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能正确反映陆地内循环的是( )。
A.g→b→c→d B.a→b→c→d
C.f→a→c→e D.g→e→f→a
2.水循环对图示地区除提供水资源外,还直接提供的资源有( )。
A.土壤 B.水能
C.潮汐 D.波浪
(2012·安徽黄山高一质检)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4.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A.海陆间大循环
B.跨流域调水
C.水库
D.地下水补给湖水
读“全球洋流模式图”,完成第5~7题。
5.下列洋流全由盛行风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⑥⑧⑩
C.②③④⑤⑥ D.③⑤⑦⑨⑩
6.假设该图表示太平洋,则图中对我国的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7.假设该图表示大西洋,则①③两支洋流交汇处形成的世界性大渔场是( )。
A.秘鲁渔场 B.北海渔场
C.北海道渔场 D.纽芬兰渔场
下图表示我国海拔3 800米某内流湖的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第8~9题。
8.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影响 B.风沙影响
C.降水影响 D.气温影响
9.湖泊与地下潜水的补给关系一般是( )。
A.1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B.7月份湖水补给潜水
C.湖水长年补给潜水
D.潜水长年补给湖水
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以下全部属于寒流的一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太平洋中有两个重要渔场,它们是( )。
A.⑤⑥ B.②⑥
C.③④ D.①⑤
1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实际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
13.洋流对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对同一纬度而言,暖流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比寒流多得多。读“太平洋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0.484 W/m2)示意图”,判断①②两处的数值可能是( )。
A.200、100 B.150、100
C.100、50 D.250、50
14.下列措施属于开发水源的是( )。
A.加强宣传,增强公民节水意识
B.海水淡化
C.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D.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15.读“某地涌泉形成示意图”,如果涌泉水质变坏,最有可能是( )。
A.图中城市排放的废水下渗所致
B.游客向涌泉乱丢垃圾所致
C.含水层岩石发生变质所致
D.南部山区受到污染所致
下图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完成第16~17题。
16.反映“中低纬度海区顺时针方向流动”规律的洋流有( )。
A.③④ B.④⑤
C.⑤⑥ D.③⑤
17.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高低纬度海区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与交换
B.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如①③交汇区形成重要渔场
C.厄尔尼诺现象是⑥势力增强的结果
D.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低于②
读下图,完成第18~19题。
18.图片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①我国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 ④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 )。
①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 ②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③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 ④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下图为某种自然资源(阴影部分)的全球分布。近几十年来,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气温升高
B.大气臭氧层变薄
C.人们的需求量加大
D.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3分)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大循环中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名称),图中B、D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
(2)人类活动目前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填字母)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如________、________等。
(3)增加F环节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
22.(14分)假设下图是洋流模式图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为大洋环流,则处于________半球的中低纬度,若处在太平洋,图中①~④所代表的洋流具体名称及洋流性质为①__________流,②________流,③________流,④________流;①②③④中存在较大渔场的是________,名称为________。
(2)若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则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季,南亚盛行________风。
23.(13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部分流域情况表
流域
人口/万
珠江流域
58
13 955.18
6 478.18
834.09
黄河流域
79
15 387.82
481.50
402.56
长江流域
178
40 825.12
9 274.22
1 737.12
海河流域
32
10 627.02
212.06
432.83
淮河流域
33
15 502.13
625.29
656.92
(1)从表格中各流域水资源总量试推测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此现象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已经实施的工程是________。
(2)据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人均水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流域;水资源最短缺的是________流域,试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A 2. B
3.C 4.A 解析:第3题,水库的修建可能使库区周围地下水位上升,空气湿度增加,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但不可能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第4题,海水淡化主要方法是蒸发法,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海陆间大循环。
5.B 6.B 7.D 解析: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图中的②④⑥⑧⑩均为风海流。若该图为太平洋,则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是③日本暖流。若该图表示大西洋,则①③洋流交汇处形成纽芬兰渔场。
8.D 9.B 解析:第8题,该湖为内陆湖,影响其水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第9题,7月份该湖水量最大,补给潜水。
10.A 11.D 解析: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多为寒流,如图中的①③④。在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的海区易形成大的渔场,如图中的①和⑤。
12.A 解析:不同海域洋流的模式是不同的,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和南半球的中低纬度,洋流的循环模式为逆时针方向的流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因陆地面积较少,洋流在单个大洋中不呈环状流动。
13.D 解析:从图示看出①处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其数值偏大,应为250;②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其数值偏小,应为50。
14.B 解析:A、C、D三项均属于“节流”方面的措施。
15.D 解析:该地涌泉的补给区位于南部山区,南部山区如果受到污染,涌泉水质就会变坏。
16.A 17.A 解析:第16题,依据题意,中低纬度为以南北回归线为中心的洋流,其在北半球为顺时针,在南半球为逆时针。第17题,大洋环流在不同纬度之间的流动,实现了热量的交换与传递,其中洋流①为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②为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洋流①③不是交汇,而是背向流动;C项中,厄尔尼诺现象应该是赤道逆流势力增强,使得东南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图中⑥洋流可以类似于巴西暖流,与厄尔尼诺现象不一定能建立关联性。
18.C 19.B 解析:第18题,水资源短缺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19题,华北地区由于处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造成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较小,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20.A
21. 解析:第(1)题,由水循环示意图可看出甲、乙、丙三大循环都有蒸发、降水环节。海上降水多于陆地降水。第(2)题,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应属于地表径流环节。对地表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可以通过修建水库来调节,空间分布不均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来平衡。第(3)题,图中F环节表示下渗,植树种草可以增加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第(4)题,主要从水污染和净化过程考虑。
答案:(1)蒸发 降水 B
(2)E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河水污染现状及成因;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等。
22.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洋流的分布为逆时针旋转,再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知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为逆时针;对于各大洋的洋流分布及其名称需要掌握。第(2)题,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表现为冬逆夏顺的特点。
答案:(1)南 南赤道暖 秘鲁寒 东澳大利亚暖 西风漂 ② 秘鲁渔场
(2)冬 东北
23.(1)南多北少 我国的降水量南多北少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2)珠江 海河 ①自然原因:降水少且变率大。②人为原因:人口和城市分布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