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一)
一、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说明体液免疫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35-37内容,认真观察图2--15。 8分钟后进行检测。
三:检测:
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防御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 )
2、免疫系统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位于: )
( )
免疫活性物质: 。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 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 组成。
包括: 、 。
4.体液免疫
(1).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 的物质。
(2).抗体:机体的浆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专门抗击某种 ,本质是 。
(3)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④ 抗体
抗原 ① ② ③
⑤
四、当堂训练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在胸腺中成熟的是( )
A、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 C、T细胞 D、B细胞
3、关于浆细胞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多数来源于B细胞直接受到抗原的刺激
B、记忆细胞在处理抗原后能够产生浆细胞
C、浆细胞多数产生于T细胞呈递抗原后
D、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为浆细胞
4、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是( )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吞噬细胞 ⑦抗原决定簇
A、①③④⑤⑥ B、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5、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中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6、关于记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B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T细胞形成
C、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7、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8.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9.抗体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 ( )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10.下列哪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 )
A.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B.接种卡介菌预防结核菌感染
C.新生婴儿从母体获得抗体 D.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此病
11.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__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右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
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
曲线___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成绩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二)
一、学习目标:
1.说明细胞免疫的过程。
2.说出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3、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二、自主学习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37-40内容,认真观察图2--16。 8分钟后进行检测。
三:检测:
1、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④
抗原 ① ② ③+ 靶细胞 抗原
2、免疫功能的失调
(1)自身免疫病 。
例如: 、 。
(2)过敏反应 。
特点 。
(3)免疫缺陷病 。
例如: 。
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 ,以及 。
4、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官移植: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长期使用_____________。
四、当堂训练
1.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 )
A.效应B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2.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3.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
A.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4.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 )
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5.在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属于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自动调节
6.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
A.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7.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
①处理抗原 ②呈递抗原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记忆细胞 ⑤分化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8.与靶细胞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进人体内的抗原都可以成为靶细胞的一部分 B.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才能成为靶细胞
C.靶细胞裂解时病原体同时死亡 D.靶细胞和效应B细胞同时死亡
9.下列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分别是 ( )
A.注射胸腺素,口服抗体 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球蛋白 D.移植胸腺,输入淋巴因子
10.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区别是 ( )
A.产生的细胞不同 B.化学成分不同 C.作用的方式不同 D.作用的结果不同
11.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12.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 )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
13.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B 健康 B 生活B
S疫苗 S病原体
A 健康A A死亡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 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 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____ 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 _____。
分数
成绩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二)
1.C 2.A 3.A 4.B 5.B 6.D 7.C 8.B 9.B 10.D 11.B 12.B
13. (1)注入S疫苗产生了抗体 体内无抗体 (2)体内无相应抗体 死亡
(3)吞噬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等;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
课件16张PPT。第4节 免疫调节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医生们认为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但是医学测试发现,“泡泡男孩”父亲、母亲和姐姐的骨髓都与他的骨髓不匹配,而医生们向全球徵求合适的骨髓干细胞供体的努力也毫无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泡泡男孩”在泡泡里等待着,但希望慢慢变成了失望,为他治疗的医生也一个个离他而去。与世隔绝的压抑和孤寂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那些曾经把“泡泡男孩”案例称为医学史上的奇迹的人们开始反思并决定,不能再把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像实验用的小白鼠一样囚禁在牢笼里了! 1983年底,新任主治医生为“泡泡男孩”移植了姐姐凯瑟琳的骨髓干细胞,虽然两人的骨髓并不完全匹配。手术后,凯瑟琳骨髓内潜伏的致命病毒就侵入了他脆弱的身体,并肆意地大量繁殖,医生竭尽全力为他抢救也无济于事。最终,医生放弃了治疗,把“泡泡男孩”从禁锢了他12年的泡泡里抱了出来。他快死了,医生让他第一次暴露在空气中时,他说他看见雪花在舞蹈,而他口中的雪花只是尘埃······
最后的时刻——弥留的时刻——他母亲终于摸到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1971年9月21日,大卫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SCID)”。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对他来说,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致命的威胁,甚至连母亲一个充满疼爱的吻或者拥抱,都可能会给他带来可怕的后果。大部分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新生儿都在出生后不久夭折了。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淋巴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T细胞
(迁移到胸
腺中成熟)B细胞
(在骨髓
中成熟)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吞噬细胞等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第一道防线人体的
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三、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1、认识抗原和抗体(1)抗原抗原的概念:举例:病原体、寄生虫、花粉、异型红细胞、异体组织、异种动物的血清等异物。(2)抗体抗体的概念:抗体的化学本质:蛋白质抗体的性质:特异性三、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2、作用机制抗原进入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淋巴因子抗原、抗体结合产生
抗体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暴露抗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3、关于记忆细胞(1)伴随着效应T和浆细胞产生。(2)可在体内长期保留。(3)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可直接分化为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4)免疫能力更强。四、免疫失调1、过敏反应2、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效应 T 淋巴细胞(左)
