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专题·迁移·发散专题一专题二章末复习方案与全优评估检测·发现·闯关归纳·整合·串联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个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年轻型(增长型):0~14岁儿童比例40%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4%以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②成年型(静止型):0~14岁儿童人口比重占30%~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4%~7%,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乙图);③老年型(缩减型):0~14岁儿童比重在30%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7%以上,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丙图)。 (3)析变化。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的不断转变而转变。如果某一阶段突然变大或变小,或者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战争、灾害、人口迁入等因素。
(4)判增长。不同的金字塔类型,标志着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不同年龄结构的特征,并可看出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具体如下所示: [例1] (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 (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解析] 本题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为背景,考查我国人口变化的相关知识。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82年至2009年,我国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故出生率在下降;2009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说明人口平均年龄增加;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1982年20~24岁人口的比重和2009年相当,但由于2009年人口数量大,故2009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要比1982年大。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加大,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答案] (1)B (2)B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 其判读方法为: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具体如下表所示:
(1)坐标类图:(2)结构类图: [例2] (2011·广东高考)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第(1)题,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2)题,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以迁出为主。
[答案] (1)D (2)A
点击下图进入“检测·发现·闯关”
课件46张PPT。第一章课前预习
·巧设计名师课堂
·一点通设计1设计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第一节创新演练·大冲关1.知道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
利用其指标差异对比分析世界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3. 能够根据相关的人口资料或图表,
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
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人
口措施。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
和 两者共同决定的。
2.世界人口的增长
(1)时间差异:
①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是 的。出生率死亡率不断增长快速生产工具社会生产方式不平衡②表现:较低水平缓慢医疗卫生事业很快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是由a 、b 和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类型及其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现代高高高低低高原始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现代传统现代传统 一、教材P3图1.4探究
1.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出各大洲人口增长的数量和倍数分别是多少?
提示:根据2005年和1950年数据,计算得出各大洲人口增长数及倍数分别为:亚洲25.27亿,2.79倍;欧洲1.83亿,1.33倍;非洲6.98亿,4.12倍;北美洲1.60亿,1.93倍;南美洲3.90亿,3.32倍;大洋洲0.20亿,2.54倍。 2.世界人口数量增长最多和最少的大洲分别是哪一个?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大洲分别是哪一个?
提示:亚洲和大洋洲;非洲和欧洲。
3.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哪一类国家?原因是什么?
提示: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二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 4.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人口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
提示:人口数量的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即两者与人口数量的增长呈正相关性。 二、教材P5图1.5探究
5.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会出现什么问题?应采取怎样的人口政策?
提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较慢,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样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负担加重。因此应采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人口政策。 6.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会出现什么问题?应采取怎样的人口政策?
提示: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较快。这样会造成青少年及儿童的比重大、就业困难等问题。应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7.各国在制定人口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提示:各国在制定人口政策时应根据各国人口增长的国情而定。 三、热点探究
8.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60亿人口日”,2011年10月31日凌晨,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由材料可推测目前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在12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10亿,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模式在其影响下也在不断地变化。它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率”的升降上,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区分
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其区别体现在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和数值特征方面,分析时应抓住以上的关键特征。
1.依据图形区分 图中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越大,自然增长率越高(此时多为传统型);两曲线越接近时,自然增长率越低,当死亡率高于出生率时,人口呈现负增长(此时多为原始型或现代型,但原始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又远远高于现代型)。
2.依据生产力水平区分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 3.依据人口增长的数值特征区分
传统型与现代型的根本区别是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把1%的数值指标作为二者划分界线。若人口自然增长率大1% , 则多为传统型;若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 ,且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则多为现代型。 [例1] 甲市2010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 )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乌鲁木齐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增长模式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组以部分人口数据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图表判读能力以及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等。第(1)题,根据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可知该市应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结合选项可确定为上海市。第(2)题,上海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①地符合“三低”的现代型特点,故与上海处于同一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 (1)C (2)A1.读“我国三个年代的四项人口指标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949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 )
A.原始型、传统型 B.传统型、现代型
C.原始型、现代型 D.传统型、传统型
(2)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模式与农村人口增
长模式________(相同或不同)。
(3)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低于1% ,但仍严格推行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第(1)题,由图可以得出:194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相符;2010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第(2)题,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及人口观念等仍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末,城市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但农村地区落后一些,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3)题,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基数、国家政策等有关。答案:(1)B (2)不同 (3)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庞大,新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所以仍然要严格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不同的国家,受经济发展阶段、人们的生育观念及人口政策的影响,处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人口惯性
