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程标准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人脑的高级功能。
活动建议: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
课标解读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反射
是指在_____________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____________ 。
兴奋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_状态的过程。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2.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应答相对静止显著活跃3.反射过程及经过的结构
[a]_______(接受刺激产生兴奋)→[b] _________(传导兴奋)
→[c] ________(对传入的信息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d] _________→[e]效应器(______________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思维激活1] 如图为一反射弧示意图,请思考:若把2所示的结构切断,刺激断口的哪一侧效应器会作出反应?
提示 图中1~5依次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若将2切断,则刺激断口的左侧(近中枢侧)时效应器会作出反应。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
经
元突起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
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
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特别提醒 (1)反射活动的进行除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要有适宜的刺激。
(2)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构成,每个神经元只能特异性地释放一种递质。
(3)感受器通常是感觉神经末梢,而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右图为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
【巩固1】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 ③a是传入神经,c是传出神经 ④a是传出神经,c是传入神经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a→b→c→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c→b→a→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a→b→c→m或m→c→b→a→s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⑦ D.②④⑦
解析 根据突触结构和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出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a是传入神经,c是传出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a→b→c→m。
答案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______的形式传导的。
(2)传导机理及膜电位: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_____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①静息状态时, _____外流,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
②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兴奋,造成_____内流,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 ,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_________ 。
(3)传导方向: _________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1.电信号高于K+外正内负Na+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双向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①突触a._________
b. _________
c. _________
②其他结构:d. _____、e. _______、f. _________、
g. _________。
(2)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_____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___________。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受体兴奋或抑制[思维激活2]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消耗ATP?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共穿越多少层生物膜?
提示 递质的释放属“胞吐”,并非主动运输,故不需载体蛋白(但需耗能),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跨膜层数为0。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过程(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③特点:双向性,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
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2)传导过程(3)递质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特别提醒 (1)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神经纤维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兴奋在反射弧中的单向传递是由突触的结构所决定的。
(3)通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者被摄入细胞内,为下一次神经冲动的传递做好准备。 (多选)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巩固2】A.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C.刺激A处,电流计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D.兴奋从B传到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A、B、C、D、E分别是反射弧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运输Na+的通道关闭,故A错误;切断传入神经后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照样能发生效应,故B正确;刺激A处,兴奋会首先传递到a,此时F指针向右偏转然后回复,紧接着兴奋传递到b,此时F指针向左偏转后回复,故C错误;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时,信号转换的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故D正确。
答案 AC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
级功能(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_____、B. _____、C. _____、D. _______和E. _____,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位于_____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大脑小脑脊髓下丘脑脑干脊髓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除对外部世界的_____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外,还具有_____ 、学习、记忆和_____等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组成及损伤症状
包括___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文字)、 ___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__)。
(3)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的建立有关。2.感知语言思维W看懂听懂话新突触S[思维激活3] 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而婴儿及许多偏瘫患者却不能,其道理何在?
提示 人的大脑能控制排便、排尿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婴儿由于脑发育尚不完善,许多偏瘫患者则由于大脑相关中枢受伤,从而导致丧失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致使大小便处于“失禁”状态。
大脑皮层言语区功能障碍症归纳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W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故选B。
答案 B【巩固3】 (2011·江苏)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例1】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思维导图:深度剖析 本题考查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神经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图中d为传入神经,切断d后刺激b,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部位的要快;Ⅱ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A
(多选)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
【例2】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
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像
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
能收缩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出神经思维导图:深度剖析 图乙中,刺激a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脊髓,也就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无感觉。b受损,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肌肉,肌肉不能收缩。