与肿瘤细胞(右)密切接触五、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部分衰老、损坏、癌变细胞。六、免疫学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器官移植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返回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返回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返回 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返回体液免疫浆细胞淋巴因子返回细胞免疫人教版 必修三 2.4 免疫调节 同步练习
※典题例析 规律总结※
【例1】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或物质是( )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吞噬细胞 ⑦抗原
A.①③④⑤⑥ B.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人体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特异性免疫。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抗原不属于免疫系统。
【答案】C
【例2】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解析】物质a是抗体,由浆细胞合成,浆细胞是体细胞,体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②③过程是识别抗原的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细胞5是记忆细胞,在此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可继续分裂、分化为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B
【例3】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参与对关节的攻击,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能与TNF结合,竞争地抑制TNF与其受体结合,而TNF只有在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产生对关节的攻击作用,因此有医学专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不能进入所有的关节中,只能靠定期注射维持。于是,西雅图的目标遗传公司(TGC)将编码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基因导入腺相关病毒(AAV)中,再把AAV直接注射到病人的关节中,这样相当于送给病人一个持续不断地提供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定点仓库”,从而能长期有效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能通过释放TNF等而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
(2)从资料中可知,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________病。
(3)一旦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便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原因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该治疗方案中,AAV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7年,在接受这种治疗的美国人中,有一例因为严重的感染而死亡,使人们格外关注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问题。有科学家称,对腺相关病毒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表明,腺相关病毒对人体是安全的,因此很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那么,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应该是通过________而引起病人死亡的。
【解析】(1)人体的免疫系统杀伤自身产生的肿瘤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消除功能,对外来病原体的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2)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3)如果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TNF便不能与其受体结合。
(4)这里的腺相关病毒(AAV)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5)不当的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物质TNF的免疫作用而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
【答案】
(1)监控和清除
(2)自身免疫
(3)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
(4)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5)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小试高考※
1、(2012山东)3.细胞衰老和凋亡对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
B.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
C.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D.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解析】个体的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A对;靶细胞是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其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B对;细胞凋亡是编程性死亡,不同于细胞坏死,后者往往是由各种不利因素导致的,C错;由于染色质固缩,DNA的复制和转录会受到影响,这是衰老细胞的特征之一,D对。【答案】C2、(2012重庆)3.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疫苗作为抗原,具有大分子性,A错;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也就是能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B正确;淋巴因子为T细胞释放,C错;与抗体结合的病毒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非T细胞吞噬消化,D错。
【答案】B
※能力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消除。这种免疫是( )
A.先天具有的 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2.(密码原创)美国的研究人员刚刚发现了3种以前未知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一组HIV1分离株中的90%以上的病毒株结合并中和它们。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抗体的产生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C.HIV会引起人体患自身免疫病
D.HIV属于原核生物
3.下列免疫细胞中,不能进一步分化的是( )
A.T细胞 B.B细胞
C.记忆细胞 D.吞噬细胞
4.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
不做任
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后,皮肤结痂脱落
切除胸腺
两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5.最近,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卷土重来,成千上万只鸟,包括家禽和野鸟,或病死或被宰杀。病毒还对人类造成了感染,导致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51人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会导致( )
A.淋巴细胞周期变长
B.浆细胞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C.记忆B细胞迅速分化
D.最终被效应T细胞消除
6.(密码改编)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及相关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
A.a、b分别指的是子代H5N1和抗体
B.c的作用是进入靶细胞内,释放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
C.据图可知,H5N1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不涉及逆转录酶
D.合成H5N1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
7.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由于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而获得2008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图为HIV病毒引发艾滋病的病程,其中感染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在潜伏期初期应如何采样与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
A.采集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B.采集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C.采集口腔黏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D.采集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8.下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A.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妇女A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病毒并能长期产生保护作用
D.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9.某同学虽然接受过B型肝炎疫苗注射,但是体内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数量却很低。检测该同学体内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数目皆正常,那么可能的原因是( )
A.T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B.B型肝炎疫苗导致B型肝炎病毒大量繁殖
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D.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发育
二、非选择题
10.目前我国有1.2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约有1 600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乙肝的问题。
(1)人体产生乙肝病毒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能够产生上述细胞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肝病毒寄生在人体的细胞中,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细胞免疫消灭乙肝病毒,即通过________细胞使________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
