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随堂基础巩固:第1部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课下作业(1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课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随堂基础巩固:第1部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课下作业(1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0-11 09:19:54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假设有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其中有三颗固态行星在一共同轨道上绕着它运转,如图。这三颗行星的质量与大小都与地球差不多,其它基本数据与轨道参数如表所示(为方便对照,地球的数据附在表中的最后一列作为参考)。依据图表,回答1~2题。
自转周期
轨道倾角
大气压力(atm)
甲行星
42小时
24度
0.001
乙行星
20小时
12度
0.8
丙行星
12小时
65度
1.2
地球
24小时
23.5度
1.0
1.丙行星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为(  )
A.23.5°~90°         B.25°~90°
C.65°~90° D.67.5°~90°
2.甲、乙、丙三行星中,昼夜温度差别最大与最小的行星分别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乙
解析:第1题,丙行星轨道倾角为65°;其极圈应为90°-65°=25°,故其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为25°~90°。第2题,自转周期越长昼夜温差越大,故甲行星昼夜温差最大,丙行星昼夜温差最小。
答案:1.B 2.B
下图是“M、N两地太阳辐射的年变化示意图”,回答3~5题。
3.M地最可能位于(  )
A.赤道 B.回归线
C.极圈 D.极点
4.N地五月一日时昼夜状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极昼 D.极夜
5.5~7月间,N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M地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太阳高度角 B.昼夜长短
C.天气状况 D.地面状况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较小,且最大值出现在太阳直射赤道附近的春、秋分日前后,最小值出现在夏至日、冬至日前后,故该地最可能位于赤道。第4题,N地一年中只有从春分日至秋分日能获得太阳辐射,故它应位于北极点,五月一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的北极点发生了极昼现象。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5~7月间,位于北极点的N地获得的太阳辐射较赤道处的M地多,这是因为N地发生了极昼,虽然它的太阳高度角没有M地大,但其昼长远长于M地,所以其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
答案:3.A 4.C 5.B
“天宫一号”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6~9题。
6.“天宫一号”发射时,伦敦(中时区)的区时是(  )
A.9月28日13时16分
B.9月29日13时16分
C.9月29日21时16分
D.9月30日21时16分
7.下列不包括“天宫一号”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8.当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最接近(  )
A.12°N B.23°S
C.23°N D.0°
9.当日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6题,中时区在东八区西侧,与东八区相差8小时,故选B。第7题,河外星系不包括“天宫一号”天体系统。第8题,9月29日接近秋分日,且太阳直射点接近0°纬线。第9题,图中丙处是秋分日,故选C。
答案:6.B 7.C 8.D 9.C
10.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E、D合为岩石圈
D.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G
解析:图中A代表大气圈,B代表生物圈,C代表水圈,D代表地壳,E代表上地幔顶部,F代表地幔,G代表地核。
答案:C
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11~12题。
11.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12.当太阳直射点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正值夏季
B.b地昼短夜长
C.c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d地出现极昼现象
解析:第11题,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左图为南半球,右图为北半球,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且自赤道向南半球运动,应位于左图中的b点。第12题,太阳直射d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为冬季,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d地位于北回归线上无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11.B 12.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图1所示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反映的是北半球________(节气名称),此时地球公转到图2中________处(填序号),公转速度是________(多项选择)(6分)
A.逐渐加快 B.逐渐变慢
C.接近最快 D.接近最慢
(2)图1中a~d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为________。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再过4个月,太阳直射在________半球。(3分)
(3)北京地区昼长大于夜长的时段位于图2中的________时段。(3分)
(4)描述地球从④处运行到①处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4分)
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知太阳直射23°26′S,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地球公转至图2中的②位置,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并接近最快。第(2)题,太阳直射23°26′S,距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故d>c>a=b;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再过四个月,太阳直射北半球。第(3)题,北京昼长大于夜长的时间位于图2中③→④→①时段。第(4)题,从④至①北京由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昼夜平分。
