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测量降水量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测量,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的工具,认识雨量器,学会使用雨量器。
科学思维:用整理数据、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概括一段时间的雨量变化规律,推理天气特征。
探究实践: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用简单的图表整理、分析天气信息。
态度责任:在观察与测量中,能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兴趣,并培养持续研究天气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难点:模拟降雨的喷洒方式,读数时的视线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学生: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
【教学过程】
一、聚焦:知识铺垫,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有关降水的阅读资料
1.出示有关降水的知识,学生阅读了解。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降水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等,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冰雹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
2.了解降水量和常见的降水形式。
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叫降水量。降水量单位是毫米。
常见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3.引出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
4.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
【设计意图】开头先用几分钟的时间,介绍有关降水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我国的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扫清没有必要的学习障碍。
二、探索: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
1.认识和了解雨量器。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学习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步骤。(书本第48页图片)
制作的基本过程:(1)选一个直筒透明杯;(2)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3)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3.模拟降雨并使用简易雨量器。
(1)观看微课,模拟下雨,并使用雨量器测量这场雨的降雨量。
(2)小结简易雨量器的使用方法:把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用喷水壶模拟降水,并记录时间。读出刻度,视线要与液面持平。换算成24小时,确定雨量等级。
(3)用简易雨量器测量三次模拟降雨的量,并将三次降水量的时间换算成24小时,对照雨量等级标准确定三次降雨的降水量等级。
【设计意图】雨量器的制作是本课重点,采用要点点拨的形式,避免出现错误,让学生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能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特别要强调的是,用喷水壶模拟降水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研讨: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预设5分钟)
1.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
(预设: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条要贴直,“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2.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
(预设:先让这些雪全部融化成水,再来读数。)
【设计意图】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讨论和点拨,学生明白要让这些雪全部融化成水,与开头降水的标准保持一致。
四、拓展:连续十天测量降雨量(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制雨量器
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雨量,并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等级。
2.观察连续15天的降雨量柱状图,发现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用整理数据、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概括一段时间的雨量变化规律,推理天气特征,并培养持续研究天气的科学态度。
五、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
1.制作雨量器时,透明直筒宽口杯与直筒窄口杯有区别吗?
因为降雨过程中,降雨范围的地面每一处从天上降下来的雨是平均分布的,如果把室外的大水池看成宽口杯,把小水池看成窄口杯,在24小时内的降雨,大水池接到的水用板分隔成几个与小水池的口径相当大小,它们的水位高度是一致的。我们读出来的水位高度就是降雨量,所以没有区别。
2.使用喷壶模拟降雨时,喷壶嘴与杯口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雨水从高空落下时,在某个范围内每一处的降雨是均匀的。使用喷壶模拟降雨就是为了保证降雨的均匀程度,更能说明降雨的真实性,所以要离杯口一段距离。
3.一场雨的雨量能否代替24小时的降雨量?
如果某一天24小时内只下过一场雨,那这场雨就是24小时的降雨量。如果某一天下了三场雨,那么要把三场雨的总和加起来,才是24小时的降雨量。