:左图食物链为玉米→牛→吃牛肉的人,右图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鱼。生物富集现象在Ⅰ和Ⅱ中都能发生,A错误;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循环,B错误;生态系统Ⅱ呈现倒立的生物量金字塔主要是因为浮游植物多为单细胞藻类、繁殖快、含纤维素少,可以整个被浮游动物吞食和消化,并迅速地转化为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C错误;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流经生态系统Ⅱ中浮游植物的能量多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D正确。
18.答案:ABD
解析:无机环境中CO2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库、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分解者构不成竞争与捕食关系,B错误;题图中的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即②⑥⑦,C正确;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圈中的循环,D错误。
19.答案:AD
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A项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生态系统各成分间存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C项正确;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和牧草均有利,D项错误。
20.答案:ABC
解析: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越弱,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成相反关系,B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与题图不符,C正确;除去农田中的杂草,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使其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21.答案:(1)草和乌饭树;第三、四营养级
(2)先增多后减少;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该生态系统呼吸消耗的总能量(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总量大于输出总量)
(4)冻原生态系统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图中所示的草和乌饭树;在食物链“草→蝗虫→鼩鼱→大角猎头鹰”中,大角猫头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在食物链“乌饭树→臭鼬→大角猫头鹰"中,大角猫头鹰处于第三营养级。
(2)若鹰的数量因某种原因明显减少,则田鼠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图中捕食关系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或共同进化)的结果。
(3)要保证该生态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能量增加,前提条件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该生态系统呼吸消耗的总能量。
(4)与该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故其土壤中有机物质可能更多。
22.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结构和功能
(2)池塘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环境中的非生物和能量制造有机物,在满足自身生命活动需要的同时,促进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为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提供了食物和能量来源,为分解者提供了食物和能量来源
(3)营养结构(或营养关系);外界干扰
解析:(1)结合图示中“太阳”“二氧化碳”“无机物”等信息,可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需要明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两个关键知识层次。
(2)淡水不来自海洋生态系统;对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方面需结合生产者与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三者的关系描述,另一方面,要结合“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食物关系”,呈现出“物质转变与能量转换”关联关系描述。
(3)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关系);食物网复杂主要有利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即增强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23.答案:(1)A→B→C;E
(2)12.5%;12
(3)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除草可以使流向草的能量流向农作物,除虫可以减少农作物的天敌。这两种方式均可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a
解析:(1)图甲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D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为分解者;食物链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即图中的A→B→C。
(2)图甲中B的同化量为200J·cm-2·a-1,A的同化量为600+200+100+700=1600J·cm-2·a-1,故A、B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600×100%=12.5%;C固定的能量值为20J·cm-2·a-1,其中8J·cm-2·a-1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为20-8=12J·cm-2·a-1。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向该生态系统中丢弃少量污染物并不会对其造成明显的影响。
(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除草可以使流向草的能量流向农作物,除虫可以减少农作物的天敌。这两种方式均可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农作物的产量会得到提高。
(5)图乙中的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农田生态系统弃耕后,杂草等会增加,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