答案:(1)23°26′S 冬至 ② AC
(2)d>c>a=b 北 北
(3)③→④→①
(4)昼渐短,夜渐长,昼大于夜。(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昼夜平分)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阳光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这一天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节气是________;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________点附近,公转速度较________。
(5分)
(2)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北极圈上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南极圈上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5分)
(3)图中AB是________线。此时C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_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D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__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E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_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7分)
(4)C地日出是________点;如果E地是星期日10点,那么D地是星期________的________点。(3分)
(5)这一天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为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第(2)题,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昼夜平分,北极圈上出现极昼,南极圈上出现极夜。第(3)题,图中AB为晨线,C点地方时为2时,昼长为12小时(赤道上);D点为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昼长也为12小时;E点地方时为10时,昼长为4小时。第(4)题,C点位于赤道上,终年6时日出;若E地为星期日10点,则D地为星期一6时。第(5)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1)23°26′N 6 22 夏至 远日 慢 (2)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极昼 极夜 (3)晨 2
12 6 12 10 4 (4)6 一 6 (5)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结合下表内容完成1~2题。
行星
与太阳的
距离(地球=1)
运动特征
轨道倾角(与地球)
偏心率
水星
0.387

0.206
金星
0.723
3.4°
0.007
地球
1.00

0.017
火星
1.52
1.9°
0.093
木星
5.20
1.3°
0.048
土星
9.50
2.5°
0.055
天王星
19.20
0.8°
0.051
海王星
30.10
1.8°
0.006
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行星的运动特征包括(  )
①同向性 ②共面性 ③近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在运行时不会相撞,是因为它们(  )
A.轨道在同一个面上 B.轨道接近圆
C.公转方向相同 D.轨道不交叉
解析: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知它体现了行星运动的共面性和近圆性。第2题,八大行星的轨道不交叉,故运行时不会相撞。
答案:1.C 2.D
右图为“太阳系局部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M星最有可能是(  )
A.水星     B.火星
C.天王星 D.海王星
4.图示的三颗行星属于(  )
A.类地行星 B.巨行星
C.远日行星 D.矮行星
5.关于图中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面温度最高的是M星
B.公转周期最短的是M星
C.公转方向相反的是水星
D.地球与水星、M星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绕日公转
解析:第3题,根据八颗行星距离太阳远近的顺序,可推知M星最有可能是火星。第4题,金星、地球、火星同属于类地行星。第5题,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具有相似性。
答案:3.B 4.A 5.D
水星合木星,是指两颗星在各自的轨道空间内运行,运行到了两者之间的最近距离处。2011年,水星合木星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3月17日,第二次发生在5月11日。而我们也可以观测到这种难得一见的“甜蜜”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8题。
6.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木星的“左邻右舍”是(  )
A.水星和金星       B.火星和土星
C.水星和土星 D.天王星和海王星
7.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下列有关水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肉眼看水星,它发射出明亮的可见光 ②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 ③目前还没有发现水星有卫星绕转 ④水星的偏心率较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8.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球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解析:第6题,木星的“左邻右舍”是火星和土星。第7题,水星和其他行星一样,都不能发射可见光,但可以反射太阳光,水星的温差并不是最大的。第8题,如果地球、火星位置互换,即地球离太阳更近,则地球上的温度会过高,原子无法结合成生物大分子,因此也就不会有生物存在了。
答案:6.B 7.D 8.B
二、综合题(共40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1:提丢斯—波得定则,简称“波得定律”,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定则的主要内容是: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除以10,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许多行星就是利用这个定则推算后找到的。
材料2:北京时间2012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1)该定则所用的单位是“天文单位”,该“天文单位”应该是(2分)(  )
