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昆明的雨
精彩开篇词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这是73岁的汪曾祺生日时曾作的一首诗。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4.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汪曾祺是一位诗意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充满诗意。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昆明的雨》,感受这份诗意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辟邪(bì xié) 鲜腴 (yú) 篱笆 (lí) 逛(guàng)
晕倒(yūn dǎo) 深褐(hè) 吆唤(yāo) 缅甸(miǎn)
黄焖鸡(mèn) 绿釉 (yòu) 密匝匝(zā) 苔痕(hé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骨朵儿:指还没有开放的花朵。
饱涨:很饱满。
鲜腴:新鲜肥美。
晕倒:昏迷倒下。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
3.作者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背景链接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它已成为昆明文化的一项具有深厚意义的地域文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交流点拨】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
2.这篇文章借昆明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点题,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再写“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最后写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季
昆明的雨 雨季的果子、花 想念、怀念
雨季的乡愁
五、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阅读《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进一步体会汪老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含蓄、空灵、优美、淡远,这是雨中的昆明,这是汪曾祺心底的昆明。雨中赏花的往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绵绵细雨中的青灯古巷、静寂而忧郁的石板路、飘荡着乌云的暗暗的天空......更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所画的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同时这样的开头还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昆明的雨季是相当长的,但并不使人厌烦。因为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所以并不使人气闷。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3.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交流点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4.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交流点拨】“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使人动情的”“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我想念昆明的雨”。
(二)语言赏析
分析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交流点拨】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交流点拨】“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3.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交流点拨】写出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怀念和感动。
(三)写法探究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章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三、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
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乡愁:淡淡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
四、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么,在你的生活中,
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
【交流】 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
云朵的粉状融化了,迷蒙的雨滴打落在路人的罗衫上;碧波中,天空没有投影,只是泛着圈圈涟漪。又是六月,又是强大的昆明准静止锋控制的季节,雨水断断续续,下了又停,停了又下。
作为地地道道生长在滇西北的云南人,我压根就不喜欢雨,我认为雨是天空的眼泪,是情感的滂沱,是我怀想蓝天时的魔障。而今天,有些出乎意料,我宁愿站在露天里亲吻雨滴,是因为我独处他乡,是因为我身居异地,更是因为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吧!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待就是七年。入乡随俗,客居他乡。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间隙,偶尔也会进进馆子,泡泡茶馆,喝喝小酒,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不怕山高水长,轻看人间风浪,因为年轻,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而汪曾祺先生,却以独特视角,体察细微,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
在昆明,从文林街到正义路,从府甬道到翠湖,哪一处没有不留下汪曾祺的足迹,哪一处没有不吸引汪先生双眸的停驻。从小深受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汪曾祺先生温文儒雅,作品中无处不流露出一种天真活泼自然的情感,比如说取材于昆明的小说《职业》,就将民情风俗,日常生活刻画得有趣,唯美。“椒盐饼子西洋糕”被昆明孩子摹仿为“捏着鼻子吹洋号”,无不体现这个城市的情绪与童真,更为妙的是汪先生将这有腔有调的吆喝声谱出曲来,赋予昆明话音律美和节奏美,无不让人惊叹汪曾祺对这个城市的回忆竟没有半点的缺失,在文章的原稿丢了30多年后他还对那些孩子叫卖的细节历历在目,可见,这个城市,留给汪曾祺的不仅是温暖的气候和澄澈的风景,一点一滴的风土人情也被他的每一个创作细胞所记录,镌刻。
汪曾祺说过:“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他反映了一个地方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在汪先生的散文中,对浓厚的昆明地方风情,人民生活图景也有独特的描写。昆明铺松毛,贴唐诗,劈甘蔗这一些有趣的年俗都进入了他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家,表达着民族传统,探寻着往昔文化。也为我们这样一群8090后的读者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架起了一座知心的桥梁。一个城市浮华的背后,隐蔽着多少文化习俗褪色淡化的心酸。当这些传统在昆明人的生活中已经荡然无存时,或许只有汪曾祺的文字,能带着我们去追忆似水的流年,去拜谒那些被现代人忘却的古老文明。
一个人行走得太快,灵魂容易跟不上。现代的生活节奏,身边的许多凡人小事还没有来得及审查就抛到了记忆的背后。汪曾祺的散文却从最琐碎最平常的事儿入笔,昆明的雨,昆明的花,昆明的果品都纳入他创作的取材点。汪曾祺希望他的作品能够有益于世道人心,使人的情感得到滋润。是的,他的文章,无不向每一个抱怨这座城市交通堵塞,发展滞后的人发出吁请:慢点走,其实你生活的城市很美。包括我,包括那篇使我的心旋转360°的《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汪曾祺想念昆明的雨,时隔40几年后,他写下了如此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厚的文字。很细腻的文笔,让我的内心也开始柔软起来,寥寥数笔勾画出昆明的雨季形象,也在我心底勾勒着不一样的昆明风情图。文章中,作者没有长篇大论地描写昆明的雨景,而是通过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仙人掌,杨梅,缅桂花,来烘托昆明雨季的频繁而不连续,丰满却颇具柔情。中意质朴的语言,有趣逗人的典故引用,深化了文章的意境,行云流水的文字结构,不拘一格,看似平淡,却充满着诗情画意。就连我这一介喜欢挑刺的俗人,也对这个城市开始兴趣盎然。翻阅他的作品,不乏叙写这个城市的花鸟虫鱼,乡土人情,对这座城市的诗词典故,即兴偶感,汪先生总以其独特的角度娓娓道来。冥冥之中提醒了我,其实,我错过了这座城市太多美好的东西,琐碎生活,也需要一颗安静的心梳理。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自始至终就没有徒有虚名,他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其心目中的和谐美与文化美。一篇《翠湖心影》,零零散散对翠湖周边环境,文化,地域状况的描写,让我不得不感叹在历史的洗礼和涤荡下的翠湖的确不知不觉就成了这座城市的眼睛,让我不得不删除那些对翠湖混杂的记忆,更新自己的头脑,带着一份体验文化的心情去翠湖走一遭,去重拾汪先生笔下那个明爽安静的翠湖。其实,生活也可以如此惬意!
离开昆明后,汪先生依然牵挂着翠湖,牵挂着翠湖的水,连翠湖的风吹草动,规划建设,他也在遥远的地方注视着,他的文中多次写到他想念昆明的雨,想念翠湖,……与其说这些想念在表达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想念,倒不如说是在表达着他对文化的牵挂,对人情的惦念。“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在《昆明菜》这篇散文中,汪先生发出如此朴实而真挚的感慨。是,语言是流动的,当语言已经触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时,繁复的修辞反而显得华而无实。汽锅鸡,宣威火腿,牛肉,韭菜花,米线,炒鸡蛋在我们这些云南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汪曾祺却样样有感情。尤其是他文中所提及的黑芥,现在我们叫的黑三剁,哪样不是外地人钟情的食物。就连我,偶尔去餐馆里改善生活时,也会特意点这些菜,在大街上遇到什么玉米粑粑,破酥包子时,也会迫不及待地买一个,亲自品尝汪老先生笔下的风味。嗨!还有些爱屋及乌的迹象吧!
行走于昆明的街头,汪先生写过的昆明本土文化有的已销声匿迹,留下的是城市化的影子和现代化的弊病。无可否认,汪老先生的文章在向我们诉说他的昆明情结时,也呈现着原汁原味的昆明风情。感谢汪曾祺先生,感谢他的文字,能让我在看惯这个城市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后还像他一样钟情于这里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