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主题一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材料1:“理想大陆”是指海岸线平直、地表平坦(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赤道经过大陆中部的理想状态下的陆地。“理想大陆”(北半球)上的自然带及其组成、分布模式如下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沿亚欧大陆西岸自然带变化(图中虚线箭头所示)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②中纬度(35°N~5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图中实线箭头所示)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③列表比较两种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影响因素、延伸方向、更替方向、典型地区的不同。
材料2:非洲自然带大体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反映出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结合材料探究:①非洲自然带为何以赤道为轴大致对称分布?②非洲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明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题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材料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些诗句说明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下面是“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写出A、B、C、D四个自然带的名称。(备选:常绿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②山麓自然带D与水平自然带有何关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无相似性?③为什么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丰富?影响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2:陆地上具有相似水热条件的地方分布有与之对应的生物、土壤等,即形成自然带。在自然带内部,自然环境表现出整体性。但在个别地方却也会出现局部分异现象,这就是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
非地带性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受到约束;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2)结合材料探究:解释下列非地带性现象:①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何不是热带雨林带而是热带草原带?②为什么离赤道较远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也有热带雨林带分布?③南半球为何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1.一一对应,轻松搞定
不同的气候区对应着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和气候具有一一对应性,具体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但要注意: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名称并非完全一致。
(2)同一自然带可能对应两种气候类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都有对应性。
(3)同一气候类型可能对应多种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对应。
2.坡向不同,同一自然带高度有差异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1.下列有关自然带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半球分布着跨经度最广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B.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非洲大陆的自然带呈明显带状分布,且基本上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
D.南美洲最南端和非洲最南端的自然带是同一个自然带
2.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3.下图所示地区,反映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最为明显的是(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4.下图是“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图中导致自然植被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水分、热量的组合
D.太阳辐射
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自然带E→G→F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B→C→D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规律,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自然带类型中南半球缺失的有________。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参考答案
主题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①图中虚线箭头所示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图中实线箭头所示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两种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对比如下:
比较项目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2)提示:①赤道通过非洲中部,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分布,所以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
②非洲陆地面积广大,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坦,海岸线平直,对自然带破坏较少。
主题二活动与探究:(1)提示:①A——针叶林带,B——针阔混交林带,C——落叶阔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②山麓自然带D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相似性。
③喜马拉雅山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是迎风坡和向阳坡,因而垂直自然带谱丰富。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
(2)提示:①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缺少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而发育了热带草原带。
②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温增湿,因此发育了热带雨林带。
③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当堂检测
1.C 解析: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亚寒带在南半球缺失;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美洲最南端为温带,非洲最南端为亚热带,自然带不同。由于赤道穿过非洲大陆中部,故非洲大陆的自然带呈明显带状分布,且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
2.A 3.A
4.C 解析:山地的垂直分异是水分、热量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结果。
5.解析:图中A区域位于大陆西部,由于受到盛行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所以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图中B区域由于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区域由于受到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区域纬度较高,形成了亚寒带针叶林带。受千岛寒流的影响,亚洲东部比欧洲西部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低,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由于陆地的缺失使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E→G→F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4)D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主题一 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材料1: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上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中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
(1)结合材料探究:在下图中的空白处填写有关内容,理解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材料2: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三种物质循环图示如下: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写出图A、B、C三种循环的名称及相应概念。②分析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有什么作用,为何有这些作用。
主题二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材料: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反过来说,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由于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那么其他要素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进而有新的整体性体现。下面为湖泊演化为陆地的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
1.用整体思维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指导意义,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人类盲目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许多环境问题的发生,都是忽视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图示分析藏羚羊的生态平衡
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的平衡和稳定,是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图示如下:
3.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影响纲要图示分析法
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2~3题。
2.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
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3.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4.(2012·山东青岛高一检测)下列现象不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热带雨林遭破坏,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B.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引起全球气温升高
C.某地区降水量多少与太阳活动周期有一定的关联性
D.长江中上游山区大量砍伐林木,下游地区洪水频发
5.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了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________的变化并导致________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_______,改善水文状况,保持________,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参考答案
主题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丰富 充足
②平原 河流水量大,流程长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壤
(2)提示:①
名称 水循环(图A) 生物循环(图B)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C)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②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参与了部分沉积岩的形成,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主题二活动与探究:提示:湖泊面积和深浅——面积变小,湖水越来越浅,直至湖泊消失;地貌——由湖泊变成了陆地;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气候——由湿润变成了干燥;土壤——由湿变干。
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当堂检测
1.A 解析:南方季风区在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都体现了湿润多雨的特征,而这种多雨的气候又使得当地发育了淋溶强烈的红壤,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2~3.2.D 3.D 解析:第2题,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第3题,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4.C
5.答案:(1)水文 气候 植被
(2)画图略。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3)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大气循环(可互换)
(4)全球气候 整个生态系统 局部小气候 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