A.水星到太阳的距离 B.金星到太阳的距离
C.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D.火星到太阳的距离
(2)提丢斯—波得定则在2.8天文单位处出现了间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由图中数据可知,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________,说明判断理由。(6分)
(4)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入轨后,处于图中哪一级天体系统__________,其他两个数字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本题以提丢斯—波得定则为背景材料,考查太阳系天体的分布及天体系统知识。第(1)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恰好为1天文单位。第(2)题,2.8天文单位处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该范围内分布有小行星带。第(3)题,通过简单的减法计算,金星与地球间相距0.28天文单位,火星与地球间相距0.52天文单位,因此确定金星距地球最近。第(4)题,北斗导航卫星入轨后,成为地球的卫星,构成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答案:(1)C (2)该位置分布有小行星带 (3)金星 金星与地球相距0.28天文单位,火星与地球相距0.52天文单位。 (4)③①银河系 ②太阳系
[随堂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2.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
①质量较小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 ④体积很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M天体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以内,故可能是水星或金星轨道。第2题,M天体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质量很小,表层无大气,故不存在生命。
答案:1.B 2.C
读“某个时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四个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四个天体的级别相同
B.小行星带位于M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C.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D.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4.有人想了解M星球上是否有生物存在,你认为他必须要了解下列信息中的哪些信息(  )
①M星球上是否有火山活动 ②M星球上是否有水 ③M星球上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M星球上的温度是否适宜 ⑤M星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解析:第3题,小行星带位于M(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第4题,一个天体上是否有生物存在,主要看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是否满足。
答案:3.B 4.A
5.2011年3月29日5时20分(西五区时间),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向地球发回第一组高清晰的水星图像,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水星提供了珍贵资料。结合下表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水星
地球
体积(地球为1)
0.056
1
质量(地球为1)
0.05
1
自转周期
58.6日
23小时56分4秒
公转周期
87.9日
365日6小时9分10秒
自转轴倾角
约62°
66.5°
①水星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比地球大 ②水星表面始终昼夜等长 ③水星的体积和质量小,很难吸引住大气 ④水星昼夜温差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知水星的体积、质量小,很难吸引住大气,水星的自转周期长,昼夜温差大。
答案:C
二、综合题
6.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最新发现一颗太阳系外超级含水行星,它围绕一颗发出微弱光线的恒星旋转,而且距离地球非常近,仅为40光年。该系外行星的四分之三为水和冰,四分之一为岩石。这颗系外行星目前被命名为GJ1214b,被认为是一个“超级地球”。虽然它的母星是一个昏暗的“红矮星”,亮度是太阳的3 000倍,但GJ1214b和母星的距离仅为130万英里,使得其表面温度达到20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的主要原因是(  )
A.其大小与地球一致
B.其公转周期与地球非常接近
C.其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水
D.也围绕恒星公转
(2)你认为GJ1214b会有生命存在吗?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解析:第(1)题,从题干描述中可知该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的主要原因是其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水。第(2)题,从题干中可知其表面温度达到200℃,故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答案:(1)C (2)不会。因为GJ1214b上的温度过高,水分难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生物难以生存。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点所代表的地理含义,表示正确的是(  )
A.F—北半球秋分
B.N—北半球夏至
C.O—北半球春分
D.L—北半球冬至
2.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当地球公转至M点时,塔里木河进入枯水期
B.当地球公转至F点时,正值华北地区风沙严重的季节
C.当地球公转至E时,我国东部沿海正值多雨季节
D.地球自O点公转至L点的过程中,正值我国东北地区制糖工业的淡季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E点为近日点,N为远日点,结合公转方向可知,L、F、M、O分别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和秋分日。第2题,地球公转至M点为北半球的夏季,塔里木河进入汛期;F点为春分日,此时华北风沙严重;E为近日点,我国正处于冬季,东部沿海降水较少,故C错;O到L点为9月23日~12月22日,东北甜菜收获,为制糖忙季。
答案:1.D 2.B
