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专题·迁移·发散专题一专题二章末小结与测评检测·发现·闯关归纳·整合·串联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但是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上述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非地带性现象。具体表现为“约束”“改变”“缺失”“块状”几种情况,如下表所示: [例1]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
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据此回答(1)~(3)题。(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1月份M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2)M一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
B.M侧是阴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差
C.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D.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
(3)图中非地带性沙漠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降水 [解析] 第(1)题,M地区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1月份均温最高,为南半球亚热带地区,雨热不同期,故M地区为地中海气候,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半球亚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第(2)题,图中山地M侧面临海洋,为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自然带分布的界线偏高。第(3)题,图中非地带性沙漠虽然离海不远,但该区域受西风影响显著,该沙漠位于西风的雨影地带,降水量小,即地形是形成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主导因素。
[答案] (1)C (2)D (3)A对比法记忆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带的分布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不同温度带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现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 [例2]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分布有何特点?自然带的分布反映出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3)E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它的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图考查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原因。第(1)题,从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A为热带雨林带,B为热带草原带,C为热带荒漠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各自然带大体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且各自然带大体沿经线更替,明显地具有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3)题,图中E为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对流运动减弱,形成了热带草原带。第(4)题,赤道以南的热带荒漠带受沿岸寒流影响,呈南北狭长分布。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由赤道到两极
(3)非地带性 此处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使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4)寒流(本格拉寒流)
点击下图进入“检测·发现·闯关”
课件48张PPT。第五章课前预习
·巧设计名师课堂
·一点通设计1设计2知识点一第一节
创新演练·大冲关知识点二知识点三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物质循环及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理解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
和演化中的作用。3.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
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和评价人类的生产活动。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水、岩石、 、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
(1)类型: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大气生物生物循环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能力。
(2)过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 的能力。合成有机物光合物质和能量稳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含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 的演化。
2.表现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
状态的改变。
3.意义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是自然地理环境 的重要表现形式。统一各个要素地理环境协调整体性 教材P87图5.3探究
1.图示地区的地表特征是怎样的?是哪种外力作用造成的?
提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2.形成这种形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各是什么?
提示:土质疏松、暴雨集中等。砍伐森林、过度农垦等导致自然植被的破坏。 3.带来了哪些后果?体现着怎样的规律性?
提示:流水侵蚀导致肥力下降,沟谷纵横,支离破碎,使气候干旱,淤积下游河床。体现了整体性的规律,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三种物质循环的特征和意义如下表所示: 并不是只有生物循环才能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都可以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当然,生物循环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主要途径,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例1] 读“自然环境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1)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
箭头②可能表示 (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大气降水 D.蒸发
(2)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代表
沉积岩,则①可表示 (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地壳运动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由本题提供图示可知:如果椭圆表示海洋,②应是海水水量支出的重要表现,即蒸发;如果椭圆为沉积岩,①则代表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
[答案] (1)D (2)C1.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2)“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 )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生物循环 D.岩石圈物质循环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途径。第(1)题,花朵脱落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各种营养物质,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功能。第(2)题,诗句描写了地表径流的状况,反映的是物质循环中的水循环过程。
答案:(1)A (2)B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例2] 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字母与所代表的化学式、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名称连线。
A ①O2
B ②CO2
E ③游离氧
G ④CO2或重碳酸盐类
(2)图中B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只有成为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 (3)从A~M整个作用过程都是化学元素的________过程。A、B与C、D、E、H转换的结果,改造了________圈。F作用的结果,改造了________圈。 [解析] 本题以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为例,考查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生物的生长发育要依赖于环境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又通过新陈代谢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之中。
[答案] (1)A—②,B—①,E—④,G—③。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溶液
(3)迁移 大气 水2.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
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2)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大量CO2,被绿色植物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吸收,所以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第(2)题,臭氧空洞是由制冷设备释放的含氟物质造成的。
答案:(1)C (2)D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变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发展变化的,如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变迁。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再如,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会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例3] (2011·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揭示了构成环境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故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
[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3.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下
图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①减少 ②减轻 ③水位升高 ④阻隔洄游动物往返迁移,陆生植物被淹没 ⑤湿度、云量增加,气温日较差减小
点击下图进入“创新演练·大冲关”
课件44张PPT。第五章课前预习
·巧设计名师课堂
·一点通设计1设计2知识点一第二节
创新演练·大冲关知识点二1.知道自然带的概念及其分布。
2.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和表现。
3.运用景观图片和自然带分布图等,
分析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温度带海陆自然带2.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太阳辐射热量低纬和高纬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 分布。
(2)形成基础: 。
(3)分异规律: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 、草原带、 ,在 地区表现较为明显。海陆水分森林带荒漠带中纬度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
海拔的变化。
2.形成基础
状况差异。水热 3.分异规律
(1)山麓与 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
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2)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 ,垂直带谱越 。水平带较高越多完整 教材P91图5.7探究
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世界气候带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二者大致是一一对应的。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是什么?
提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下形成了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非洲自然带的分布有怎样的规律?
提示:非洲自中部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向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过渡,呈现南北对称分布的规律。
4.由中越之间的北仑河口,沿我国东部沿海北行至中朝之间鸭绿江口,沿途可见到的自然带依次有哪些?体现什么规律?
提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比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例1] (2011·上海高考)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读图可知,在西海岸主要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甲→乙→丙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丁地→纽约→华盛顿,则主要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答案] 垂直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 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反映垂直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
反映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1.读下面的“中国部分区域图”及下列描写地理景观、地
理规律的佳句,完成(1)~(2)题。(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流量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
理角度理解 ( )
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解析:第(1)题,本诗句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景色的差异,这反映的是由太阳辐射不均引起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春风”是指夏季风,这体现了由海陆位置差异导致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A (2)B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的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5.雪线的分布高度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一般来说:
(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3)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四看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
(1)一看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
(2)二是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 (3)三看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向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4)四看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例2] (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解析] 由图可知珠峰南坡相对高度大、基带的纬度低、海拔低,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变化幅度大于北坡,因此A项正确;考虑坡向,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相同海拔比北坡温度高,主要影响相同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故B项错;坡度大小与自然带复杂程度无关,故C项错;山的南坡、北坡海拔应相同,故D项错。
[答案] A2. 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
带分布图”,据图回答(1)~(2)题。
(1)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
可能位于 ( )
A.山东半岛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东南部
D.圭亚那高原(2)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D.北坡处于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好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比南坡高,说明北坡的热量条件比南坡好,故该山地北坡向阳,应位于南半球,排除A、B、D,答案为C。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北坡为阳坡,自然带谱完整说明水分条件较好,应位于迎风坡。
答案:(1)C (2)D
点击下图进入“创新演练·大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