(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遗传学家布卢姆伯格偶然从一位澳大利亚血友病患者血液中发现一种抗原,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证明其为乙肝病毒的衣壳,因此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澳抗”的来源可能是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时________的蛋白质外壳颗粒或被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裂解后________的蛋白颗粒。
参考答案:
1.A【解析】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并消除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具有的。
2.B【解析】以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原因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易发生变异;抗体是分泌蛋白,产生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参与;HIV会引起人体患免疫缺陷病;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D【解析】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并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4.B【解析】乙第一次移植时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第二次移植由于记忆细胞的免疫排斥,移植的皮肤最易脱落。丙由于切除了胸腺,不能产生T细胞,没有了排斥反应,移植的皮肤片最易成活。
5.B【解析】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由于存在细胞增殖,所以淋巴细胞周期变短。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所以其高尔基体活动加强。当病毒进入细胞寄生后,细胞免疫再发挥作用,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毒到体液中,最终被抗体消灭。只有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才能迅速分化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6.B【解析】A项正确,题图中a是寄主细胞释放出的子代H5N1;X细胞是浆细胞;b是抗体;c是效应T细胞。B项错误,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不能进入靶细胞内。C项正确,从题图看出无逆转录过程。D项正确,H5N1的复制在人体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
7.A【解析】感染初期与潜伏期,HIV浓度较低,不易检测,但机体对HIV病毒的免疫反应较强,因此可通过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8.C【解析】C项错误,妇女A免疫系统可消除病毒,其对该种病毒的免疫时间取决于体内相关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的长短。A项正确,由题图示A、B曲线在2月份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产生了抗体,妇女B没有。B项正确,两人体内4、5月份均产生了大量抗体,说明她们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D项正确,妇女A产生的抗体量较大、速度较快,说明妇女A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
9.D【解析】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表面都没有抗体,肝炎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会导致肝炎病毒大量繁殖。最可能的原因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增殖分化。
10.【解析】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得过乙肝且痊愈不久的病人再次感染乙肝病毒时,机体能进行二次免疫,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消灭乙肝病毒的过程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场所。
【答案】(1)浆细胞 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2)效应T 宿主(或靶)
(3)留在细胞外 未组装(或过剩)
人教版 必修三 2.4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明确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贡献,江面以作为一种调节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理解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讨论。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并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探究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阅读教材,学生总结: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都与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有关。
探究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总结: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呈现教材P37体液免疫示意图,思考:
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
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是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那里产生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填写学案案,教师归纳: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
呈现教材P37细胞免疫示意图讲解,然后归纳:
教师归纳一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例如,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它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胞内寄生菌,也就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的,这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这些病菌消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再归纳一下有关免疫细胞: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第2课时
导入:上节课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探究三、免疫功能的失调及免疫学应用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自身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称为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医生给病人注射青霉素一定要皮试,有的人对花粉有严重的反应,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
呈现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
设问:
1、什么叫过敏反应?
2、过敏反应有哪些特点?
3、如何防治?
4、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有何区别?
比较项目
性质
分布
反应时机
反应结果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球蛋白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免疫反应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球蛋白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团
在艾滋病患者中,许多是由于缺少免疫力而死于病菌感染,也有不少是死于癌症。这是为什么?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我们体内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免疫系统时刻监视着突变了的“自己”成分,并将它们及时清除。艾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
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疾病。
探究五:免疫学的应用
教师举例讲解疫苗的应用,利用免疫原理进行疾病的检测。
[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那么,植物是如何进行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3、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5、有关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6、自身免疫病
7、过敏反应
⑴概念
⑵机理
⑶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的比较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四、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制取和应用
2、检测人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器官移植
十、教学反思
(1)整体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讲授的内容有些偏多。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用学生的活动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另外在安排知识讲述的时候也尽可能多的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整体来说,本节课的条理比较清楚,用问题衔接各个知识点较好,知识讲解比较清楚。
(2)亮点之处: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活动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表现出很好的表演才能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但是,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掌控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3)个人体会: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体会到科组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他们的鼓励使我战胜了自己,克服了紧张的心理,以很平静的心态了一节课,感谢所有帮助我的同事,同时,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敢于挑战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最大的对手往往就是自己。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有几天始终是处于一种很紧张的状态中,后来逐渐克服了那种心理,对自己的课也就有了信心。以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多参加一些类似的活动。
(4)教学改进: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他们的主题地位,由单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主动求知,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