右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P点是近日点,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4.2012年1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解析:由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P点为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故甲→乙用时最短。由此可知1月23日地球大致公转最接近乙点。
答案:3.A 4.B
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据此回答5~6题。
5.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
A.24时41分 B.23时19分
C.24时37分4秒 D.23时15分4秒
6.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
A.23°26′N至23°26′S B.22°54′N至22°54′S
C.23°58′N至23°58′S D.23°31′N至23°31′S
解析:地球自转周期加上41分钟即为火星自转周期。地球的黄赤交角加上32分即为火星上太阳直射的回归线。
答案:5.C 6.C
读“四幅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能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4°,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
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
C.我国北方地区将出现极光现象
D.地球上温带范围减小
解析:第11题,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即图②中的角度。第12题,黄赤交角变为24°对地球的影响是明显的。将使极圈的地理纬度变为66°;太阳光的直射范围变大;地球上温带的范围缩小。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答案:7.B 8.C
二、综合题(共40分)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图上A~G七个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点,线速度最小的是________点。(6分)
(2)图上A~G七个点中,角速度与其他点不同的是________点,E点的角速度约是________。(6分)
(3)与E点角速度、线速度都相等的点是________。在地球运动中,从F点运动到B点需________小时________分钟。(6分)
解析:第(1)题,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故A点最大,C点最小。第(2)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均为15°/小时,故C点与其他点不同。第(3)题,纬度相同的点自转的线速度、角速度相等,故与E点角速度、线速度相同的点是G点。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小时,以F到B点跨100°,需要6小时40分。
答案:(1)A C (2)C 15°/小时 (3)G 6 40
[随堂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2012年3月,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如右图),据此回答1~2题。
1.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慢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
解析:第1题,丙飞机位于赤道上,相同时间飞行的距离对应的角度最小,故角速度最慢。第2题,在乙飞机上俯视地球应为A图。B、C、D分别是侧视图、北极点俯视图、南极点俯视图。
答案:1.C 2.A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此图反映了:①地球公转轨道形状;②地球公转方向;
③地轴空间指向特点;④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⑤黄赤交角的度数。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4.运用此图可以正确解释(  )
A.地球公转周期为365日6时9分
B.黄赤交角为23.5°
C.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
D.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解析:第3题,该图反映了地球公转的运动特征: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地轴的空间指向、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等。图中虽然显示出了黄赤交角的存在,但并未显示其具体的数值。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日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同,则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不同。
答案:3.B 4.D
5.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慢
解析:太阳直射D点时为12月22日前后,接近近日点(1月初)这一天之后地球公转速度会越来越快。
答案:A
二、综合题
6.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________,纬度变化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2)①点与②点相比,线速度大的是____________。
(3)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位置出发再回到B所需要的时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一________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特点。第(1)题,地球由A位置到B位置,是从春分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应从赤道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第(2)题,由图可知,①点的纬度低,②点的纬度高,故线速度①点的较大。第(3)题,地球由B位置到C位置过程中,是从夏至到秋分期间,在远日点前后,其公转的速度先慢后快。第(4)题,从B点出发再返回B点,地球绕太阳运行360°,时间是1恒星年。
答案:(1)向北移动 0°~23°26′N
(2)①
(3)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或快——慢——快)
(4)365日6时9分10秒 恒星

1.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白色区域表示白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2)此时B点的昼长为____________。
(3)此时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正午旗杆的影长与旗杆高度相等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此时出现极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赤道上夜弧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____(快/慢)。