答案 CD归纳提升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在突触处及在反射弧中的传导过程归纳 (2011·海南,9)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思维导图:【例3】深度剖析 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是脊髓,语言、记忆、思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意识丧失的人大脑皮层受损,因此排尿不能控制,但脊髓是正常的,仍能正常排尿,意识恢复后可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答案 D
易错提醒 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视觉中枢。语言中枢主要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领会能力,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听到”或“看到”。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的判断与分析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具体判断方法如下:
(1)神经上有神经节 ,则该侧为传入神经,与此神经相连者为感受器;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小)相连的为传入神经。技法必备——兴奋传导方向的确认及相关实验验证1.(3)“ ”表示兴奋传导方向为“→”
表示突触,反射弧中与此末端相连的
结构为效应器。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右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跳反射发生时,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标号①②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标号a、b、c为突触,标号d是放置于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2)给①处一个适宜的刺激,________(“能”或“不能”)引起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
能力展示(3)给②处一个适宜的刺激,________(“能”或“不能”)在d处记录到电位,该实验结果说明兴奋在________(填标号)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从________传向________。
(4)将某药物放于b处,刺激①,伸肌收缩;将药物放于②处,刺激①,伸肌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说明该药物能够阻断兴奋在________上的传导。解析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图示完整反射弧中,伸肌和屈肌属于效应器,刺激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为传入神经元,给①处一个适宜刺激),可以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反应。由于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在突触部位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单向传递),因此,给②处一个适宜刺激,兴奋不能传递到感觉神经元上,即d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药物置于b处(突触部位)伸肌收缩不受影响,而置于②处(传出神经纤维)有抑制现象发生,说明药物的作用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答案 (1)反射弧 (2)能 (3)不能 b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4)神经纤维
(2010·上海高考)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解析 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末梢为树突末梢,树突末梢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到细胞体,然后再通过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故A、B、D项中“树突→突触”都是错误的。故选C。
答案 C1.(2012·从化模拟)成熟的神经细胞在兴奋时,下列几种酶中最活跃的是 ( )。
A.RNA聚合酶
B.DNA解旋酶
C.蛋白酶、脂肪酶
D.与ATP和ADP相互转化有关的酶
解析 成熟的神经细胞在兴奋时,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供应,因此最活跃的酶是与ATP和ADP相互转化有关的酶。
答案 D2.(多选)右图为突触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c的释放与b的流动性有关
C.d对c的识别具有特异性
3.D.若c为乙酰胆碱,则在e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
内负
解析 若c为乙酰胆碱,则在e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的释放与b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 ABC如图所示,图甲为人体手背皮肤(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发生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4.(1)图乙表示图甲中________处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在该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针刺a时,引起肱二头肌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吗啡有镇痛作用,原因是吗啡能和图乙中[ ]________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失去与________结合的能力。
(3)当兴奋在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
(4)现切断Ⅰ处,在Ⅱ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则在a、b、c、d、e中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有________。解析 图甲为反射弧,其中f为突触,可用图乙表示,此处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刺激a感受器引起的上述反应为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此时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传导方向为双向,但突触处则为单向传递。
答案 (1)f 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反射 ④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3)由负变正 (4)d、e
课堂小结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
一、学习目标: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难点)
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重点)
二、自主学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16-18内容,认真观察图2-1和2-2。6分钟后进行检测一。
三:检测一: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其结构包括
;其功能:能够接受刺激产生 ,并 。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它是指在 的参与下,动物和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它包括 ,
, , , 五个组成部分: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____状态的过程。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参考课本18页图)
1、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兴奋,造成____________,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____________。
2、兴奋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 传导。
3、电流方向在膜外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 ,在膜内由__ ___流向___________。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与膜内电流方向 ,与膜外电流方向 。
自主学习指导二: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18—19内容,认真观察图2-3和2-4。5分钟后进行检测二。
三:检测二:
1、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是 ;
其组成包括: , ,
其类型:轴突—— 型;轴突—— 型
2、请画出一个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参考课本19页)
3、兴奋传导的过程
兴奋→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是 。
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 →(后一个神经元) ;
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 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 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5、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方式: 信号→ 信号→ 信号
6、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 兴奋在突触是单向传递的
★知识点拨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2.神经冲动的传递
装 订 线
------------------------------------------------------------------------------------------------------------------------
庆云第一中学课堂导学案
(设计者:魏其林 审核者:鹿娇)
年级:1学科:生物 编号:B3---03 日期:2013年 3 月 日 班级: 姓名:
-----------------------------------------------------------------------------------------------------------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
四、当堂训练
1.在人体的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和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
A.神经中枢 B.神经纤维 C.传出神经 D.传入神经
2.将蛙的坐骨神经膜内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静息时电表测出的电位差是 ( )A.电位差为零? ? B.变为负电位???