人口惯性是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因为过去的高生育率,低龄组人口较多,达到或低于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数十年。随着低龄组人口逐渐生儿育女,出生人数剧增,将超过死亡人数。但随着他们年龄继续增大,死亡人数将逐渐增加,赶上甚至超过出生人数。因此,要使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接近大约需要经过两代或三代人(50~70年)的时间。
人口惯性的存在说明人口增长具有周期性,在研究人口增长时不能忽视人口增长的惯性。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解析] 从表中数据对比看西班牙的老少比是113,这就是说西班牙老年人口是少年人口的1.13倍,而这四个国家少年人口的比重又都是一样的,因此在四个国家中西班牙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因此B项正确。
[答案] B2.读“四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率历史及预测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1950年以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是 ( )
A.德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2)下列措施与抑制人口老龄化无关的是 ( )
A.倡导适龄妇女生育 B.鼓励外来移民
C.推迟退休年龄 D.增加儿童抚养补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其对策。第(1)题,老年人占总人口比率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老龄化速度越快。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老龄化速度最快。第(2)题,推迟退休年龄,与人口老龄化无关;倡导适龄妇女生育、增加儿童抚养补贴有利于提高出生率,从而抑制老龄化;鼓励外来移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数量,降低老年人比重,从而也可以抑制老龄化。
答案:(1)C (2)C
点击下图进入“创新演练·大冲关”
课件38张PPT。第一章课前预习
·巧设计名师课堂
·一点通设计1设计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第三节创新演练·大冲关1.知道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
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环
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与联系。
3.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材料,分
析我国目前严重的人地矛盾。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指环境能 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 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 的人口数量。持续供养人口数量持续供养资源生活和文化乐观悲观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2.意义
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
和 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
发展。生活水平最适宜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
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 、人口 等人口问题,并由 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 问题和 问题。过快增长老龄化人口问题资源环境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合理公平的秩序大多数平等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一、教材P12图1.11探究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假设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例如,我国西部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就成为制约西部环境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素。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提示:人类获取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即两者呈正相关性。 二、热点探究
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 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
3.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提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巨大;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压力的原因主要是人均消费水平高。 4.请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
提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 1.制约因素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2.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资源的总数并不确定,一个地区的资源也会不断变化,这是因为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要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科技发展了,一方面会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可使开发资源的数量增加,即它的利用程度和开发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如下图所示: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即某一种资源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等。环境人口容量则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化的。环境承载力是确定环境人口容量的前提,但环境承载力往往大于环境人口容量,一般人们用最少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 [例1] (2011·北京高考)读下图,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解析] 据图可以判断出绿洲的分布特点,与东部地区相比,本区水资源缺乏,环境承载力低。
[答案] 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1.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因素表示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B因素表示________________,该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3)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的__________,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影响。
(4)图中D表示______________,目前对D的估计,全世界大约是100亿左右,中国大约是________亿左右。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正确分析所示的关系图,图中D为环境人口容量,A、B、C为制约因素,根据图示和题意分析可知,A为资源,B为科技发展水平,C为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另外还要对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答案:(1)资源
(2)科技发展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环境人口容量 16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表解如下: 图示法记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例2] 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2)题。(1)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地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有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低。
[答案] (1)A (2)C2.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 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 (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
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
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
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解析:图中两条曲线分别是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所以,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答案:(1)C (2)D
点击下图进入“创新演练·大冲关”
课件49张PPT。第一章课前预习
·巧设计名师课堂
·一点通设计1设计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第二节创新演练·大冲关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发
展状况。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能够根据有关资料或图表,分析说
明某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人口的迁移
1.影响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包括人口 和 。
2.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 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 。自然增减人口迁移居住地改变 3.分类
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是指人口跨 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的迁移活动。国界1年②特点及流向:集团性大批欧洲发展发达定居移民短期流动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 的现象。
②我国古代:受脆弱的 、频繁的战争、
的影响而迁移。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移居农业经济自然灾害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2)主要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等,人们总是倾向于迁往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 、交通和 等是主要的因素。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 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因素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 、社会变革、战争和 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通信经济因素政策宗教 一、教材P8图1.8探究
1.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如何?