(8)此后再过____________小时,北京时间为24时。
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与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的地理坐标互余,图中信息显示70°S到南极出现了极夜,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应为20°N;45°W平分白昼,因此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第(2)题,时间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45°W是12点,30°W为13点,B点位于昏线上,也就是13点日落,所以昼长2小时。第(3)题,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第(4)题,正午旗杆的影长与旗杆高度相等说明正午太阳高度为45°,然后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第(5)题,极昼的范围应是北极点到晨昏线与纬线切点之间。第(6)题,根据45°W为12时,求出赤道上18时~24时~6时的经度范围即可。第(7)题,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20°N,地球公转位置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第(8)题,根据45°W为12时,可求出北京时间为23时。
答案:(1)(20°N,45°W) (2)2小时 (3)从20°N向南向北递减,20°N的太阳高度为90° (4)65°N和25°S (5)70°N及其以北地区 (6)45°E~180°~135°W
(7)慢 (8)1
2.读“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1表示的日期是________,该日A、B、C三地中最先见到日出的是________地,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地。
(3)图2中正确表示图1中B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是________。
(4)该日,北极圈以北的昼夜状况是________,该日后一个月内,其范围逐渐________,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光照图。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图1表示12月22日,该日A、B、C三点中B点最先看到日出,C点白昼最长。第(3)题,图1中B地位于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故图2中乙与B点对应正确。第(4)题,12月22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该日一个月内其极夜范围变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答案:(1)
(2)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 B C (3)乙 (4)极夜 变小 北 增大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下图为某日某时刻某纬线圈至极点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为黑夜。回答1~3题。
1.该纬线圈的纬度可能是(  )
A.0°         B.23°26′S
C.30°N D.30°S
2.T地所在的半球是(  )
A.北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3.关于P地昼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昼长10小时 B.昼长11小时
C.昼长12小时 D.昼长13小时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度分布可知极点为北极点,且其周围出现极夜现象,结合图中纬线的昼弧分布可以排除A、B、D选项。第2题,T地经线为22.5°W。它位于西半球,结合上题分析可知C正确。第3题,由图中可知P点所在昼弧长度为142.5°+22.5°=165°。故昼长为11小时。
答案:1.C 2.C 3.B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花卉,其开花期对日照时长非常敏感。某品种菊花当日照时长低于10小时30分才进入开花期。下表所示为武汉市不同日期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据此回答4~5题。
日期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3月1日
6∶48
18∶21
6月1日
5∶21
19∶20
9月1日
6∶00
18∶46
12月1日
7∶03
17∶21
4.在自然状态下,该品种菊花在武汉市进入开花期的时间可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5.仅考虑光照,该品种菊花在下列四个城市中进入开花期的时间从早到晚依次是(  )
A.石家庄、武汉、郑州、长沙
B.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
C.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
D.郑州、石家庄、武汉、长沙
解析:第4题,从表中计算可知,9月1日武汉昼长=18∶46-6∶00=12小时46分,12月1日武汉昼长=17∶21-7∶03=10小时18分,结合选项可知D正确。第5题,纬度越高,开花越早,故B选项正确。
答案:4.D 5.B
6. 右图为“某时刻晨线上南北半球纬度度数相同的甲、乙两地示意图”。如果甲地地方时为5时,则乙地地方时是(  )
A.5时 B.6时
C.7时 D.8时
解析:南北半球同纬度值地区,半球的昼长等于另外半球的夜长。甲地5点日出,说明昼长为14小时,则另一半球的乙地昼长为10小时,可知乙地7点日出。C项正确。
答案:C
右图为“6月22日地球表面光照示意图”。据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ABCD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A点处于白昼
B.此时B点出现极夜
C.此时C点昼夜平分
D.此时D点为下午
8.此日之后一周内,A点(  )
A.昼长小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长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C.昼长大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
D.正午人影逐渐变短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知,此时A点处于黑夜,B点出现极昼,C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D点正值正午12时。第12题,此时之后一周内,6月22日至6月29日,A点昼长仍大于夜长,且昼长逐渐变短。
答案:7.C 8.C
二、综合题(共40分)
9.读“地球公转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四位置中,洛阳地区日出最早的是________,洛阳地区日落正西的是________。
(2)地球由A向C运动时,南极附近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如何变化?