C.变为正电位??? D.先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
3.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内含有大量的( )
A.钾离子 B.钠离子 C.铁离子 D.镁离子
4.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
B. 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胞体
5.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传导 D.反射弧
6.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 予较强的电刺激(如右图所示)。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 )
7. 右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8.下列有关人类神经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反射弧中,兴奋始终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B. 神经元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以便于兴奋地传递
C. 突触只允许兴奋由树突末端传导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D. 轴突末端细胞质中小泡内的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9.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地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 → 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0.下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11. 下图为一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
(1)神经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结构特点具有 ______性;功能特点具有____ ___性。
(2)神经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和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分别为 __ __、 。
(3)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则a~b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_ ___。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具有 。
12.下图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右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③]的名称是____ _____。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 [ ]____ _____。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相应结合,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方式是 → → 。
分数
成绩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答案
当堂训练
1~5AAAAB 6—10CDDAC
11. (1)磷脂和蛋白质 一定的流动性 选择透过性 (2)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3)a→b 双向性
12. (1) 胞体膜或树突膜 (2)突触小泡 ②线粒体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受体 (4)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
一、学习目标: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自主学习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19—21内容,认真观察图2-5和2-6。8分钟后进行检测。
三、检测: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脑干及_______,
它们分别调控某些特定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脊髓的____________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____________。
3.人的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____________的部位。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4._______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____ _____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如_________,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5.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A. 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C.大脑、脊髓、大脑?? D. 脊髓、脊髓、脑干
6.“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所需营养全部靠外人往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没有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A.小脑 B.脊髓 C.神经纤维 D.脑干
7.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四、当堂训练
1、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 D.无感觉但能运动
2、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
(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 以上现象说明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3、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4、人类大脑皮层和动物的区别是具有 ( )
A.躯体运动中枢 B.听觉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语言中枢
5、盲人学习盲文时,哪一中枢与学习无关( )
A.视觉中枢 B.语言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躯体运动中枢
6、递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为( )
A.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C.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7、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右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
A.刺激甲,只有Ⅰ、Ⅱ收缩
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
C.刺激甲,Ⅰ—Ⅳ都不收缩
D.刺激乙,Ⅰ—Ⅳ都收缩
8、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
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9、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脑上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只要有一个神经中枢被破坏,各种反射活动就停止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10、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1、如下图显示人类大脑的左半球皮层外侧面的言语区,请据图回答:
(1)临床发现,损伤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能__ ___。
(2)损伤额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的W区,病人讲话很慢,也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___ ___。
(3)损伤颞上回后部的H区,病人会讲话和写字,能看懂文字,但___________。
(4)损伤角回的V区,视觉良好,其他的言语活动功能健全,但病人___________。
12. 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
(2)若刺激图甲中b点,图中 点可产生兴奋。
(3)由图乙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个
(4)突触小体产生的神经递质是由细胞中的 分泌,并通过 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该过程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5)突触后膜上的 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图乙中B细胞 。
分数
成绩
当堂训练:
1—5 CDBDA 6—10 ABCDD
11、(1)不能讲话 (2)不能写字 (3)不能听懂话 (4)不能看懂文字
12.(1)神经中枢? (2)a、b、c、d、e? (3) 胞体膜或树突膜 3? (4)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一定的流动性 (5)受体 兴奋或抑制
人教版 必修三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同步练习
※典题例析 规律总结※
【例1】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间隙,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一致。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就会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其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答案】A
【例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是通过电信号传导,二是可以双向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则是通过“突触”这一结构来完成的,电信号传到突触时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传导到突触后膜,从而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由于突触间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神经冲动在神经之间的传导是单方向的,即兴奋只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方向传递。
【答案】D
【例3】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解析】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的现象,这是由于供氧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听到“加油”声后,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答案】A
※小试高考※
1.(2010江苏高考,8)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110 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反射的反射弧在组成上的差别。生来就有、不学就会的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经学习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其中枢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一个人的手触到裸露的电线而反射性地握紧电线,是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以后再看到电线把手缩回则是条件反射,其中枢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C
2.(2010上海高考,2)轴突是神经细胞的( )
A.一种细胞器 B.保护结构
C.分泌物 D.突起
解析:典型的神经细胞,其细胞体连有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短而分支多的树突,不管是轴突还是树突,都是神经细胞的突起。
答案:D
※能力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图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内外的电流方向( )?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2.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3.正确叙述人的大脑皮层功能的是( )?