提示:世界人口主要是从拉丁美洲、亚洲、非洲流向欧洲、北美、西亚、北非等地。
2.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二、教材P9图1.9探究
3.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是如何迁移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主要是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等地。这主要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有计划、有组织地移民开发内地、建设边疆造成的。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迁入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三、热点探究
5.联合国2012年3月上旬估计,因冲突而逃离家园的叙利亚人有12万5 000人至22万5 000人。这些难民大多进入到了叙利亚临国黎巴嫩、土耳其和约旦境内。这一过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提示:这些难民跨越国界改变住所的时间较长,应为国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人口移动和人口流动
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返回本乡务农的民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因读书或工作而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图示法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 [例1] 读“我国部分省(市、区)际人口净迁移率(净迁移率=一定时期迁入与迁出人口之差/该时期平均人口×100%)比较图”,回答(1)~(2)题。 (1)从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来看,主要的人口迁入省区是 ( )
A.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
B.广东、浙江、福建和北京
C.广东、北京、四川和浙江
D.广东、浙江、山东和海南
(2)从2010年人口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净迁入的省区出现变化,其中人口迁入明显减少的省区是 ( )
A.北京 B.上海
C.广东 D.福建 [解析] 第(1)题,人口净迁移率越大,人口迁入越多。 第(2)题,2010 年与 2000 年相比,人口净迁移率相差越大,人口迁入变化越大;人口净迁移率下降得越多,人口迁入减少越明显。
[答案] (1)A (2)C1.下图为“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规模示意图”,
①为城市间人口迁移,②为城乡间人口迁移,③为开拓式人口迁移(与土地扩张相伴的人口迁移)。读图,回答(1)~(2)题。(1)人口迁移类型与其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①-耕地面积的变化
B.②-经济全球化
C.②-城乡经济差异
D.③-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目前我国人口迁移规模特征处于 ( )
A.甲时期 B.乙时期
C.丙时期 D.丁时期解析:第(1)题,城乡间人口迁移在城乡差别较大的时期迁移规模较大;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也逐渐减少。第(2)题,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扩展与土地扩张关系不大;但城乡差距较大,城乡间人口迁移规模较大;同时城市间的人口迁移数量开始增加。
答案:(1)C (2)C 人口迁移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具体的人口迁移常常以某一因素为主。总的来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构成影响较大,同时也会反映出某地职业构成。一般地,若某年龄段或某种性别比重发生突然变化,即比重特别大或特别小,这一般是人口迁移造成的。若18~45岁的男性比重太大,说明该地以重工业为主,若以女性为主,可能以轻工业为主。
(2)人口迁入城市,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调整。
(3)人口迁入城市,还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例2] (2011·海南高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回答(1)~(2)题。(1)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2)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解析] 第(1)题,“离开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增加了“11 700万”,且“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反映了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第(2)题,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收入水平低。
[答案] (1)A (2)C2.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
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3)题。(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2)近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 B.②
C.④ D.⑤
(3)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
因是 ( )
A.① B.②
C.④ D.⑥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惠于国家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经济收入也较高,从而吸引了大量民工的迁入。第(2)题,近年来,受美伊战争的影响,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以躲避战争的影响。第(3)题,美国的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许多美国老年人退休以后,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纷纷向西部、南部等气候条件优越的“阳光地带”迁移。
答案:(1)C (2)D (3)A
点击下图进入“创新演练·大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