(3)当甲图中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最大时,新加坡的日出时间约为________时。
(4)乙图表示的节气前后,洛阳的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
解析:第(1)题,A、B、C、D四位置分别表示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和秋分日。第(2)题,南极附近先出现极昼,后出现极夜。第(3)题,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任何时候日出都约为6时。第(4)题,春、秋分日前后,洛阳昼夜平分。
答案:(1)C B、D
(2)南极出现极昼且范围越来越小,过B后,南极出现极夜且范围越来越大。
(3)6 (4)昼夜平分
[随堂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当地球在丙位置时,安徽省(  )
A.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2.地球从乙运行到丙、丁、甲期间,安徽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第1题,当地球位于丙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且向北移动,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增长。第2题,地球从乙运行到丙、丁、甲期间,太阳直射点先是向北移至北回归线,然后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取决于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安徽省全境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故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安徽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答案:1.B 2.D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回答3~5题。
3.该地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且有两次直射机会,故D正确。
答案:D
4.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C.太阳直射赤道
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解析:由上题可知,P点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答案:A
5.下列图中正确表示Q点这一天的是(  )
解析:太阳直射Q点时,南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但南极圈上无极昼现象,故D正确。
答案:D
二、综合题
6.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效果最佳。杭州(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________。该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短的日期是________,该日杭州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若想获得最多太阳光热必须保证热水器的集热板与正午太阳光线相互垂直,所以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所以太阳能的倾角应为53°26′。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反之。第(2)题,活动架最短,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应为夏至日。杭州此时昼长夜短,日出东北,日影朝西南;日落西北,日影朝东南,故A正确。项中集热板的倾角互为余角,只有D选项不符合要求。
答案:(1)53°26′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2)夏至日 A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右图中阴影部分既表示黑夜,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为某月22日,据此完成1~2题。
1.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
A.0°经线       B.160°E经线
C.180°经线 D.20°W经线
2.此刻,北京时间为(  )
A.23日15时20分 B.23日15时40分
C.21日15时40分 D.22日15时20分
解析:第1题,昏线与东西半球分界线重合,其以东为西半球,则昏线所在的经线为160°E经线。第2题,此时太阳直射70°E,70°E为12时,则120°E为15时20分。
答案:1.B 2.D
下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球。据此完成3~4题。
3.此刻,B点的地方时为(  )
A.2时 B.8时
C.16时 D.20时
4.此刻,B点与地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地面交点的地方时为(  )
A.3时 B.4时
C.8时 D.10时
解析:第3题,赤道上昼夜平分,此时太阳直射西半球,则AB肯定为昏线,A点为18时,则B点为20时。第4题,B点与地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地面交点所在的经线与B所在经线相差180°,故地方时相差12小时。
答案:3.D 4.C
读“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A点位于北纬30°,B点位于南纬30°。据此回答5~6题。
5.对图中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两点线速度相等
B.A、B两点季节相同
C.A、B两点角速度不相等
D.A、B两点地方时相同
6.若∠AOC=45°,C点为7月7日7时,且C点在本初子午线上,则(  )
A.A点为7月7日10时
B.A点为7月6日4时
C.A点为7月7日4时
D.A点为7月6日10时
解析:第5题,A、B两点的纬度数值相同,故所在纬线圈相等,线速度相等。第6题,根据题意,A点的经度为45°E,比C点所在经线早3小时。
答案:5.A 6.A
2012年3月31日18时2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太7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亚太7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美国纽约(西五区)即将迎来日出
B.伦敦(中时区)正值夕阳西下
C.日本东京正值中午下班高峰时期
D.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播种期
8.亚太7号通信卫星升空时,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日期分别是(  )
A.30日范围大于31日
B.3月31日范围大于4月1日
C.31日范围大于30日
D.3月31日范围小于4月1日
解析:第7题,亚太7号通信卫星升空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18时27分,则西五区的区时为5时27分。第8题,亚太7号通信卫星升空时,北京时间为31日18时27分,157°W约是30日24∶00,157°W向东到180°为31日的范围,157°W向西到180°为30日,所以31日范围大于30日。
答案:7.A 8.C
二、综合题(共40分)
9.下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的经度是________,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线,________是昏线。(8分)
(2)将该图利用下图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标注经度。(4分)
(3)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4分)
(4)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4分)
解析:第(1)题,图为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说明太阳直射东半球的中心经线(70°E)。此时晨昏圈与(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相重合,20°W是晨线,160°E为昏线。第(2)题,昼夜半球各半说明图中最中间的经线是晨线或昏线。第(3)题,B点经度为110°W。第(4)题,A点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8时,北京时间可通过A点(160°E)为18时,计算出120°E的地方时。