A.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底部??
B.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成正比??
C.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受到损伤时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D.刺激大脑内侧面的某一特定区域的不同部位可以使血压升高或降低?
4. 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5.中枢神经系统中严重损伤后可以立即引起心跳和呼吸停止的部位是(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腰段?
6.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8.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9.下图为反射弧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10.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___。?
(4)大脑皮层控制手运动的中枢分布在___________,其范围比其代表区的要___________(填“大”或“小”)。?
参考答案:
1、C【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的局部区域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2、A【解析】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到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通过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便由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
3、D【解析】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分布具有倒置现象;各神经中枢面积大小与所支配器官的功能密切相关,功能越复杂,面积越大。?
4、D【解析】脊髓横断,位于断面脊髓灰质内的神经中枢所控制的反射活动消失,同时位于脊髓白质内的上下传导的神经纤维受损,表现为断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受阻碍。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骶段,反射弧是完整的,反射仍然存在。?
5、C【解析】脑干是呼吸中枢存在的部位,当中枢受损伤后,脑干中调节呼吸的中枢就会失去功能,所以呼吸就会停止。?
6、B【解析】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不同功能;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7、C【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的局部区域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8、B【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动物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B【解析】此题考查突触传递的特点。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和神经突触的基本结构。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答案】(1)感受器 d 胞体膜或树突膜递质?
(2)神经递质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B神经元持续兴奋
(4)中央前回 大
人教版 必修三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学案
【高效导航】
1、学习目标
①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③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学习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3、学习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看”—知识经纬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
“导”—自主预习
1.基本概念: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2)反射:指在 参与下,人和动物对体内和体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 的反应。
(3)反射弧:完成 的结构。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有: 、 、
、 、 (传出 和它所支配的 等)。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5)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 的部位。
由 、 、 组成。
(6)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 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
状或 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在画出课本P18图2-2上画出下面两个电位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 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流动的方向
(填一致或相反)。在神经纤维的膜外侧,局部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 流向
而在神经纤维的膜内侧,局部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 流向 。
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导 突触小泡
兴奋 → 突触小体 →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信号→ 信号 信号→ 信号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方向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 方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单方向传递的原因是:
。
4. 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 。如果S区受损,会的 ,症状是能 ,不能 ,称为 .如果一个人能讲单听不懂,可能是 区受损。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 不断的接受刺激,获得 、 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 进行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像 的脑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的建立有关。
“学”—互动探究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提示:反射。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提示:在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下,凭借反射弧,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之为反射。例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草履虫、含羞草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不会发生反射。有完整的反射弧,在外界刺激下,有一定的应答都属于反射。
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
提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提示:不会。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受到刺激无法完成规律性应答。
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
提示:微电击这根神经,看相应此神经直接连接的肌肉是否收缩,若收缩则为传出神经,不收缩则为传入神经。
【经典回眸】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 )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手掌上长出水泡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解析】反射是在反射弧的结构基础上,机体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含羞草和草履虫都没有反射弧结构。手掌上长出水泡没有反射弧的参入。
【答案】D
【变式训练】1、将青蛙的后趾皮肤剥掉,再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该部位,蛙无反应。这是因为已经破坏了该青蛙反射弧的 (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纤维 C.传出神经纤维 D.效应器
探究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
提示:外正内负。
2.请根据图2-1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提示: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3.请你描述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提示:刺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而钾离子外流暂时停止。
4.局部电流对未兴奋区起什么作用?
提示:局部电流将引起未兴奋区的离子通道开关情况发生变化。
5.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借助离子运输进行的,在离子运输的过程中形成局部电流使得兴奋在神经纤维由兴奋的部位传导到未兴奋的部位。
【经典回眸】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电流方向为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并且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答案】C
【变式训练】2、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提示:轴突末梢。
2.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的作用是什么?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前提是什么?由此可见突触前膜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突触小泡运输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的前提是神经元受到刺激;突触前膜控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3.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提示: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 主要有乙酰胆碱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5-羟色胺 氨基酸类(如谷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等) 一氧化氮等。作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提示:细胞体或者树突,特异性受体。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
提示:不行。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6.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类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什么?