答案:(1)70°E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 160°E (2)见下图 (3)110°W 见下图
(4)18 15时20分
[随堂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1~2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交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图中P地(  )
A.位于晨线上 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 D.当地时间8时日出
解析:第1题,图中只能演示出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差,不能演示出四季交替和运动物体偏向。第2题,图中P点应位于晨线上。
答案:1.C 2.A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如不考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与否,假设a、b、c、d处各有一河流,那么下面“某河流的剖面图”可能位于以上四点的哪处(  )
A.a B.b
C.c D.d
解析:第3题,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转。第4题,北半球向右偏转,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答案:3.C 4.B
5. 右图中心点为北极,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甲地地方时为(  )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解析: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的经线。由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日期的区别、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OA为180°经线,OB为0时所在的经线且为0度经线,所以甲地地方时为3时。
答案:C
二、综合题
6. 读“地球光照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东南方向,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在图中添画出太阳光线。
(3)MPN为________线,其中MP是________线,PN是________线。MPN相对于地球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
(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5)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________(东、西)侧。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P点位于夜半球的中心经线上为0时或24时。第(2)题,在图中右侧用平行线绘出。第(3)题,根据自转方向MPN为晨昏线,其中MP为晨线,NP为昏线。第(4)题,从图中可知0°经线为9时,故北京时间为17时。第(5)题,南半球向左偏,故从E射向F的炮弹将落在EF线的东侧。
答案:(1)0(24) (2)略。 (3)晨昏 晨 昏 (4)17 (5)东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电影《2012》讲述在2012年,地球因为异常的太阳活动而面临毁灭:飞机从地缝中、倒塌的楼宇中穿梭而过,汽车在喷发的火山“流弹”中飞驰,主人公刚刚跑过的地面轰然塌陷……回答1~2题。
1.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
A.黑子和耀斑 B.黑子和极光
C.耀斑和磁暴 D.耀斑和极光
2.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可能引发干旱、洪涝等灾害
C.可能引发磁暴、电离层扰动
D.可能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
解析:第1题,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第2题,太阳活动不可能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
答案:1.A 2.D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完成3~4题。
3.云量最多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北纬20°地区
C.北纬40°地区 D.北纬60°地区
4.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云量 B.大气厚度
C.太阳高度 D.通过的大气路径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最大,但有效总辐射量较小,说明赤道地区云量多。第4题,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
答案:3.A 4.C
5.如果只考虑纬度因素,我国下列各地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总量)最大的是(  )
A.三江平原 B.江汉平原
C.华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多,生物量越大。
答案:D
6.某日某时,地球朝向太阳一侧的所有地区,短波通讯几乎全部中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太阳活动引发地球大气电离层扰动
B.臭氧层破坏引起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C.火山爆发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
D.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
解析:短波通讯中断与太阳活动干扰电离层有关。
答案:A
据2012年1月28日新华社报道,目前新一轮太阳活动周处于快速上升期,太阳活动已经进入第24活动周高年。据此完成第7~8题。
7.如果2011~2012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  )
A.2000~2001年 B.2022~2023年
C.2006~2007年 D.2087~2088年
8.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无线电通信将受到干扰 ④水旱灾害增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极光只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答案:7.A 8.D
二、综合题(共40分)
9.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4分)(  )
A.兰州 B.海口
C.上海 D.昆明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6分)
(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者,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4分)(  )
A.北京、海口、贵阳 B.上海、重庆、台北
C.昆明、兰州、郑州 D.杭州、广州、成都
(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都和重庆所在地区太阳能资源的贫乏,请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解析:从图中可知:兰州、海口、上海和昆明四个城市中昆明的太阳能最丰富。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主要看年辐射总量的丰富与贫乏,根据图上数据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D
(2)地处内陆,气候干燥,晴天多。
(3)C
(4)四川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蒸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
[随堂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
①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②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巨行星
③与太阳系中的金星、木星相邻 ④不属于河外星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  )