提示: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提示: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受体只分布于突触后膜。
8.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提示:单向的,只能由感受器接受刺激,而且在反射弧中,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结构。
【经典回眸】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是通过电信号传导,二是可以双向传导;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则是通过突触这一结构传导的,电信号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到突触后膜,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的释放是单向的,所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答案:A
【变式训练】3、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 ( )
A. 树突→轴突 B. 细胞体→轴突
C. 细胞体→树突 D. 轴突→树突
【变式训练】4、下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探究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高级中枢是什么?低级中枢有哪些?
提示:高级中枢有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低级中枢有脊髓。
2.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婴儿的排尿中枢没有发育完全,神经中枢能够控制人的正常生理活动。
【经典回眸】某人因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也只能依靠“鼻饲”,人工往胃内注入流食,其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解析】“植物人”通常是外商导致脑溢血,脑溢血压迫大脑中枢神经受损引起。结果是大脑中枢神经受损,脑干功能完好,所以呼吸和心跳正常;脊髓功能完好,所以仍有基本反射活动(如排尿、排便)。
【答案】A
【变式训练】5、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轮次、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出现这些症状是由于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 )
A.大脑、小脑、脊髓 B.小脑、大脑、脊髓
C.大脑、小脑、大脑 D.脊髓、小脑、大脑
探究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类记忆的大致过程如何?
提示: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2.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要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这有什么道理?
提示:形成更多的突触。
【经典回眸】(改编题)当你在认真作答时,有下列哪个高级神经中枢参入( )
A.小脑和视觉性语言中枢
B.视觉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
C.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D.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
【解析】调节人的生命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与下丘脑和小脑无关,答题主要是审题和写出答案这两种行为,一般不用听,也不用说出答案。主要参与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的V区和W区。
【答案】D
【变式训练】6、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A 2、B 3、D 4、D 5、A 6、C
“思”—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账人。
收获
内容
疑点
内容
“练”—课堂自测
1.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
B.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
C.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只能由轴突传到细胞体或树突
D.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一般是双向的
2.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3.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右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 ( )
A.刺激甲,只有I、Ⅱ收缩
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
C.刺激甲,I—Ⅳ都不收缩
D.刺激乙,I—Ⅳ都收缩
4.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可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则该药物 (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5.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该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Cl- )进入细胞内,正确的判断是 ( )
A.形成局部电流 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抑制细胞兴奋 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参考答案:1D 2C 3B 4B 5C
人教版 必修三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
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
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学生阅读教材P16内容回答之)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探究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过程和现象。电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会引起神经兴奋。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18内容。
1.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
2.请根据图2-1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3.请你描述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4.兴奋区与未兴奋区的电荷发生怎样的移动?
5.局部电流对未兴奋去起什么作用?
6.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7.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那么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如何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的呢?要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原理,首先得了解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学生阅读教材P19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2.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的作用是什么?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前提是什么?由此可见突触前膜的作用是什么?
3.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
6.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类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什么?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8.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归纳和整理。
探究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20相关内容。教师归纳总结之。同时让学生明白,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
提问:1.人的高级中枢是什么?低级中枢有哪些?
2.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3.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利用教材P20插图,进行归纳和完善。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写、读、说。
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
教师结合教材P21插图讲解S、H、W、V区的功能以及这些言语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
[思考与讨论]教材P21,学生回答之。
学生阅读教材P21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记忆的大致过程如何?
2.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要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这有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归纳之。学习与记忆有其生理基础;学习的过程需要各种器官的协调作用;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习中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反射弧的组成,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通过神经的调节,它是动物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于动物来说还有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就是下一节的通过激素的调节,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概念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结构基础——反射弧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兴奋的概念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3、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5、产生电位差的原因:Na+内流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2、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
1、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脑干
小脑
脊髓
2、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实例——人的排尿反射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1、语言功能(人脑特有) 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2、学习功能
3、记忆功能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6分钟,探究1、8分钟探究二、10分钟、探究三、8分钟 探究四、五、8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能够完成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