①大气环流 ②石油、天然气资源 ③火山爆发 ④地壳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它的公转轨道位于金星与火星之间,它是类地行星,属于银河系。第2题,大气环流和石油、天然气资源与太阳辐射有关。火山爆发和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有关。
答案:1.C 2.A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太阳大气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  )
A.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B.色球层 日冕层 光球层
C.光球层 日冕层 色球层
D.色球层 光球层 日冕层
4.平时,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太阳大气层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
5.太阳黑子和耀斑(  )
A.都发生在①层
B.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都发生在②层
D.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解析:图中①②③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平时肉眼看到的是光球层。由内到外各层出现的太阳活动分别是黑子、耀斑、太阳风。
答案:3.A 4.C 5.B
二、综合题
6.读“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________反应。在此反应过程中,太阳不断减少________而转化成了能量。
(3)由图可知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曾受到过________的削弱。
(4)由此图可知,________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的________源泉。
(1)氢 氦 (2)核聚变 质量
(3)大气层 (4)太阳能 能量
[随堂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第1题,地震波发生突然变化,说明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状态和组成差异很大。第2题,对地下矿藏的分布可用地震波来勘探。
答案:1.D 2.B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
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
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
解析: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及对圈层的划分,主要得益于对地震波的研究。
答案:A
4.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答案:D
5.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该图示反映出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组成的。
答案:A
二、综合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中国日报网2011年1月26日消息 隐藏在黄石公园地下的世界上最大规模“超级火山”的喷发间隔约为60万年,而它的最近一次爆发很可能就发生在距今约64万年前。这座超级火山目前或许已经进入了喷发活跃期。英国科学家曾用计算机进行了模拟演示,一旦该超级火山爆发,在三四天内大量的火山灰就会抵达欧洲大陆,而美国3/4的国土可能将“面目全非”。
(1)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2)火山喷发的岩浆物质发源地一般是在________。
(3)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4)火山喷发会对地球的哪些圈层产生影响?
解析:第(1)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第(2)题,软流层是岩浆物质的发源地。第(3)题,大气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物圈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4)题,火山喷发对地幔、地壳、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都有影响。
答案:(1)C (2)软流层 (3)B (4)地幔、地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读图回答1~2题。
1.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解析:第1题,地下的岩浆主要位于软流层,该层分布于上地幔上部。第2题,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两种地震波均能在该界面附近通过。地震波由该界面向下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大陆地壳厚度大,因此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大陆部分更深。
答案:1.B 2.D
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回答3~4题。
3.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后(  )
A.横波和纵波增速
B.横波和纵波都减速
C.横波加速、纵波减速
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
解析:受物质密度的影响,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莫霍界面后,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减小了。
答案:B
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B表示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故又叫岩石圈
B.水循环只在B所代表的水圈上运动
C.A所代表的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D.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下部和地壳的表面
解析:图中A代表大气圈,B代表水圈,C代表地壳,D代表上地幔。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答案:C
地震波是指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回答5~6题。
5.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6.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
解析:在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明显增加。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水中潜泳的人只会受到纵波的影响,而感到上下颠簸。
答案:5.A 6.D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第7~8题。
7.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8.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南极点 D.太平洋
解析:第7题,图中波速开始明显增加的深度为5千米左右,所以莫霍界面大约位于5千米处。第8题,莫霍界面深度为5千米,得出该地应该位于地壳薄弱的海洋上。
答案:7.A 8.D
二、综合题(共40分)
9.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4分)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4分)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6分)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6分)
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及大气圈、水圈;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的地壳厚度不均,从图中也可看出。
答案:(1)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